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歌声飞进历史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23
/ 2
   【内容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历史教学的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让歌声飞进历史课堂,能为师生交往、师生互动构建教学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 课堂教学 音乐 课程资源
    法国大文学家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是数字、二是文字、三是音符。”音乐,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有些乐曲、歌词往往是历史的一个缩影,它向我们展示着历史的智慧,传递着历史的遗韵。俄国着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音乐的魔力,是以使一个人对末能感觉的事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正是这特有的魅力使音乐成了历史教学中的珍贵资源,在历史新课程背景下,音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在历史教学中有了新的价值取向。
    一、运用音乐,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种注入了音乐灵性的开场白,往往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在学习《难忘九一八》时,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沉重而悲凉的音调饱含着愤怒的情绪,对东北同胞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九一八,九一八,”反复出现四次,感情层层递进,把东北人民反对侵略者,要求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充分地表现出来。“爹娘啊,爹娘啊”悲痛声中蕴藏了东北同胞要起来斗争的力量。这一切深深感染着学生,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学生迫不及待想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分析“九一八,九一八,那个悲惨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九一八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会主动学习、积极探究。这与直接让学生分析九一八事变背景、经过、影响的传统教法相比,效果大不相同,歌曲起到烘托铺垫、激发兴趣的作用,学生还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教材中有些章节,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文化史,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这时可注入“音乐的阳光”,如学习《辉煌的隋唐文化——建筑》时,以欢快的民歌《小放牛》导入,随着“赵州桥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过,什么人推车轧了一道沟嘛依呀海”趣味十足的乐曲响起,学生马上兴趣盎然,从而以愉悦、轻松的情绪进入这节课。
    同样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音乐可创设一种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能让每一个同学“入戏”。在学习《法国大革命》时,我播放了法国的国歌《马赛曲》, 它表现了1792年法国人民在反抗普鲁士和奥地利等封建帝国的战争中,马赛的义勇军开赴巴黎参加保卫祖国的战斗的历史事件。 1792 年 6 月,马赛市一支 500 人的志愿军开赴巴黎。士兵们沿途高唱这首战歌,到达巴黎的巴士底广场。歌声伴着鼓声,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士气。 “ 前进,祖国儿女,快奋起,光荣的一天等着你,你看暴君正对着我们举起染满鲜血的旗,举起染满鲜血的旗!……”。这波澜壮阔、振奋人心的乐曲能让学生神入法国大革命中,从而进入角色。这样,有效地利用音乐资源就起到先声夺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之效。
    二、 运用音乐,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自古以来,课堂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单一模式,这对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显然有较大的限制。因为形象思维最突出的特点是鲜明的形象性,而形象地获得当然以学生各种感官的共动为佳。音乐在这一点上有独到的优势,正如罗曼·罗兰说:“音乐正是引导精神生活进入感官生活的媒介”。而中学生普遍喜爱音乐,让歌声飞进历史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心理因素,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如在学习《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这一节时,让学生一起欣赏《南泥湾》:“往年的南泥湾,处处是荒山,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又学习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 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觉到南泥湾由“杂草众生,没有人烟”开辟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过程。歌曲也展现陕甘宁边区部队、学校、机关的生产热潮,特别是三五九旅成为大生产运动的模范,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渡过严重的经济困难,使学生对大生产运动开展的情况及成效有了鲜活的印象。又如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节时,播放《七律·长征》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歌曲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把历时两年、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生动、深刻地反映了出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表现红军的坚韧不拔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歌曲展示长征的艰难征程:红军越五岭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穿过大草地。景真情真,简明易懂,借助音乐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领略到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险阻 ,同时使 学生对红军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形象感知更加深刻。

    三、运用音乐,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运用音乐为学生提供历史材料,使学生通过直接感知形成历史表象,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这为进一步探究历史,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创新的动力来源于疑问。”因此教师还要根据情景材料设计相关的思考题或由学生自己设疑。如在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教师可精心设计若干疑点,把学生引入“峰回路转”的知识关口,设置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如歌词中“在中国南海边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喻指什么?“春雷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暖透大江两岸”喻指什么?“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喻指什么?学生仔细辨析歌词并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讨论。学生讨论后得出: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喻指我国政府在南方所建的经济特区。“春雷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暖透大江两岸”喻指改革开放在中华大地的开展。“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喻指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五大”的召开。然后要求学生结合政史地知识综合思考“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从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角度看,我国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哪些有利条件?”“歌词深刻地反映了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试以唯物史观予说明。”这样既拓宽加深了学生的基础知识,也发展学生了探究历史的能力和学科综合能力。
    四、运用音乐,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课堂教学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歌声飞进历史新课堂,具有审美养德的功能。音乐能使教学意境更具审美特征 ,容易激起学生对美的不懈追求,诚如高尔基所说:“人们爱听悦耳而有旋律的声音,爱看鲜明的色彩,爱把自己的环境改变得比原来的更好、更美。”“养德”的实施,寓于知识学习之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一种和风细雨式的熏陶,贵在存心有意,相机诱导。如在学习《五四爱国运动》这一节时,让学生讨论“五四”精神的内涵,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播放《光荣啊,中国共青团》这首歌并请学生一起放声歌唱“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我们开创新的世界。”听着那慷慨激昂的旋律,品味着这耐人寻味的歌词,心头便会有一种斗志涌起,有一股激情充溢……而这些正是我们要留给学生的“余韵”,五四精神随着激昂的曲子久留学生心中。从而达到了运用音乐,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目的。
    初中历史新课标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运用音乐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为师生交往、师生互动构建教学平台。 可以说,音乐是历史教学中珍贵的课程资源,但音乐不能完全等同于历史。所以在具体教学中使用音乐应注意以下几点:音乐要精选,让人有“众里寻他千百度”之感; 音乐要与主题密切相融,不能貌合神离; 音乐出示要把握好“火候”,要“该出手时才出手”; 音乐使用的比重要注重分寸,不可“喧宾夺主”; 歌声的飞入要注重实效,不能流于形式。这样音乐才会给历史教学引来活水,注入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