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艺学构建(3)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21
/ 2

三 民艺学的研究方法


(一)民艺学研究的方法构成

如果我们把民艺学作为新兴的学科来对待,那么就必须改变以往仅仅对“民间美术”狭义的理解,把对民艺学的研究上升为学科体系来认识,并找出它们的规律性和个性特征,形成适合于研究民艺的正确方法。现代科学的成立往往是建立在方法概念之上的,“狭义的指科学研究的主体把握对象的途径、方式、手段等的总和。同时,因为这些途径、方式、手段又总是和一定的科学理论相联系,所以,理论也就具有方法意义,广义的方法概念即指科学化和理论化的实际运用。”⑦科学研究的方法按其规范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即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专门方法。民艺学的研究,可以参照哲学的观点构建理论框架,从专门的研究上升为一般性的认识,从而把握学科研究的严谨性。我们根据张道一先生的民艺学观,将研究方法分为综合研究、分类研究、比较研究和专题研究四个方面。⑧


综合研究方法:必须以哲学的思考,勾画出民艺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从整体的角度把握学科的研究方法。民艺学是一个跨多学科的综合体,没有哲学的理论思考,就不可能了解其它学科与民艺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作为社会意义上的民艺,它是哲学的,是生活的,是文化的,也是艺术的。其民众阶层也是多元的, 变化的,它既是社会的民众。历史的民众,也是作为阶级阶层的民众,其意义无法用一个概念来包括。综合研究的方法可以打破交叉学科之间的限定,将有利于民艺自身学科框架的充实和加固。另外,除对艺术本体研究之外,对民艺相关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文化承传因素、习俗因素以及民众审美心理的取向,都是综合研究所涉及和研究的课题。人文学科将促使民艺学科,不仅仅在艺术的圈子里打转转,而且向学术的深度和广度进取。也就是说,综合性的研究将打破单学科的约定俗成的戒规,使民艺学步入人文学科的领域,同时用哲学的观点提出民艺学的整体框架。


分类研究方法:目前,民艺学的基础研究仍很混乱,对分类研究课题不明确,缺乏方法的指导。我们认为分类研究的方法,首先要解决民艺整体与具体的关系,单纯解决理论思考仍不能使研究课题进一步的深入,必须加强民艺学科的分门别类的研究。如民艺的历史研究,民艺的理论研究;民艺的采风形式的研究,它们都是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分类研究方法的角度很多,一般情况下可以从纵向和横向的两个方面着手。就其分类研究对象来讲,可以分成若干个层次:“一是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整理,排比分类,写出调查报告,二是根据若干等一手资料或第二手资料,写出单项的研究论文,或侧重于某一类属,或侧重于某一地区,或侧重于某一问题;三是在高层次上作大的综合思考,探讨其原理、规律、以及其它具有共性的问题。”⑨如果我们认识到这种分类研究的必要性,也就使得有计划之分工,在学科上构建出更合理的结构。


比较研究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包括对比和类比两种基本形式,它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民艺学有着重要的参照价值。作为民间文化或民间生活而存在的民艺,无论在社会构成,艺人分工,艺术样式及风格上,都存在着可比性的对象。从历史的民艺、阶层的民艺和文化的民艺三个方面寻找出民艺和非民艺之对比,这种比较研究的方法不是高低之分,而是在本质意义上的差异研究。民艺有它朴素的风格,宫廷艺术有高贵的显现,而文人艺术则更体现雅士的风采。在我们以往的研究中,缺乏比较的方法,使之理论有些偏颇。所谓阶层的对立,艺术的分化,关键是文化比较研究之结果。日本民艺学家柳宗悦将民艺与“贵族工艺”和“个人工艺”相对称。钟敬文、张紫晨先生把文化分为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或民族基础文化。张道一先生主张,民艺在古代相对于贵族的宫廷美术,士大夫的文人美术,佛道等宗教美术而言,在现代则相对专业美术家及其创造而言。比较研究可以解决本学科难以处理的问题,培养研究者们学会用反正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研究对于民艺学在学科分类方面、学科内涵和处延的确立方面,学科与学科的比较方面,将发挥较大的作用。


专题研究方法:专题研究有两层含义,一是研究对象的专题或专门研究。如民间年画的题材研究,民间玩具的审美研究,民间戏曲脸谱研究,民间剪纸的风格研究等。二是借助于其它学科进行的专门研究。如民俗学与民间美术的关系研究,民艺的社会学内涵研究,民艺的人文特质和民艺的美学思考等研究课题或方向研究。民艺学的专题研究对象比较明确,它不象哲学、美学等学科具有抽象的概念,而是可视的或静态的或动态的形象。目前国内研究者一般采用专题研究的方法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二)民艺学研究的学术取向

关于民艺学研究的学术取向问题,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或者说研究者们更关注于民艺现象的探讨,而忽视了其它方面的学术取向,民艺学研究的学术取向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文化存在的现象研究;二是作为生活整体的过程研究,民艺区别于其它门类的民俗事象和艺术现象也在于此。简而言之,民艺既是作品,也是生活过程。例如我们对民间刺绣的研究,以往只注重它的造型语言、色彩及题材内涵,而忽视了它是作为荷包的刺绣还是作为服装饰品的刺乡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它在实用过程中,在用于民俗活动中,在与人与物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中,它已经不是我们所理解的文化意义上的刺绣,而是民间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也是民艺与纯艺术研究的区别之处。由于没有重视艺术取向的研究,所以造成了与纯艺术混同研究的现象。作为文化的民艺它体现出艺术的特征,这两种学术取向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术取向上有了明确的认识,才有利于研究的深入,有利于我们在学科建设上对民艺学的研究和把握,更明确地理解民艺的概念和内涵。


作为文化现象的民艺研究:我们在以往民艺研究中,已确立约定俗成的概念,即“民间美术”和“民间工艺”。其实对于文化现象的民艺来讲是恰如其分的,这是因为,作为文化现象的存在,民间美术(或民间艺术、民间工艺),它是最直接的,相对稳定和静止的可视形象(或现象)。作为文化而存在,它表现为符号的载体,通过形象的语言展示出一种文明的成果,它具有着形象内涵和表征的文化意义。这种研究形式首先是收集资料。进行有序列的研究或品种的分析,或功能的分类或艺术的分类。这些资料来源的形式决定了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又决定着研究的方法。因为这种学术取向所关注的是民艺现象的主体,是作为艺术作品的民艺,它的文化形态限定了民艺的来源,可以不考虑民艺的历史因素、社会因素和功能因素,是一种以审美为准则的取向。


另外,作为文化现象的民艺研究其目的在于,由艺术形态的民艺去解释生活中的民艺的个别现象。也就是说,它起到了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作用,由一种民间艺术品类去分析其它的文化内涵。例如对民间玩具的研究,研究者不仅仅把它视为具有单纯的玩耍功能,而是从儿童娱教、驱邪等作用上来解释,于是我们才知道民间玩具不仅具有玩耍的功能,还具有更深的文化含义,这样可以由儿童玩具认识到与它相关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可以从审美的角度发现创作者的审美取向和授用者的审美心态,从造型的角度、文化寓意的角度重新去审视它。


作为生活整体的民艺研究:民艺既具备艺术形态,同时又具有民众活动的内涵,在研究民艺学术取向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作为生活整体的民艺研究。民艺是民众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人类生存的各个领域无不发生着联系,它涉及到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许多方面。诚如民间祭礼活动的神像、供品、供具;生活起居的家具用品、生产劳动中的工具;游艺活动中的面具、道具及装点生活之年画、窗花,这些都是民间生活的缩影。我们之所以把民艺看作是生活的整体,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民艺不仅是静止的艺术现象,同时也是具有生活意义的和存在意义的过程,这种过程也包括民艺的制作、操作、演示、展示等多种功能。例如,民间祭祀活动中的神像(或彩绘、木版印、雕刻、塑作)其应用意义远远超过作为艺术制作的意义,它之所以以艺术的形式出现或流传,首先是它具有着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性,其次才是艺术的作用。在祭祀民艺中的供品更是如此,一些祭典祖先的神灵的供品有的采用面塑、糖塑、食品雕刻制作的,有的则是平时百姓食用的食品,只有祭祀礼仪过程中,它才真正地显现出作为文化意义和生活意义的内涵。如果不赋予它们这种过程,它是与艺术无缘的,只是作为食品而存在。也就是说,生活的民俗过程决定着文化意义的存在。再加我们祭祀先辈的纸扎,其造型和色彩是另一个世界的写照,它象征着亡者到阴间所享用的富贵之物,它虽然是象征富贵的纸作,其象征的内涵还不仅如此,只有在隆重仪式中,将纸化为灰烬,才真正体现出纸扎这种民艺载体的真正意义。如果我们只对纸扎的形制进行研究,它只能作为纸扎材料的造型艺术而已,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民艺。总之它是以人为主体的,应该从民艺与民俗、社会与自然及人生的关系等各方面来探讨民艺的属性和意义。如果说作为文化现象的民艺所关注的是艺术本体的话,那么作为生活整体的民艺的研究,则关注人的主体性,前者注重文化的历史意义,后者是对生活的关注。这是两种不同的学术取向,是两种相辅相成的研究方法,在学科研究上可互为补充。

注释:

①张道一《美术长短录》,山东美术出版社,1992年出版。

②张紫晨《民俗与民间美术》16—18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年出版。③张道一《美术长短录》286页。

④同③

⑤张道一《中国民艺学》第156页,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9年出版。⑥同②第16页。

⑦胡有清《文艺学论纲》第12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⑧同③

⑨同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