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音乐表现语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05
/ 1

如何用音乐表现语言

    艺术是相通的,在一定程度上语言可以用音乐来表现。从语文内容看,无论是美景怡情,还是民俗雅趣,无论是英雄志气,还是离怨愁绪,都令人心醉神迷!语言的这种人文性与音乐的本质极为相似。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借助音乐这种直观手段来帮助语言的抽象思维,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从而降低语文教学难度。
    不同的音乐给人感受不同,不同的语言能引起人的不同音乐感受。如男低音演唱的美国歌曲《老人河》的低沉缓慢的旋律,给人一种充满无奈,绝望之感;再如音乐大师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中双簧管不时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表现大自然风光,给人一种绿色世界之感,欣赏者必然产生丰富的联想,如随音乐之声进入田园之中,尽享五彩缤纷的自然风光,这种感觉就是音乐转化为语言的抽象思维。而语言同样能使人在阅读中得到得到音乐感觉和共鸣。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英勇跳崖”一段时,学生读着读着,那为革命事业赴汤蹈火,保持高贵气节的壮士形象跃然纸上;读着读着,仿佛一曲悲壮激昂的《英雄赞歌》在耳边吟唱、传诵。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音乐来表达语言呢?下面以课文《二泉映月》为例谈些具体做法。
    首先,了解课文,感受音乐
    上课伊始,我就播放歌曲《二泉映月》的MTV录像片,屏幕上出现无锡的小巷,石板的路,惠山的泉,太湖的山……歌声响起“风悠悠,怨悠悠,失明的双眼把黑暗看透。呵,太湖的水,你是人生一杯壮行的酒,满怀的不平在小路上走,二泉的月是你生命中一曲不沉的舟。”这深沉的旋律一出现,学生就被吸引住了,特别是平时不太爱唱歌的男同学也轻声吟唱起来,他们的情绪受到强烈感染。我便趁势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正确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此时此刻学生最强烈的愿望就是聆听《二泉映月》乐曲了,我让他们边听边思,将音乐情绪与课文内容一一对应起来,感受音乐的内涵。学生根据音乐对应表,选择适当的音乐表现课文中的情绪波动,很自然地他们会选择那委婉连绵乐段表现惠山二泉优美景色,选择跌宕起伏而又高昂乐段表达阿炳对命运的抗争……从读到到思,再从思中引起情绪波动。此时,几乎不用再分析,讲解,我感到他们已读懂、听懂,因为我发现许多同学的眼里闪着泪花,心巳跟着乐曲的旋律舞动。
    其次,有的放“乐”,激发联想
    台票“音乐是通向思维的高速公路。”当高雅音乐一旦被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语言就会通过音乐这个媒体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愉快地步入课文所营造的那座无比神圣的殿堂。为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在播放《二泉映月》时,分别抓住三处重点乐段,引导学生在听中有所思,在听中有所感悟。那委婉连绵而悲怆的音乐仿佛展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大雪像鹅毛似的飘下来,公园被碎琼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悲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个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这就是阿炳夫妇俩。随着旋律的升腾迭宕,步步高昂,学生眼前又出现两目圆睁,一手拄拐,一手横指的阿炳形象,他充满仇恨,他感叹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为什么离开人世?他质问自己的命运为何如此坎坷,他憎恨社会之黑暗。乐曲尾声那舒缓恬静而又激荡的旋律,让我们看到了对生活充满向往的阿炳,他双眼凝视着远方,双手抚摸着琴弦,他要用二胡奏出一曲生命抗争曲……学生的情已被音乐、课文所控制,通过音乐语言很快掌握了课文主题,情绪,深化了课文思想,融情于文,由文再入情,从而开拓了学生多维学习方式。
    再者,由“乐”促思,迁移升华
    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享受了音乐的情调后。《二泉映月》的旋律再次萦绕在耳边,许多学生情绪热烈,心情激动,纷纷要求复制录音。我又要求他们写感想,谈体会。他们为阿炳的困难遭遇而落泪,被他倔强的性格和抗争的勇气所折服,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争做生活强者。有同学这样写到:当“命运的抗争曲”响起时,音乐就像一股洪流,冲击着心灵,血管仿佛在膨胀,失明的阿炳没有向命运屈服,他要战胜困难,他要扼着命运的咽喉。
    当然,语言文字给人无穷魅力是音乐无法完全具体表现的,但我们只要掌握了在语文课中加点音乐,充分利用音乐的变化来表达一定的语言内涵,把音乐和语言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的情感通过音乐和语言而产生共鸣,从而使人们在欣赏时产生更多美妙享受,对语文艺术更加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