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0-20
/ 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思考

杨春芳

杨春芳陕西省洛川县东关小学727400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正在遭遇强有力的冲击。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呢?以下是本人的几点理性思考:

一、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生活实际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教会学生如何解决课本中的习题,而是让我们的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进行数学的思考。只有用好教材、融入生活,才会对学生的数学观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学生自觉提高作为社会主义公民的数学素养。

二、创新学习方式,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并从探究中发现规律,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还能培养合作的意识、交流的能力。数学教学的课堂应是开放的课堂、活动的课堂,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亲身参与、独立探究、交流合作,积极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发展数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标倡导的目标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并要求教师及时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在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中,都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方法,由此来促进每个人学习兴趣的提高。

四、注意评价过程,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应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以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评价的内容要更多地指向有价值的数学任务和数学活动,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对那些思维灵活、敢于发言、见解独到、想法超前、相互协作、积极探索的学生要大力表扬和赞赏,要善于发现学生获得的哪怕是极其细微的进步并给予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这样做,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唤起自尊、建立自信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往往只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它除了形式单一、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外,更重要的是不能全面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当在学生理解并能正确运用公式、法则等进行计算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适当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指导学生完成较为复杂的计算,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潜能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作业练习、实践活动中,要利用计算机和其他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多种可能,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