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标:研究中心静脉压力监测和强化护理对重症心脏病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将72例重症心脏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观察组(36例),两组患者根据观察组的中心静脉压力监测和强化护理干预接受定期护理。将两组患者与其临床预后、心理状况(汉密尔顿焦虑和抑郁程度)和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监测时间(36.45 1.01对44.58 1、13(h))和住院时间(8.23 3、45对12.74 3、12(d))比观察组短,差异在统计上很大(p < 0.05);观察员小组的HAMA ( 18、23 1、12)和HAMD ( 20、49 3、01)和29、73 3、34的评级均低于监察组的评级,差异在统计上很大(p < 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优于观察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着性(p < 0.05)。结论:以监测中心静脉压力为基础的联合强化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预测严重心脏病患者,缩短监护和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重症护理 中心静脉压监测 给药规范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血液净化治疗患者中开展护理干预对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影响效果。方法:研究对象抽取2018年1月-2021年9月期间我院接收的血液净化治疗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采取中心静脉导管(CVC)置管,将入选的患者通过随机抽取法分成两组进行对照研究,组别包括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人数分别有15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将两组最终获得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详细对比。结果:护理治疗后,观察组护理管理质量、患者护理依从性以及自护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提高,患者导管使用不良事件和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最终患者导管留置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延长,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血液净化治疗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管理中开展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临床护理管理质量,增强患者的依从性和自护能力,减少导管使用不良事件和感染的发生,从而能够提高导管使用效果及安全性,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中心静脉留置导管 血液净化 导管感染 护理干预 预防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将延续性护理应用到肿瘤患者中,讨论该种干预措施对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影响,讨论该种护理措施所具备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从我院收治的肿瘤患者群体中进行筛选,有74例患者符合标准,纳入本研究成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肿瘤患者。对74例患者进行组别划分,随机分组得到了人数相同的常规护理组和优化护理组。延续护理应用在后者。评价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稳定状态,记录导管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对比两组患者的数据结果。在时间总发生率上显著高于接受延续护理的优化护理组(P<0.05)。同时,在导管相关并发症方面,优化护理组患者的相关事件发生率要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显著(P<0.05)。在心理健康方面、身体机能方面、社会生活方面以及独立生活方面都获得了更高的评分结果是接受延续护理的患者,与常规护理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于接受了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处理的肿瘤患者来说,延续护理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避免出现计划之外的拔管事件,降低导管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让导管状态更加稳定,提升患者治疗后的恢复情况,优化预后情况,提升患者对于治疗的满意程度,值得进行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外周静脉 PICC 肿瘤 延续护理 非计划性拔管 并发症 生活质量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延续护理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肿瘤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肿瘤患者给予延续护理干预后获得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4月—2022年10月门诊收治的100例肿瘤PICC置管患者进行护理研究;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常规护理干预)和延续护理组(常规护理+延续护理干预),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导管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延续护理组非计划性拔管总发生率为10.00%、导管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00%,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续护理方式有效应用后,观察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导管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获得明显改善,可促进肿瘤PICC置管患者总体预后水平显著增强。

  • 标签: 外周静脉 PICC 肿瘤 延续护理 非计划性拔管 并发症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技术在肿瘤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肿瘤患者共9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措施将本批次对象平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应用PICC技术,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技术在肿瘤护理之中的效果较为良好,能够改善患者的状况。

  • 标签: 肿瘤患者 PICC技术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应用肝素钠封管是否可降低PICC置管患者的血栓发生率。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2年9月期间我院外科收治的240例PICC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封管方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20例,通过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比较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同时在治疗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血小板计数 (Plt)、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纤维蛋白原 (Fib) 、栓溶二聚体浓度 (D-dimmer) 浓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Plt、PT、APTT、Fi和D-dimmer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Fi和D-dimmer浓度明显升高(P

  • 标签: 血栓 血小板计数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小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预期带管率的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68例患儿根据电脑随机方式分为参照组(未经分析,直接操作)和实验组(分析影响因素后进行干预),每组34例。对比拔管原因、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拔管发生率为8.82%,明显比参照组低(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88%,明显比参照组低(P<0.05)。结论:堵管、[1]感染和家属要求拔除以及感染拔管等为影响预期带管率的主要因素,需要利用调整体外导管放置位置以及预防感染等方式减少影响因素,确保患儿得到有效治疗。

  • 标签: 经外周静脉穿刺 导管 预期带管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课题旨在对护理干预预防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在2020年2月-2022年2 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置管的患者84例,采取目标性观察法,并以此相关数据作为研究价值体现,做详细阐述。结果 在实施护理干预后,肿瘤患者PICC相关感染率明显下降,价值体现存在(P

  • 标签: 护理干预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血液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临床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3日—2020年1月10日由我院血管外科会诊的92例放疗科CR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由彩超检查明确诊断,其中无症状74例,感染症状9例,血栓症状9例。会诊的主要问题包括:拔管时机及能否续用;是否进行抗栓治疗;是否需要制动等。结果:48例建议直接拔除导管;30例建议继续使用导管;14例建议延迟拔管并暂停使用导管。32例建议行抗凝和(或)抗血小板等的抗栓治疗,另外60例未建议受抗栓治疗。共4例建议行患肢制动,余88例未建议患肢制动或会诊中未提及。所有92例患者遵照会诊意见处理,无症状性或致死性肺栓塞发生,无血栓新发或加重事件等发生。在74例无症状患者中分析显示,是否行抗栓治疗以及患肢是否制动均对该类患者肺栓塞的发生无明显影响(均χ2=0,P>0.05)。结论:对于有高BMI危险因素的PICC-RVT血液肿瘤患者,应及早控制BMI,提升血栓预防强度;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对PICC-RVT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可作为分析血液肿瘤PICC-RVT的有效预测工具。

  • 标签: 血液肿瘤 外周静脉 相关性血栓
  • 简介:【摘要】:钢筋的工厂化加工,已经在某高速公路建设中推广,尤其在建筑行业更是进行的如火如荼。然而放眼整个公路建设,传统的加工模式普遍存在,然而发展钢筋机械化加工、工厂化生产在当今高速公路建设中是必然趋势。

  • 标签:      钢筋集中加工 降低成本 质量管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消毒供应中心集中管理模式对口腔诊疗器械清洗、灭菌质量的影响。方法 抽取2020-01至2021-01我院口腔科内需处理的口腔诊疗器械80件设为对照组,再将2021-02至2022-02采取消毒供应中心集中管理模式的口腔诊疗器械80件设为观察组,并对比两组不同的清洗合格率与灭菌合格率。结果 清洗合格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存在明显差异性(p

  • 标签: 消毒供应中心 集中管理模式 口腔诊疗器 清洗 灭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合理处方原因,总结应对措施,减少或避免不合理处方的重复发生。方法:回顾性行分析2020年1-10月社区门诊不合理处方。结果:22 342张处方中,不合理处方444张,不合理率为1.99%;不合理处方主要为用量不适宜(72.52%)、未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11.26%)及重复用药(8.56%)。结论: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可能重复发生,药师点评处方后应该分析不合理处方的共性问题,及时反馈给临床,并采取措施,提高处方合格率,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 标签: 处方点评 不合理处方 原因分析 应对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配中心审方药师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该院2020年1月到2021年1月收治的用药治疗的患者150例进行研究,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75例,对照组常规用药,观察组75例,安排药师监管用药,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效率高于对照组,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静配中心审方药师 合理用药 治疗总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静脉治疗护理小组对持续改进PICC护理质量和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12月进行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治疗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观察组静脉治疗护理小组管理,比较两组护理质量水平、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16.67%(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6.67%(P<0.05)。结论静脉治疗护理能够显著提升护理质量。

  • 标签: 静脉治疗护理 持续质量改进 静脉置管
  • 简介:【摘要】目的:对在持续质量改进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护理质量中实施静脉治疗护理的价值进行分析。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本院在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诊治的94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通过双盲法对患者进行处理,将其均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47例。给予参照组常规护理,对实验组应用静脉治疗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心理状态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加以对比。结果:相比于参照组,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相对较高;护理后实验组患者心理状态优于参照组;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于实验组较高(P<0.05)。结论:在持续质量改进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护理中实施静脉治疗护理,不仅可以提高护理满意度,还可以改善心理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PICC 静脉治疗护理 持续质量改进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在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  抽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间在我院接受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肿瘤患者60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各有30例的对照组与观察组,前者接受常规护理,后者接受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护理的不同效果。结果 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较低(10.00%),对照组较高(33.33%),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针对性护理 肿瘤 PICC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新生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需要PICC的80例新生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风险管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血栓形成、非计划性拔管、康复情况及静脉血流速度。结果干预2周后,观察组血栓形成和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血栓消失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和总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 0.05)。静脉流速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风险管理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效果显著,可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减轻患儿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和护理质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风险管理 新生儿 导管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