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超稀植栽培试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水稻超稀植栽培试验

付永亮

黑龙江省云山农场黑龙江158420

摘要:水稻超稀植栽培模式,能节约投入成本,用种量减少25-50%是符合三减要求的栽培措施,通过稀植,可构建良好的田间环境,有利于提高水稻的分蘖能力,分蘖较对照多0.5-1.6个,由于平方米收获穗数的不足,加之今年前期的低温造成水稻分蘖不够,超稀植的处理亩产量都低于对照处理。但超稀植栽培可增强水稻自身抗逆能力,实现提高水稻抗病、抗虫、抗倒伏能力。

前言:采用水稻超稀植栽培模式,可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用种量,水稻秧苗有足够的生长空间,根系生长量大,盘根好,须根多,有利于培育壮苗,提高秧苗素质。在插秧过程中有利于分苗,减少伤根,缓苗快,利于提高秧苗的成活率。超稀植栽培,在本田水稻有良好的生长空间,通风透光条件好,植株个体发育充分,杆壮,提高了抗倒伏能力,有利于提高水稻的分蘖能力,从而实现获得高产。

关键词:降低成本壮苗抗逆性产量

1试验设计与方法

1.1试验设计

采用大区互比法,每个处理面积为一亩,苗床播种密度设计:按每穴4-5粒,用种量每盘芽种1.5两,采用毯式秧盘。

本田设计:全田肥料用量氮肥8公斤,二胺8公斤,氯化钾10公斤。磷肥做基肥施入,钾肥基肥70%,穗肥30%。

1.2试验方法

处理一、氮肥不施基肥,在分蘖盛期(5-6叶)施入40%氮肥,在孕穗期施入40%氮肥,20%氮肥作为补充施肥,在分蘖不好的情况下作接力肥施入。

在同一施肥水平设计两个插秧密度插秧密度为

(1)行距30厘米,株距18厘米,每穴3-4株。标号为①

(2)行距30厘米,株距22厘米,每穴3-4株。标号为②

处理二、氮肥基肥施入30%,在分蘖盛期(5.5-6叶)施入40%,在孕穗期施入20%,粒肥施入10%。

插秧密度为

(1)行距30厘米,株距18厘米,每穴3-4株。标号为③

(2)行距30厘米,株距22厘米,每穴3-4株。标号为④

处理三、常规施肥,基:蘖:穗:粒=4:3:2:1标号为⑤

1.4气象条件

2016年4月平均气温6.2℃较历年高0.2℃,7月份平均气温为22.1℃较历年高1.0℃,8月份平均气温22.1℃较历年高1.4℃,9月份平均气温15.8℃较历年高1.1℃。从日照时数看6月份为83.3小时,较历年少75.3小时,7月份为167.9小时较历年多24.3小时。5、6月份的持续降雨和低温致使水稻生长缓慢,水稻扎根速度慢,水分及养分吸收缓慢不利于水稻的生长,8月份温度逐渐回升平均气温高于历年1.4℃,日照时数也大大延长,应该说正是8月份的温度和日照的充沛使得今年水稻生长有了明显的好转为水稻干物质积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5供试品种

供试水稻品种为绥粳18

2试验结果与分析

2.1生育进程调查

由于4、5月份低温,4月份平均气温6.2℃,5月份平均气温13.6℃,5月的连续降雨,5月份降雨量为159.4㎜,及5-6月的日照时数的减少,5月份日照时数108.5小时,6月份日照时数83.3小时。延迟了水稻的生育进程,7月下旬,8月的持续温度回升,加之日照时数的增加,为水稻的生长创造了有利的气候条件,水稻在分蘖后期的生长趋于正常。

表一水稻生育进程调查表

从生育进程调查表看,不同的施肥水平,不同的插秧密度对水稻的生育进程并没有影响,抽穗、成熟期一致。

2.2不同施肥水平及插秧密度对水稻产量形状的影响

表二产量性状调查表

从产量形状调查表可以看出,超稀植栽培的试验处理最终的亩产量都低于对照处理。处理一、密度一的处理亩产量524.6kg,密度二的处理亩产量511.8kg;处理二、密度一的处理亩产量546kg,密度二的处理亩产量526.5kg,分别较对照亩产量584.5kg减产11.4%、12.5%、6.5%、9.4%。同一施肥水平,插秧密度大的处理亩产量高于插秧密度小的处理,插秧密度大的处理平方米收获穗数都高于插秧密度小的处理。不同施肥方式表现为底肥施入氮肥的处理,亩产量好于底肥不施氮肥的处理。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插秧后根系不能及时吸收到氮肥,使得水稻侧生根生长缓慢,影响根系从土壤中摄取养分,缓苗速度慢,影响水稻前期的生长发育。

3结论

水稻超稀植栽培模式,能节约投入成本,用种量减少25-50%是符合三减要求的栽培措施,通过稀植,有利于培育壮苗,秧苗根系发达,盘根好,插秧施利于分苗,减少伤根,缓苗速度快。可构建良好的田间环境,有利于提高水稻的分蘖能力,分蘖较对照多0.5-1.6个,由于平方米收获穗数的不足,加之今年前期的低温造成水稻分蘖不够,超稀植的处理亩产都低于对照处理。由于今年气候条件的特出性,水稻大田生产,普遍减产,对今年的超稀植栽培模式试验的真实性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需在今后的生产实践中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