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提问 提高课堂实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1-04
/ 2

[摘要]课堂提问被称为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主要体现。要想通过提问来提高课堂的实效,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和深入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讲求提问的多样性、层次性、兴趣性、有效性、指向性、迁移性,真正做到高水平的提问,呈现精彩纷呈的课堂。
[关键词]课堂提问 兴趣 思维 积极 差异 实效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技巧,更是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教学手段,被称为有效教学的核心,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如何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课堂的实效,不仅是一个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高深的体现,也是每个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
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提问”作为加强师生互动的纽带,需要建立在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和对教材的深入把握这一基础之上,做到以下几个原则:
一、讲求提问的多样性,调动学生积极性
从语法上来说,课堂提问有很多种,如疑问、设问、反问等等,而每一种提问方式的作用及所能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多设计的课堂提问尽量要多几种方式,这样才更能体现课堂的灵活性,活跃课堂气氛,令课堂妙趣横生,让学生在轻松和欢乐中学到知识。在具体的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机智,注意提问的细节,根据情况的变化,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不能不顾课堂的实际情况,而一味采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时,不能一个劲的追问学生,而应多用一些疏导性、铺垫性的问题,以适应变化的环境。淡然,问题的灵活多样性,要求我们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难点、重点认真挖掘其广度、深度,高屋建瓴,精心设计,适时适度,真正体现问的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区分提问的层次性,关注学生个性差异
课堂提问在细节上要全面衡量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给每个学生均等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这就是说,善于提问的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逐步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再到实际能力的转化。课堂提问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人施问、分层设问,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应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基础差的学生可提问一些基础型或记忆型的问题;对于中等水平而学生,可提一些理解型问题,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把分散在课文里、蕴涵在课文内容中的知识加以综述;对于学习好的学生,应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型问题,如让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判明真伪,找出原因,并作创造性回答。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提问的内容要通盘考虑,深入浅出,具有层次性。如先在难点处设问,将问题分解细化,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紧接着是在值得拓展的地方发问,将问题发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考虑提问难易程度必须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相关联、相衔接,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实发展区”,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是让学生伸手摘桃子,而是让他们跳一跳才能摘到,这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都得到了发展。如所提问内容空泛,难度太大,就会出现“冷场”局面;如提问过于简单,则不利于学生的语言实践和思维水平的提高。
三、增加提问的趣味性,创造乐学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只有有趣的东西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课堂提问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学习,主动思考,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要想使提问设计富有趣味性,就必须首先要着眼于课文,巧妙的艺术构思设计提问,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强烈求知欲望;其次,教师必须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所设计的问题才能“投石激浪”,收到良好效果。再次,还要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激发学生兴趣或抓课文有趣的地方提问,因为这些问题正是学生急切想知道的,正是他们的兴趣所在,会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只有从激发学生兴趣的角度去设计问题,用科学、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才能使学生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发挥,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有所长。
四、明确提问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效率
著名教育家契可夫说过:“教育学生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状态,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效作用。”因此,教师的问题设计还要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思想情操的陶冶,富有启发性,强烈的感染力和鲜明的教育性,以便很好的落实“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性”这一大纲要求。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育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因为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五、明确提问的指向性,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满足于自己问,学生答;教师不应把学生单纯的视为被提问的对象,而应视为这一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精心设问,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提问的指向性。
对于学生自己能够提出的问题,教师千万不要包办代替,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他们自己经过不能掌握的,才须教师的点拨和指引。学习新知识时的启发式提问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抓住知识的重点;课堂小结时的提问是指导学生接受系统、有条理地梳理知识;课堂结束前的检查提问,目的是了解和检查学生多所学知识的接收和掌握情况,便于教师及时补漏。总之,无论是教师在那个阶段进行提问,都要根据教学目的,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使提问的指向性更明确,避免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影响教学的实效性。
六、重视提问的迁移性,拓展学生的思维
课堂提问要重视迁移,利用学生已学知识去阅读新的文章,利用阅读知识去写作,利用已具有的能力去想象、创造,举一反三,扩展知识领域,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还要编排一些迁移性的联系实际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判断。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过开放性提问的设计在不断增多,提问的答案应是不确定的、可发散的,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去理解文本的内容,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出现的新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多向性、独特性和变通性。如何迁移性的提问呢?首先,可利用角色设问,按“形”迁移,激发想象,体验情感;可以根据课堂中的突发状况,中断设问,按“需”迁移,激发想象;也可根据故事情节按位设问,按“情”迁移,产生共鸣;还可以适时加入辩证的思想,联系设问,按“理”迁移,引发讨论。总之,在把握知识基本点的同时,适时进行迁移性的提问,能够形成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的过程,锻炼学生的系统思维和意识。
以上所述原则并不是要在每一堂课的提问中都必须有体现,而是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具体实际有所侧重。总而言之,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就越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呈现生机勃勃,教学也因此而精彩无限。
[参考文献]
[1]《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赵国忠.江苏人民出版社。
[2]《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宋运来.江苏人民出版社。
[3]《新课堂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傅道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走进新课堂——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袁振国.教育科学出版社。
[6]《基础教育改革论》,王策三.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单位:重庆市人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