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教育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8
/ 1

[摘要]思想品德课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型课程。如何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品德课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本文就小学思想品德课应采取哪些教学方法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方法 行为习惯

小学思想品德课面临的对象是一群思想单纯的孩子,加之教学内容抽象乏味,仅凭简单的说教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性的眼光来认识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研究教材特点,探索新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一、说理教育法
说理教育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进而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最常用也最直接。教学效果也最明显。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
首先是谈话。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谈话内容可以是教学内容,也可以是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内容。在谈话中,教师要用亲切、自然的语言,和蔼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老师的诚意,这样才能将心比心,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他们所接受。
其次是讲解。对一些哲理性较强的内容,运用讲解法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教师应根据内容,深入浅出地解说,也可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演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
再次是讨论。设计讨论应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分组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过程。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哪怕是错误的观点也要说出来。
二、环境熏陶法
环境影响对学生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会陶冶人的良好品质,不良的环境则会使人形成不良的思想行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学校要创设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整洁美观的的校园,不仅给人以清新舒适的感觉,而且也会使人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方面。良好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之则会染上不良的行为习惯。同样,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很重要。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可塑性极强,容易受不良环境影响产生不良的行为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去辨别事物的善恶美丑。
三、典型事例法
这种方法也是思品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学习目标 ,以历史人物和周围的同学为典型,分析他们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和产生的原因。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使学生感到可信、可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习典型的目的是在于见行动,引导学生的践行。如学习邱少云是为了让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课后检查学生自己的行为是否做到了遵守纪律,这样才能收到实效。要防止“听听很感动,想想很激动,就是没行动”的现象发生。
四、现场演示法
思想品德课的明理可通过表演或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用“角色换位,引发共鸣”,达到情动欲行的目的。比如,我让学生模仿残疾人的活动,体验他们的生活有哪些不便,蒙上眼睛走路,体会盲人的困难; 用手势表达一件事情,体验聋哑人的困难; 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明白“助残”的真正含义,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主动帮助残疾人。
五、社会调查法
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实地调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有助于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如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具体的例子使学生懂得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违反交通规则的危害性。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六、自我教育法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就要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愿望,有了自觉的愿望,才能严格要求自己的品德行为,并且能够坚持不懈,把自我教育进行到底。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单一的教学方法是难以达到教育目的的,必须多种方法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实现教育目的。而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不断探索新方法,学习新经验,把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推向前进。
(作者单位:辽阳市辽阳县河栏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