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透明度指数:理论方法与实证检验(1)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04
/ 2

摘 要:文章通过建立货币政策透明度指数,并利用我国金融市场的利率数据进行检验,认为我国中央银行在基准利率调整和准备金率改变等重大政策决策上,货币当局更倾向于采用模糊的政策操作方式,由此可能会导致市场预期的混乱,并最终对政策实施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国有必要借鉴西方国家的政策操作经验,进一步有选择地增加货币政策操作的透明度,并借以最终建立一个简单透明、效率更高的政策调控框架。
关键字:货币政策;透明度指数;中央银行

一、我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透明度:实证检验
(一)基于制度设定的透明度量化。通过考察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相关制度设定来研究其透明度状况,需要对应制度设定的不同方面对货币政策透明度进行细分。在与货币政策透明度相关的制度设定上,Eijffinger和Geraats(2002)的研究区分了行政、经济、程序、政策及操作等五个方面,但这五类透明度实际上存F62R265.JPG
膨胀反应函数,强调了中央银行的政策决定及其对经济的影响等相关信息,即货币政策的政策透明度。方程(4)表示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操作时所遵循的一种工具规则,它根据实际经济结构及中央银行的损失函数而确定,即为货币政策的操作透明度,其中e表示导致中央银行不能完全控制利率的金融冲击。
此处借鉴Eijffinger和Geraats的设计思路,对上述每一个方面的透明度都设计若干个问题,并根据对问题的回答及相应赋值来编纂衡量货币政策透明度的量化指数。因此可以看出,这种透明度指数设计的基础为中央银行的制度设定和实际政策行为表现,即通过考察各国中央银行的实际制度设定及其实践中的政策操作方式,得到其货币政策透明度的衡量值。在此衡量标准下,中央银行对所设计问题的回答得分越高,则表明其透明度越高,反之则越低。在此对中国、美国和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透明度进行量化分析(见表1)。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在此衡量标准下,我国人民银行与美国、欧洲中央银行的透明度相差较大,尤其在向市场主体公告政策信息和政策操作的相关细节等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中央银行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在实践中反映为,我国中央银行在每次货币政策会议之后的新闻发布都使用比较原则的语言,公众难以从中得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不仅如此,货币政策委员会每次会议时间也并不固定,也未提前告知市场主体和征求公众意见,而且会议上各位委员的发言没有给予公开,这样不利于公众更好地把握货币政策走向以做出正确的决策(穆良平、程均丽,2004)。
F62R277.jpg
注:目标透明度中的目标特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另外,对上述12个问题的回答,得分上限为12分,下限为0分。
(二)基于实际政策操作的透明度检验。基于实际政策操作的透明度检验,将视角从货币政策相关制度设定转移至政策当局和市场主体的真实行为,即主要通过考察中央银行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实际行为以及金融市场参与者的预期或行为变化,间接考察货币政策透明度状况。
根据Haldane和Read(2000)的解释可以得知,中央银行的收益曲线变动状况主要取决于其政策目标值与市场值的契合程度,这一解释与上述基于市场行为检验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思路不谋而合,即在理性预期假设下,货币政策公告后的市场利率与中央银行目标利率之间的偏差,可以用于间接度量一国货币政策的透明度状况。这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Haldane和Read的模型进行适应性修正,并将其用于检验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透明度状况。
F62R211.JPG
在上述方程组中,方程(5)描述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x[,t]为中央银行反应方程中变量集合里的任意向量(如通货膨胀、产出等,假定其遵循单位根为α的一阶自回归过程),k为货币政策的平均传导时滞(一般为12~24个月),β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解释参数(假定中央银行和私人部门之间关于这一参数的信息是完全对称的),F62R278.jpg
F62R279.jpg
上述模型的经济学意义在于,中央银行按照方程(5)所表述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每一个t—1时刻,根据可能出现的经济冲击ε[,t]来推断x[,t]的变化,并随后设定政策目标F62R280.jpg。由于私人部门并不了解这一过程,因此其对政策利率的预测,只能基于自己对x[,t]的判断和对F62R280.jpg的预期来进行,上述过程体现在方程(5)和方程(6)中。如果中央银行政策利率目标的告示效应使得市场主体在t—1时刻形成了对t时刻的利率预期①,并且由此导致市场利率发生了变动,此时如果市场实际利率x[,t]和政策利率目标F62R280.jpg之间出现了较大的背离,则意味着较差的货币政策透明度,因为中央银行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来正确引导私人部门的预期,促使市场利率和政策利率目标趋于一致。在以短期名义利率为调控工具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下,如果中央银行根据对经济状况的判断,确定新的政策利率目标并向市场公布相关信息,则通过对实际市场利率与政策利率目标之间的计量分析,即可有效地间接度量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透明状况。
具体而言,通过检验中央银行改变基准利率后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化趋势,然后判断市场利率的变动是否与政策利率相一致,这种一致性反映为检验所得的相应参数值的大小,最后,根据检验值来得出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基本结论。Haldane和Read(2000)所提出的计量检验模型如公式(8)所示;其中,j表示远期利率的期限(以月单位),β(L)为关于滞后算子(L)的向量多项式②,该滞后因变量主要用于消除残差可能留有的移动自相关,D为虚拟制度变化变量,用于检验在引入通货膨胀目标制前后的不同透明度状况。


F62R281.jpg
鉴于我国目前并未引入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政策操作框架,并且由于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尚不完善,利率市场化也还没有完成,因此还无法形成合理的、市场化的利率期限结构;所以,在对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进行实证检验时,需要对上述计量模型进行相应的修正,修正后的模型可表示为:
F62R282.jpg
式(9)中的关键参数为γ,主要用于衡量整个样本区间的平均利率偏差;如果γ[,0]=0,则意味着政策利率改变被市场完全预期到,即市场利率不会因中央银行改变目标利率而受到意外冲击,可知γ值(0≤γ≤1)越小,表明中央银行的政策透明度越高,反之则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