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2 个结果
  • 简介: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高瞻远瞩,总揽全局,内容极为丰富,思想非常深刻,是在经过长期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党内外干部、群众的意见,吸取各方面智慧,深入进行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综观讲话,主题是党要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主线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主旨是立足现实,面对未来,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奋斗。

  • 标签: 阶级基础 党的先进性 群众基础 党内 总揽全局 江泽民同志
  • 简介:黑格尔的神选观念和普遍等级说在马克思和列宁那里转化为党的先锋队理论。列宁的先锋队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中有意无意地漠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党视为人民群众事业的代理人。先锋队理论造就了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弱化了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参与和监督作用,是苏联官僚主义的主要根源。列宁的先锋队理论导致其反官僚主义措施总是以绕开甚至强化集权体制为终结,这当然不可能真正根除官僚主义。

  • 标签: 普遍等级 先锋队 人民群众 官僚主义
  • 简介: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毛泽东与马克思、列宁似乎持有不同的农民观,尤其是毛泽东的农民观似乎很难被纳入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谱系中。但实际上,毛泽东的农民观并没有偏离马克思与列宁在阶级分析方面所坚持的基本原则;相反地,毛泽东以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为原型所提出的农民观,是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补充与拓展,在此意义上可被视为阶级分析法的一种中国式表达。

  • 标签: 农民观 阶级分析 毛泽东 马克思 列宁
  • 简介: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在中国传播开启了中西文化激荡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大门。然而,学界对此却重视不够。时下,针对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过度敏感和恶意中伤,展开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个案研究,弄懂李达阐释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科学范式,梳理在李达思想影响下毛泽东、蔡和森等人接受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思想历程,对于全面而深刻地理解现阶段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 传播 个案研究
  • 简介:无产阶级革命策略新思想是恩格斯晚年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对早期马克思恩格斯革命策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恩格斯晚年无产阶级革命策略新思想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政策的调整及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等新情况,为恩格斯晚年研究革命策略提供了客观基础和条件;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新特点为恩格斯晚年研究革命策略提供了新材料。恩格斯根据这些新变化和新特点,从革命时机、革命手段、革命形式、革命同盟军、革命领导力量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关于革命策略的新思想。当今时代与恩格斯晚年所处时代相比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谈论具体的策略没有实际意义,但恩格斯晚年革命策略思想蕴含的哲学智慧和方法论意义仍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 标签: 恩格斯晚年 无产阶级革命策略 理论创新
  • 简介:一、阶级意识问题与利益意识问题在我国现实社会中广泛存在自从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在对阶级阶级意识和阶级利益问题的政治或社会历史探索中,阶级分析方法得到了显著和广泛地使用。这种分析方法在不同学者那里或受到欢迎,或遭到攻讦,而不曾被忽视过。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 标签: 阶级意识 利益意识 中国共产党 执政条件 《共产党宣言》 科学共产主义
  • 简介:日本的近代文学发展史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层出不穷。自然主义、无产阶级文学和代表现代派文学的新感觉派文学各自形成了独特的文学理论和文学特征。各流派之间的文学理论的争论则为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无论是对于自然主义文学的批评,还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内部、无产阶级文学与新感觉派的争论,都反映出不同文学思潮中的意识形态、思想的侧面。

  • 标签: 自然主义 无产阶级文学 新感觉派 形式与内容的争论 政治与文学
  • 简介:无产阶级如何获得解放、人类社会如何走向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毕生思考的重大问题。19世纪70年代以后,借助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的过渡,社会分配不公问题加剧,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工人阶级觉悟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间广泛传播。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恩格斯 阶级解放 资本主义经济 第二次工业革命
  • 简介:关于中产阶级的思想和理论,国外理论界对其已有深入而成熟的研究,而我国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则相对滞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逐渐成为学界研讨和政府决策的一种现实语境。长期以来,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阶级斗争理论,形成了传统的阶级斗争思维定势,对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中问阶级”理论却没有足够的重视。然而,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间阶级 当代价值 文本 阶级斗争理论 资本主义社会
  • 简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开篇到结束,在深化改革的各个领域都体现了继承与发展、变与不变的辩证思维。如何把握这种辩证关系,应该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理论依据。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其具体环节、具体制度区别开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给我国改革开放哪些是应该改的,哪些是不能改的.提供了理论依据。改革开放30多年,两种改革观的争论从未停息过,争论始终离不开对国有经济针锋相对的不同认识。这说明国有经济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废。否定国有经济也就不可能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丧失了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将不复存在,更谈不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改革方向 国有经济 两种改革开放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简介: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理论家之一,卡尔·柯尔施以其对哲学的批判和辩证法的阐释而蜚声中外。立足《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研究,将视野拓展到《卡尔·马克思》一书,可以发现:柯尔施有关唯物辩证法的阐发、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和无产阶级革命可能性的探索三者内在关联,并且都以其对资产阶级社会和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为基础和依据。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角中重读柯尔施,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内在统一,并对柯尔施思想中辩证建构与经验具体之间的张力进行科学的批判和说明。

  • 标签: 柯尔施 理论和实践 拜物教批判 从抽象到具体
  • 简介:在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日益巨大,在知识分子尚是我国工人阶级中的小部分的今天,如何认识"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具有重大的理论和政治意义.它直接关系到对我国现今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的看法,我们党是否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是否具有深厚的执政基础和合法性.本文从开掘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出发,逻辑地推导出市场经济机制是现今构成生产力的要素.从而得出,在当今中国,推动和完善市场经济,就是推动生产力,这种推动力量就是先进生产力.由此在新情况下坚持了"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群众的"创造力是新社会的基本因素"这些基本原理.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老话"中发掘了新意,开拓了新境界;并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度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以及实事求是地肯定了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在这场巨大变革中的作用.

  • 标签: 中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先进生产力 工人阶级 农民 社会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