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教学课堂的导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浅谈化学教学课堂的导入

陆萍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中学陆萍

英国教育学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这句话用在课堂导入上再恰当不过了,一节课的导入恰如其分,就能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本文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化学课堂教学导入的一些体会。

一、课堂导入常见的一些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中拓展视野的内容,设置矛盾情境导入

在新教材的拓展视野部分,有很多科学史介绍,就这章节的重大发现、理论创立等进行阐述,有的教师认为这是无足轻重的资料介绍,只是让学生了解,课后看一看就行,其实这些发现、理论突破是科学家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劳动成果,他们的思维方式、实验方法、研究过程很值得借鉴和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不放过这些科学史的介绍,一方面利用这些科学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内容时,我就用教材中拓展视野中的知识设置了这样一个矛盾的情境引入新课:用波义耳和拉瓦锡两位科学家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实验进行引入(投影),两位科学家一个结论是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相等、一个是相等,一开头就把矛盾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学生忍不住要想知道:到底哪位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才是正确的呢?接下来我说,这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来研究一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到底如何变化?请同学们根据生活中的知识来猜想一下,同学们带着这种探究的心理进行学习,探究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

2.挖掘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补充实验,设置问题情境导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根据思维的特点,人们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发现问题和解答别人提出的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没有疑问,就不会引起思考。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应通过设计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在一节课的开始,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使其产生学习动力。化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教材中有不少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如何利用这些实验来更好的引导教学呢?我在备课时注意挖掘教材内容的内涵,补充了一些实验,让实验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例如,我在讲酸和碱的反应(中和反应)时,学生一开始对“为什么要往氢氧化钠中加酚酞“有点莫明其妙,因此我在上课的开头就做了这样两个实验:一个是往氢氧化铜沉淀(新制的)中加稀硫酸,一个是往氢氧化铁沉淀(新制的)中加稀盐酸,学生通过现象的变化知道酸与碱能发生化学反应,接下来我提出:氢氧化钠与盐酸能否反应?学生都胸有成竹地说:能。因此我做了这个实验,没有出现学生期望中看到的现象,学生一下子沉默起来,我接着问:氢氧化钠与盐酸有没有反应呢?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可以反应,有的说不反应,接着就看着我,我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氢氧化钠与盐酸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呢?学生的情绪空前高涨,纷纷动脑筋想办法,想出了好几种办法,一下子就与本节要讲的新课联系起来了,我感觉效果非常好,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作为背景材料导入

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引入,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由于背景材料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实际中,学生感到既熟悉又奥妙无穷,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在社会实际中。学习化学,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人类的进步,从而使学习的欲望高涨,学习的需要不断内化,学习的动力不断产生。

例如,在讲常见的盐时,我就用为何蒸馒头时要加点“发酵粉”来引入。在讲蛋白质时,我就用一份早餐的菜单来引入,请学生来评价这份早餐的合理性,或者由“学生不爱吃食堂的饭菜,宁愿吃面包和方便面代替正餐,这样的饮食合理吗”的问题引入,诸如此类各种各样的问题,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

4.利用新闻和化学科学最新的前沿知识导入

热点新闻是刚刚发生过的事件,通过学生熟悉的重大新闻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将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之间建立起密切联系,这些新闻无形中起了先行组织者的作用。而最新的前沿科技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领学生去打开智慧的大门,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广泛收集与该知识相关的科学信息及新闻报导、生活常识等资料,加以筛选整理,引起学生求知兴趣。

例如,前几年安徽阜阳发生的大头娃娃事件,我在上蛋白质时就用大头娃娃的新闻报导来引入,效果非常好。

二、课堂导入的原则及注意的一些问题

1.课堂导入不要哗众取宠,刻意追求新颖

课堂导入的一个首要任务是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巧妙地设置悬念,为讲授新课作好铺垫,因此有的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刻意追求热闹新颖。我曾经听过一节“燃烧与灭火”的课,教师一上课就做了“魔棒点灯”的魔术,应该说如果问题设置衔接得很好,这个实验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接着问学生:为什么不用火柴,只用玻璃棒和一些化学物质就能将酒精灯点燃呢?燃烧的条件是什么呢?这样引出课题一下就抓住了学生探究的心理。但是遗憾的是,教师在做了这个实验后,没有问任何问题,而是通过多媒体出示了课题“燃烧与灭火”,讲了燃烧的应用,课的结尾也没有用燃烧的条件来与学生一起分析此实验。我认为这样的导入毫无必要,没有丝毫作用,只是把引入的情境当作点缀和摆设。

2.课堂导入要言简意赅,切忌语言繁琐

不管用哪种方法导入,课堂教学的导入切忌拖泥带水,而应干净利落,提纲挈领,把握内容的重点、难点,切准本节教学内容的“命脉”(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关系等)。课堂导入的内容要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能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教师的职责,主要是精心创设适宜于启发、诱导的教学情境,要注意时间不宜过长,3~5分钟最合适;若导入时间延长过多,就会使导入显得冗长,从而影响整节课的教学进程。

3.课堂导入要注意针对性,切忌不顾教学内容

课堂导入首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最合适的导入方式,不能一味地追求情境,如有些内容需通过复习旧知识来引入,不能为了热闹而把引入设计的很花哨,即使是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引入方式也不尽相同,千万不能舍本逐末,单纯为了情境而情境,否则就违背了情境创设的本意。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除了上面导入法外,还有故事导入法、复习旧知识导入法、提问导入法、实物导入法、文学诗句导入法,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导入法等,在此不再介绍。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认知特点,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就是好的导入法。当然,有时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可以几种方法并用,导入既可以用在一节课的开始,也可以用在知识点的连接上,要借机诱导,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之内化为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