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等师范音乐教学的表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13
/ 2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是我国目前四大音乐教育子学院之一,有别于音乐院校教育、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因为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校音乐教师。历史教训表明,发展音乐教育必须把中小学音乐教育作为战略重点来抓。近些年,我国音乐教育有较大改进和发展,但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一、表情是音乐的灵魂

关于音乐教育表情问题,世界上一些国家在20世纪中叶就有积极的论述,比如,英国就确立了表情在音乐教育中的中心地位;美国强调“音乐教育应从表情开始”“表情在音乐教育中占有中心的位置”。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强调学生掌握声乐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发声演唱的基本技巧,能分析处理和演唱一般的声乐作品,胜任音乐课的歌唱教学和课外活动的辅导工作。完成这样一个教学目的当然好,但如果把表情纳入音乐教学中无疑是锦上添花,对学生将来的施教意义重大。应当说,表情在我国音乐教育中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就音乐而言,表情是音乐结构所具有的,而每一种表情细微变化的目的,就是把音乐结构中的美感和它的意思释放出来。音乐并不是音符的组合,而是有意义、有美感的要素的完美组合。没有表情的音乐,显然剥夺了音乐的美感。掌握好的表情就等于精益求精地掌握了音乐的实质,捕捉到了音乐的灵魂。

二、表情是音乐美感的集中体现

音乐教育无视表情是音乐的一种悲哀,当然,强加的表情也是毫无意义的。建立在掌握音乐的实质、理解音乐内在的美感的自然表情,才是发自歌唱者内心的真善美的表达。可以说,音乐是向人间播撒美的种子。作为音乐,不论它表达的是欢乐还是忧伤,是壮烈还是激情,是严肃还是轻松,都应是人间美好情感的音符,是人类高尚的情操、优美品格的生动体现。恰当的音乐表情正是美好情感、高尚品格的最好的表达。《乐记》指出:“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人之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无不在音乐中有所表现,诸多情绪无不由表情来体现。《乐府传声》说:“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由之情为尤重……凡忠义奸邪、风流鄙俗、悲欢思慕,事各不同,使词虽妙,而唱者不得其情,则邪正不分,悲喜无则,即声音绝妙,而与曲词相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令听者索然无味矣。”显然,歌唱者必须全身心地体验乐曲节奏结构的全部要素,精准地体会美感,才能把发自内心的情感通过表情表现出来。古希腊音乐家用分析情绪表现差别,划分七种乐调:A调发扬,B调哀怨,C调和蔼,D调热烈,E调安定,F调淫荡,G调浮躁。切不论这七种划分是否合适,就音乐表现情绪而言,表明了不同情绪用不同的音调表现是合理的。音乐是与一定的客观事物和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的情感连在一起的,所以音乐离不开情绪色彩,“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夸,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谦,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古人说:“凡音之起,曲人心生也。”此说不无道理。总而言之,人类的真、善、美、丑、喜、怒、哀、乐,无不在音乐中体现,可谓“音里传情”。如何恰当地把情感容纳在表情上,达到音情浑然一体,归结一点,就是深刻了解音乐美感的实质要素,掌握音乐本身的新的素质,必然会产生新的表情来表达美感的实质概念。
三、表情来自音乐因素

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学,必须培养学生有表情地歌唱,要深刻理解表情的核心来自音乐分句。音乐结构要求具有表情,而表情的变化完全是为了把音乐结构中的美感实质和音乐的意思释放出来,决不能视音乐为一堆音符的组合,而是有意义的要素的组合。这种组合中最有意义的则是那些分句,也正是表情的核心部分。任何一位成功的表演艺术家,就在于完全掌握了音乐结构诸多分句的实质要素,才有完美的表情。这就说明音乐分句中各种因素都对它的表情要求起核心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分句的节奏结构要求必须有表情。这是因为教学模式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节奏结构的要求,表情也跟着变化。节奏的快与慢,跟着转化成一连串拍子变化,速度快与慢绝对不是规则的,总是含着渐快和渐慢以及一种重音的微妙变化,可以理解为表情来源于对分句节奏结构的深刻理解。
2.分句的旋律要求正确的表情。音的高低,升降速度的快慢,强度的增强与减弱,表情必将随着旋律的变化而变化,使音乐分句的意义和美感准确地展现出来。
3.分句的调性要求塑造细微的表情。音乐走向主音时,强度与速度的某些变化,要求表情随之塑造出细微的美感。
总之,音乐教学必须严格要求学生深刻理解一系列的音,必须用一种强度、速度和一种音质加以发挥,表现出音乐形状,即音乐教学要求有表情,让学生明确表情是从对音乐分句节奏结构或形状的理解中产生出来的。在教学中讲解表情时,应当要求学生从内心深处掌握音乐分句的实质要求,以及分句的节奏、结构、旋律和调性,体验音乐的美感,感受音乐对表情的需要。


四、音乐教学对表情要求的意义

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音乐表情,训练学生掌握音乐中的音和节奏的实质,体验音乐的美感。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尽可能有表情地教唱,表现出对每一个分句美感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学生正确学习每一个分句的美感,并在歌唱中通过表情体现美感,要理解表情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表情教学在某种意义上讲是音乐教育的创新。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重任,把音乐表情纳入正规的教学中,其影响是极为深远的。音乐理论完善的国家都确立音乐教育从表情开始,试想,作为音乐教师,自身不了解音乐表情在教学中的地位,将来怎样更好地施教?因此,不重视音乐表情教育,或推迟音乐表情教育都是不全面的,不准确的。
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足够的音乐审美观察力,能够精准地把握音乐分句节奏结构的表情,把音乐全部的美感展现给学生,培养学生具备音乐的观察力。要在未来的音乐教学中善用表情,把音乐的美感直观地教给学生,并让学生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孔念华著.声乐入门.山西教育出版社.
[2]姚思源.试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建设与发展.人民音乐.
[3]外国音乐参考资料.中央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