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困,政府打出组合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0
/ 3
政府对中小企业扶持什么?从浙江各地的情况来看,民企需要解决融资难问题。时下,贷款难,利息高,抵押物现在只能贷到五折,一些银行在贷款过程中“搭车”销售基金等理财产品,制约了企业融资。可见,政府扶持企业,关键是为企业创造宽松的融资环境。
XB政府扶持,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2008年7月下旬,一只名为“平湖秋月”的企业成长引导基金在杭州西湖区低调举行推荐会。

  这只在8月底发行的企业成长引导基金,由杭州西湖区科技局和财政局牵头出资,并联合相关金融服务机构及银行启动。这是杭州首只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吸引社会资金有效参与,以集合债形式发行的小企业集合信托债权基金。西湖区的中小企业一旦获得这次融资机会,将以银行基准利率获得平均额度为166万元左右的贷款。

  “从融资成本来看,企业一旦通过评审,将以银行基准贷款利率获得融资。而且担保成本也很低。”杭州西湖区科技局局长孔村光说。

  在杭州西湖区政府设立债权基金帮助中小企业之前,浙江省各级政府已经出台了不少帮扶政策:

  7月2日,浙江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试点期间,原则上在每个县(市、区)设立1家小额贷款公司;列入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市可适当增加试点名额。

  6月16日,浙江省工商局出台《浙江省公司股权出质登记暂行办法》,企业注册登记地在浙江的有限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股东可以将持有的公司股权用作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7月15日,作为其补充的《浙江省股权质押贷款指导意见》正式出台。

  7月7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全省外贸稳定健康发展的意见》,在财政扶持、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出口退税进度等方面提出14条意见。

  省发改委的相关人士说,针对近年来浙江一些特殊行业和企业遇到的困难,将制定针对特殊地区和特殊行业的相关扶持政策。

  要解决目前百万中小浙企的困境,省中小企业局财务处处长卢绍基认为,必须从重点扶持具备成长型的中小企业入手。

  “我们的政策是"培育",而非"扶贫"。该让市场淘汰的企业,一定要淘汰掉。但具有良好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和有一定销路并符合国家政策的生产型企业,一定要重点照顾。”卢绍基说,“主要精力放在年销售收入300?400万元的具备良好成长性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约占总数的30%?40%。这些企业只要政府扶一把,就能快速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它们是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

  “我们的目标是:两年扶持1000家成长型企业,3年扶持1万家成长型企业。主要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卢绍基说。

  措施一:补贴银行小额贷款

  卢绍基称,如果各大商业银行对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下的企业放贷,且每笔贷款不超过200万元,在原有贷款基础上,银行每新增一笔小额贷款,都会得到贷款总额0.5%的政府补贴。

  从披露资料看,自2005年启动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以来,浙江列入风险补偿范围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小企业贷款合计达到258亿元,有近20万家(次)小企业得到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卢绍基表示,浙江省政府去年拨款3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补贴银行的小额贷款,加上地方市县级政府配套补贴3500万元,使得总体风险补偿资金达到7000万元。

  “2008年省政府加大了补贴投入,将这一数额提高到6500万元。”卢绍基说到,“按照2007年的情况看,2007年一年在实施小额贷款风险补偿后,银行新增小额贷款120亿元。按照这一比例,2007年预计可新增小额贷款300亿元以上。”

  措施二:补贴贷款担保

  “目前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主要是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卢绍基表示,“中小企业普遍缺少抵押物,因此大力发展担保机构,成为目前我们的工作重点。”

  资料显示,目前浙江共有担保机构306家,注册资本金96亿元,已累计担保企业7.3万家,担保笔数15.8万笔,担保总额达1094.59亿元,其中2007年当年担保总额为333.68亿元,实际损失率仅为0.036%。

  “浙江担保机构的担保规模和风险控制均已处在全国前列。”卢绍基说。

  卢绍基称,在日本企业银行贷款中,担保贷款比重高达48%,但在浙江超过100万家中小企业中,只有2万家企业是通过担保手段来取得银行贷款,从数量上看,所占比重仅为2%;从贷款额度上看,所占比重不到5%。

  “为了促进担保业发展,2007年浙江省政府已经拿出600万元补贴担保行业。”卢绍基称,“只要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进行贷款担保,在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后,对于新增担保贷款部分,担保机构就可得到约占担保贷款总额2%的政府补贴,每笔补贴最高可达30万元。”

  “这项政策的宗旨是以"奖"代"补",不是事后补偿,而是事前奖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了解,2007年省内中小企业新增担保贷款额同比增长24%。2008年省政府将这一激励资金提高到了1200万元。

  措施三:筹划中小企业集合发债


  “目前正在筹划中小企业集合发债的事情”,卢绍基说,“我们已经选定30家企业,集合发行3年期总价值30亿元的企业债券,平均下来,每家企业能从资本市场上融资近1亿元。”

  卢绍基称,目前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缺少担保机构为债券担保,二是发行成本过高。

  谈到担保问题,卢绍基说,按照中关村的经验,发行3.8亿元债券,应有一个注册资本金为4亿元的担保公司为其担保,按照这样推算,要发行30亿元的债券,必须要有资本金在30亿元以上的担保公司。但目前浙江省最大的担保公司的资本金仅在3亿元左右。“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各大担保公司进行联保,或者重新成立一家担保公司。”

  谈到发行成本过高问题,卢绍基的言语中带着点担忧:“从目前的测算结果来看,此次集合发债的发行成本超过9%,大大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对企业而言,这一措施缺乏吸引力。”但中关村的经验或许能给一些启示,“中关村集合发债,其成本仅7%,低于银行基准利率。主要原因在于,当地政府拿出资金为此买单,且幅度达到发行成本的20%。”

  在卢绍基看来,集合发债是浙江中小企业改变单一融资渠道,进而开拓向资本市场融资渠道的有益尝试,势在必行。

  “此外,我们正探索中小企业融资的"桥隧模式",除了为中小企业搭建通往银行的"桥",还要开辟通往资本市场的"隧道"。”卢绍基称,“引入风险投资机构或基金公司为中小企业进行贷款担保,即便中小企业无力偿还贷款,风险投资可以通过债转股的方式入股中小企业。”

  税收优惠,为企业减负

  “我们的税收政策,是不是也可作适当的调整?”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恩桢撰文指出,如果提高中小企业税收起征点的标准,可以支持广大中小企业的解困与发展。

  通过税收政策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这一观点与浙江省经贸委副主任、中小企业局局长吴家曦的想法不谋而合。吴局长在《当前我省中小企业发展态势及对策建议》一文中指出,政府应认真研究土地使用税的征收办法,对于单位土地面积产出不同、不同生产类型的企业,予以区别对待。对目前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缴纳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可缓交、减交土地使用税。小企业用于研究技术开发所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可计入生产成本,准予税前列支。

  关于减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应该实施更为灵活的税收政策,适当降低企业经营的税收特别是受到紧缩影响较大的中小企业的税收,同时着重把税收优惠投向那些为内需而生产、积极推动技术进步的企业,以推动经济转型进程。

  如果说上述观点还只是领导、专家们的由衷建议,那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自2008年8月1日起,调整部分纺织品、农药产品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的通知,对浙江的一些企业,尤其是纺织企业来说,真是“久旱逢甘霖”。

  “出口退税率上调了,真的很高兴。”得知有关纺织品出口退税率调整的消息,宁波甬南纺织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营就向圈子里的好友互通消息,他们之前的期盼和等待终于落地了。

  “这是个利好消息,说明政府相关部门关心我们,也切实考虑到当前企业遭遇的难题。”万事利集团执行总裁李建华兴奋地表示。

  浙江新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姜益民也有同感。他说,一般而言,出口退税率提高2个百分点,估计外贸企业利润最多可以增长1个百分点。在当前纺织品、服装行业处于微利的情况下,这显得特别珍贵。

  “出口退税率提高,企业的成本压力就相对小些,我们可以喘口气了。”杭州汉龙威尔服装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因为成本、税收等各项压力,他们2007年下半年就提高了部分服装的出口报价,这让不少国外客户很难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出口。

  长三角一体化助推企业转型

  近期,浙江不少制造业企业因各种原因陷入困境,其原因包括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海外市场萎缩及国有银行收紧信贷。而长三角一体化的加快,可能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

  8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务院第一次对国内的区域发展提出规划性要求。在学界提了多年的“长三角一体化”概念,首次进入了中央文件并正式上升到了国家决策层面。

  作为制造业大省的浙江,如何加快从“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的蜕变,如何让传统企业朝世界级大企业集团转型升级,这应是长三角一体化下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题中应有之义。

  研发基地在台州,销售窗口在上海,而生产基地在衢州、丽水。在台州市发改委主任郑荐平的思维中,台州企业如果有这样的区域分工,那是一件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的好事。

  “指导意见的通过,有利于长三角一体化加快形成!”郑荐平表示,台州可更好地利用上海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经济四大中心的平台,参与区域大分工,让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一体化如果能打破行政区域所造成的市场“壁垒”,就会有更好的区域规划,更多的经济交流,更强的研发能力……


  “政策指明方向,发展关键靠自己!”郑荐平说,无论是城市还是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均是大势。

  “肯定对浙江企业有利的!”浙江工商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郑勇军教授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将使企业专业化分工更高,区域协同合作越来越明显。只要人力、资金、土地、能源、科技等要素流动起来,区域间可以很好地避免重复建设,减少资源浪费,企业就能在这种城市功能分工中受益。

  陈建军是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他曾多次参加长三角一体化的讨论和调研。他认为,很多企业没有面临危机,转型很难。而危机来了,也不知道朝哪个方向转型。指导意见中提出了要求,包括“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全面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等。

  “指导意见是一个政策引导。它很清楚地提示了企业要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该转型的要转型,该转移的要转移。”陈建军说,企业按照政策引导走,发展阻力就会小一点,而违背政策和经济规律,就难以生存。浙江企业应该顺应大势,利用各自的独特资源参与区域的合作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