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血管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3月至2022年3接收的50例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研究,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区域穿刺方法,观察组应用扣眼穿刺法。穿刺结束后,对比两组穿刺情况以及并发症的概率。结果:观察组的一次成功较高,且并发症概率较低,有统计差异(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在治疗中,必然要经过穿刺方式,但是不同穿刺方法有差异,应用扣眼穿刺法的效果更加,提高一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概率,临床的使用效果非常好,可以推广应用。

  • 标签: 血管穿刺 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并发症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后采取不同压迫止血方法的效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共选取38例患者进行对比实验,均性内瘘穿刺,采取摇号方式将其分为对照与观察两个组别,采取环形压迫止血方法的对照组以及实施局部压迫止血的观察组各19例,对比两组实际临床应用效果。结果:经实验表明,观察组按压时间明显缩短,出血量及次数有所降低,与此同时各并发症发生情况大幅度减少(P<0.05)。结论:对于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而言,在内瘘穿刺后采用局部压迫方式止血效果较优,各并发症发生情况也大幅度减少。

  • 标签: 不同压迫止血方法 维持性血液透析 内瘘穿刺后 止血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后采取不同压迫止血方法的效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共选取38例患者进行对比实验,均性内瘘穿刺,采取摇号方式将其分为对照与观察两个组别,采取环形压迫止血方法的对照组以及实施局部压迫止血的观察组各19例,对比两组实际临床应用效果。结果:经实验表明,观察组按压时间明显缩短,出血量及次数有所降低,与此同时各并发症发生情况大幅度减少(P<0.05)。结论:对于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而言,在内瘘穿刺后采用局部压迫方式止血效果较优,各并发症发生情况也大幅度减少。

  • 标签: 不同压迫止血方法 维持性血液透析 内瘘穿刺后 止血效果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经桡动脉采血不同按压方式对患者穿刺部位皮下出血情况的影响。本文采用随机分组的实验设计,将患者分为按压方式A(直接压迫)、按压方式B(压迫绷带)和按压方式C(压力贴敷物)三个实验组。实验结果显示,按压方式B和C在减少穿刺部位皮下出血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效果,绷带的包扎和压力贴敷物的应用均能有效控制出血。而按压方式A的止血效果相对较弱。这些实验结果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导,有助于优化采血过程,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舒适度。本研究结果还为经桡动脉采血技术的改进提供了科学依据,促进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 标签: 经桡动脉采血 直接压迫 压迫绷带 压力贴敷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穿刺的技巧,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将240例静脉穿刺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进针角度静脉穿刺,即针头与皮肤呈15°~30°角;观察组行静脉穿刺时针头与皮肤呈45°~50°角,进针尖斜面后再改平行进针穿刺入血管。结果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改进静脉穿刺的进针角度与持针方式,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同时利用输液器内负压进行穿刺,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 标签: 进针角度 静脉穿刺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采用磁共振与超声融合成像行经会阴前列腺靶向穿刺、系统穿刺以及联合穿刺3种穿刺方式对前列腺癌和有临床意义前列腺癌(CsPCa)检出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164例同时行前列腺靶向穿刺和系统穿刺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67(33~90)岁。术前血清tPSA 8.97(0.64~95.63)ng/ml,fPSA 1.31(0.29~9.25)ng/ml。其中,tPSA<10 ng/ml 96例,10≤tPSA<50 ng/ml 65例,tPSA≥50 ng/ml 3例。前列腺体积34.9(11.6~152.0)cm3。磁共振检查可疑结节PI-RADS评分3分42例,4分66例,5分56例。首先通过磁共振与超声融合成像,对每处可疑病灶靶向穿刺3针,然后在超声引导下行前列腺12针系统穿刺。综合上述两种穿刺结果即为联合穿刺结果。比较3种穿刺结果在全部病例、不同PI-RADS评分病例、不同tPSA病例中对前列腺癌和CsPCa检出率的差异。结果本组164例中检出前列腺癌126例。靶向穿刺和系统穿刺对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分别为66.46%(109/164)和64.02%(105/1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联合穿刺前列腺癌的检出率[76.83%(126/164)]高于靶向穿刺(P=0.04)和系统穿刺(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靶向穿刺、系统穿刺、联合穿刺CsPCa的检出率分别为50.61%(83/164)、45.12%(74/164)、54.88%(90/1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RADS 4分组和5分组前列腺癌的检出率,联合穿刺分别为90.91%(60/66)和100.00%(56/56),系统穿刺分别为71.21%(47/66)和87.50%(49/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1)。靶向穿刺对PI-RADS 4~5分组前列腺癌的检出率[86.89%(106/122)]显著高于系统穿刺[78.69%(96/122),P=0.01],但低于联合穿刺[95.08%(116/122),P=0.03]。PI-RADS 3分组靶向穿刺、系统穿刺、联合穿刺CsPCa的检出率分别为2.38%(1/42)、7.14%(3/42)、7.14%(3/42);4分组分别为59.09%(39/66)、46.97%(31/66)、62.12%(41/66);5分组分别为78.57%(44/56)、71.43%(40/56)、82.14%(46/6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I-RADS 4~5分组中,联合穿刺CsPCa的检出率[71.31%(87/122)]高于系统穿刺[58.20%(71/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tPSA<10 ng/ml组中,联合穿刺前列腺癌的检出率[72.92%(70/96)]高于系统穿刺[59.38%(5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靶向穿刺的检出率[61.43%(59/9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0ng/ml≤tPSA<50ng/ml组中,靶向穿刺、系统穿刺、联合穿刺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分别为72.31%(47/65)、69.23%(45/65)、81.54%(53/65);tPSA≥50 ng/ml组3种穿刺方法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均为100.00%(3/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多参数磁共振检查高度怀疑前列腺癌(PI-RADS 4~5分)或tPSA<10 ng/ml的患者,联合穿刺是一种诊断前列腺癌最合适的方法。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融合成像 靶向穿刺 系统穿刺 联合穿刺
  • 简介:牙列间隙除了因正畸治疗设计拔牙而引起的间隙以外,还包括其他各种因素使牙列形成间隙者。例如:各种错颌畸形、先天或后天牙缺失、过小牙和严重的牙体牙周病等。

  • 标签: 牙列间隙 正畸治疗 错颌畸形 牙缺失 牙周病
  • 简介:介绍一种可通过腔体外调节旋钮调节开关间隙的高压氮气亚纳秒开关,能够在高工作电压、高重复频率下稳定运行,对输入脉冲的前后沿能同时进行锐化,结构紧凑,体积小,功率容量大。

  • 标签: 气体开关 亚纳秒 间隙 可调 高重复频率 高压氮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如何根据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选择治疗咽旁间隙肿瘤的合理手术径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6月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收治的18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男10例,女8例,年龄20~64岁,平均44岁,根据术前CT和(或)MRI检查结果结合临床特征接受不同径路的手术治疗。结果经颈侧径路14例,经腮腺径路2例,经口径路1例,经口联合颈侧径路1例。术后病理诊断多形性腺瘤8例,神经鞘膜瘤8例,腺淋巴瘤和腮腺导管癌各1例。术后并发声嘶3例。17例良性肿瘤术后随访4个月到10年均无复发,1例腮腺导管癌术后加放疗、随访26个月无复发。结论颈侧径路是咽旁间隙肿瘤最常用的手术方法。良性肿瘤主体凸向口咽,位于颈内动脉内侧可选择经口径路手术,来源于腮腺深叶的巨大多形性腺瘤选择腮腺联合经口径路显然优于单纯颈外进路。神经鞘瘤囊外切除容易损伤迷走神经而出现声嘶。

  • 标签: 肿瘤 咽旁间隙 影像学 手术径路 囊内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口腔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选用了我院在2013年3月-2014年3月接收的68例口腔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了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广谱抗生素、全身支持疗法、脓肿切开引流以及清除病灶治疗,而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又采用了自拟中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并且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口腔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进行有效的中西药结合治疗,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而且安全性能比较高,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口腔面部 多间隙感染 治疗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电力输送容量的增大和输电网电压等级的提高,尤其是特高压交流输电的出现,线路工况下由相线电流和地线之间磁耦合而导致的地线损耗,逐渐成为电力线路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参数。从节能减排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电网的角度出发,为减小工况下交流输电线路由相线和地线的磁耦合而导致的地线损耗,人们提出了通过改善地线接线方式来降低地线系统电能损耗的各种措施,主要包括地线和铁塔之间串入复合阻抗,地线分段绝缘,地线换位,地线开环等,这些技术为降低地线损耗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使得地线系统的接线方式更加复杂。

  • 标签: 地线损耗 地线绝缘 绝缘间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情况。方法本文选择了55例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对其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探讨对该病的防治措施。结果本组55例患者中,有54例均康复出院,1例患者由于存在多处间隙感染,对其进行抗炎治疗后,效果不理想,医生建议其接受切开引流术治疗,被其拒绝,办理转院手续。结论做好牙周炎、淋巴结炎的预防工作,若患病需尽早治疗,而对重症多间隙感染病人,需采取抗炎和手术相结合的方法治疗。

  • 标签: 口腔 感染
  • 简介:自从2002年《中华烧伤杂志》在“专家论坛”栏目呼吁重视烧伤后并发腹腔间隙综合征(abdominalcompartmentsyndrome,ACS)以来,短短几年国内已有6家单位报道ACS达40例,说明在烧伤救治过程中ACS有一定的发生率。由于它的发生和发展比较隐匿,临床表现常与血容量不足或早期脓毒症相混淆,但其后果可以是致死性的,所以曾被救治该类患者的医务工作者称为“披着羊皮的狼”。其现实意义提示,当前在液体复苏方面存在着一些倾向性错误。如何合理补液,值得同道认真研究。

  • 标签: 烧伤 补液疗法 腹腔间隙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膜后间隙疾病的CT诊断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40例腹膜后间隙疾病患者进行CT诊断,以确诊患者的病情,并对其进行正确的治疗。结果患者经过CT诊断确诊并接受对症治疗后,现已有38例患者完全康复出院,2例患者病情正在好转。结论对患者的CT诊断有效的降低了误诊的几率,及时的对患者做出对症治疗。

  • 标签: 腹膜后间隙疾病 CT诊断
  • 简介:摘要在实际线路中,引流线空气间隙是耐张杆塔的重要参数。合理的分析,可以减少由于引流线空气间隙的因素变化,而形成对线路的不安全因素,以下通过函数的特点分析引流线空气间隙的因素。

  • 标签: 引流线 空气间隙 变化 因素
  • 简介:齿轮传动在机械产品中的使用非常普遍,对齿轮副的技术检测也是经常的,齿侧间隙反映了装配完整的齿轮副的基本技术状态,是齿轮副参数检测中的一个重要指标。现就常见的两种测量齿侧间隙的方法,从具体操作上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实际测量结果的对比,发现用咬铅测齿侧间隙的方法,在实中有很大误差,甚至有将合格产品作出误判的可能。

  • 标签: 齿轮 间隙测量 测量方法
  • 简介:腹腔间隙综合征(abdominalcompartmentsyndrome,ACS)的CT表现笔者未见国内报道。近期我们发现ACS1例,报告如下。

  • 标签: 腹腔间隙综合征 CT扫描
  • 简介:现代棉花加工工艺的主导思想是:主机保产量,辅机保质量。本文所说的辅机是指可控棉胎锯齿皮棉清理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皮棉清理机。使用皮棉清理机有以下几个优点:①可以清除皮棉中大部分的不孕籽、破籽等大颗粒状的杂质,松懈皮棉中的活索丝,改善皮棉的外观形态,提高皮棉的加工质量;

  • 标签: 皮棉清理机 棉花加工工艺 调整 间隙 加工质量 外观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