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初探

朱家全

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蓬莱镇寸塘口小学朱家全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可见,思想品德教育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发展是何等重要。这种新型的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石。那么,在新课改实施的大环境下,在小学教育中如何进行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呢?根据我上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经验,我认为进行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

首先,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学科角色,要成为专任品德与生活科教师。品德与生活教师的角色不是教科书讲解员,而应成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社会工作者,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引发好奇心、求知欲,掌握知识和技能,养成品德与习惯的特殊组织者。教师必须具有超乎基本师德的道德水平、强于其他学科教师的爱心、耐心和细心;能够主动、深刻、经常地进行自我反思以及教学总结。

其次,我们还要作专业的学科老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学习和掌握自然社会和人文社会的各种文化知识、社会生活知识、法律法规等等,广泛涉猎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管理学、经济、法律等内容,使自己具备丰富的知识背景和人文素养,提高自己融会贯通各类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知识渊博的、可以满足学生求知欲的好老师。

二、让课堂走进学生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择有代表性、具有普遍意义或典型意义的事例进行加工,以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生活主题、范例或者“生活图景”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积极参与思辨,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学时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

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和学习书本上的东西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1、从实践中获得知识

实践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品德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学生在课本上学到的道理,有待于落实到自身的行为中去,这就需要联系实际,导之以行。品德与生活的内容又大多贴近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完成养成教育,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关键还在课外。我们要利用有限的课堂,设计多样的活动,把学生的课外活动串接起来,真正使品德教学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如在教学《风儿吹呀吹》一课时,我在教室里点燃一支蜡烛,比较用嘴吹和不吹的现象,感知用扇子扇的效果。从而让学生得出结论:风是空气的流动产生的。然后用课件演示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积极性。最后,指导学生折纸风车到室外玩,再一次感受风。课后,我又布置学生课外收集有关风的资料拓展知识。又如在讲《小种植活动》课前,我安排了种植活动,说明了活动的目的、要求,要学生回家完成。活动一经提出,便得到孩子们的响应:有的进行在沙土中种植和在泥土中种植的对比试验;有的进行有阳光照射和没有阳光照射的对比试验;有的进行植物被塑料薄膜严密包裹和裸露在外的对比试验;还有的进行水分不足和浇水过多的对比实验。孩子们高涨的情绪和探索知识的欲望令我感到惊讶和兴奋,就连平时总给老师惹麻烦的“小捣蛋”也变得聪明可人、热爱学习了。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小种植活动”使孩子们从中学到了很多。交流会上,有的说:“我种的是黄豆,为什么发芽时豆豆变成绿颜色的了呢?我希望与大家共同寻找答案。”有的说:“老师,我发现种绿豆芽时,种子要多泡一些。因为我在外婆家和奶奶家都种了,奶奶家的绿豆多,长得好,外婆家的豆子少,只有几个发芽了”等等。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体验到劳动收获的快乐,养成学生爱劳动的习惯,培养了学生探索的精神。

2、变换课堂教学模式

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因为“儿童的认识全来源于活动。”活动是学生学习的初始,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活动,重视经验与体验的获得,在活动中生成,在活动中导悟。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化教材内容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动”起来,多进行活动并且每一次活动都紧紧围绕课堂学习的主题,时时注意做到精益求精。在学生的学习中我主要应用下列几种学习活动,即想象、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来辅助教学。

(1)想象。是一种有趣的活动方式,学生对此往往乐此不疲。其原因有很多,其一是这一年龄的学生想象力丰富,他们往往在学到某一知识点或是看到课文中某一段文字或图片就会展开联想,这种想象教师利用不当就会成为学生开小差的原因,若是利用好的话就会对学习的内容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既然如此我在教学中就尽量多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有的放失地进行想象这种学习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课堂情节,适当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在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中,经历动机的冲突,情感的激荡,认识的升华。

(2)游戏。小学生最喜欢做游戏了,在课堂上多做游戏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在这么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掌握知识就不会变得枯燥乏味,而是轻轻松松愉快的接受了。这种做游戏的快乐对于小学生来说会很快迁移为学习品德与生活这一门课程是快乐的。

(3)角色扮演。有助于提高儿童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观点的能力。角色扮演的频率与各种承担能力存在显著的关系。不管什么性别、智商的儿童,经常与同伴进行角色扮演,比其他儿童更易与同伴相处,更受同伴欢迎,社会技能更强。很多的心理学家还认为:在实际的教育情况里,角色扮演常常能产生神奇的力量。因此,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应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基础,以孩子爱模仿别人的特点为突破口,给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实践的空间,发展良好的个性,促进健康的人格。

三、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要以探究性教学为基点,让学生可以在探究中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探究性学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以自主探究为途径,以合作讨论为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巩固知识、明白道理,能举一反三,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活动时间,提供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进行探究性学习,寻找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是教学的关键。因此,在进行探究学习时,可以把相关文章作为知识块进行探究。如在教学《我的成长与学校》篇时,我把《为你介绍我的的学校》、《我的教师美容师》、《我送老师一朵花》这三篇作为一个共同体进行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了解白己所在学校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人员构成和精神传统,进而使他们形成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他们发挥自己创造性、共同装扮自己的学校的热情。

新课程赋予《品德与生活》的内涵就是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培养他们有爱心、有责任感、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应自觉学习和熟悉“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主动了解和掌握教材的特点和编排体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究新的教学内容、途径和方法,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