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3 个结果
  • 简介:美育对于服务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它不但能够促进学生审美修养和文化内涵的提高,更是激发创造力并帮助学生提高服务境界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教育信息技术的革新使传统的审美教育焕发出新的生命与活力,信息化教学已经像图书馆、问览室一样成为常规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现代高校是否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关键。审美会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一个人的品味,使人拥有一种大“气象”、大“格局”。拥有审美的眼光,会看到平淡生活中的“乐”,看到连接各学科之间的桥梁——“美的形式”,会感受到天地问的“生意”,能够得到最高境界的精神享受,最终会宴现人性的“完满”。

  • 标签: 信息化时代 慕课教学审美教育创造力
  • 简介:  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发展,经历魏晋隋唐的初始阶段.至五代宋元而走向成熟,并在其后盛行不衰,以致成为贯穿中国绘画史后半段的一条主线.从唐宋的王维、苏轼,到近代的齐白石,黄宾虹等,他们不仅传承和丰富了中国文人画的图式,而且其博大精深的艺术思想,也极大地充实了传统文化的理论宝库,并不断浸润着国人的情操.品格和精神.……

  • 标签: 中国传统 传承审美 传统文人画
  • 简介:对汉民族的人们来说,草原一直是一种神奇的异在——那是游牧的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但汉民族却一直有着自己对草原的审美想象。从北朝民歌《敕勒川》到现代草原歌曲,它们之间虽有着一定的精神联系,但却并不完全相同。《敕勒川》主要是在自然质朴地表现草原风景之美,而现代草原歌曲则是出于现代审美识形态生产的需要,因而艺术表现更为丰富。总之,草原歌曲作为一种审美识形态生产,它不会因社会现代化进程(工具理性)的加剧而停止,它还会继续生产下去,“不为别的,只为那传说中美丽的草原”,这其实也是中国文艺的审美现代性的一种特殊表现。

  • 标签: 草原歌曲 审美分析 《敕勒川》 现代草原歌曲
  • 简介:在目前庸俗文化强大渗透力的干扰之下,公众的美术审美状态不容乐观,审美趣味停留在偏爱形似、甜俗、粗浅的层面上。进入美术馆的人们关注的重点是写实(特别是超写实)绘画作品;武汉的商业画廊、画店中所售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甜俗倾向。武汉市民在审美、艺术欣赏过程中忽略对作品的意义的理性认知,以寻求浅显易懂的眼光评判美术作品。公众的审美水平有待提升。要真正改变和提高大众的审美情趣,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武汉市政府与文化管理部门、大学达成公众审美教育的共识,积极开展公众审美教育的探索;二是加强美术馆的建设和职能发挥;三是重视媒体的力量,营造艺术氛围。

  • 标签: 审美水平 武汉市 美术馆 公众 庸俗文化 现状
  • 简介: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教育的热点问题,美术教育具有塑造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特殊作用,因而受到更多关注与重视。美术教育审美活动担负着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审美价值观的作用。运用教育心理学进行美术教育活动,为审美教育提供新的发展可行性。

  • 标签: 美术教育 心理学角度 审美体验 健康心理素质 学生健康 审美价值观
  • 简介:<正>交换关系自古以来就是社会现实生活关系的一面"镜子",它往往以一定的交换动机、媒介、内容和方式等表征着社会叙事的界限,却同时又以交换的普遍性和连续性对这种界限进行消解和重构,从而使人与社会的再生产成为文化的一个隐喻。对这个隐喻的解读之关键恰恰在于找到交换关系发生的真正"他者"以及从对具体社会叙事形态作用下主要交换模式的比较研究中透析一种理想的审美交流模式,事实证明,这种解读是完全可能并且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出于生产再分配的物物交换、劳务交换或是与身份地位、战争主题等有关的建立在某种特殊仪式上的

  • 标签: 神话学 交换关系 叙事形态 交流模式 身份地位 社会现实生活
  • 简介: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爱森斯坦的后期电影理论中的几个要素以及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般审美;选取爱森斯坦理论关注中的几个看似是马克思主义的要素,用乌托邦想象的方式来进行评论;探寻爱森斯坦的电影和美学理论中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可以说它影响了苏联官方美学理论,但又不仅仅如此。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爱森斯坦 乌托邦 观看行为 审美集体性
  • 简介:孔子思想以人格本体与天地境界为核心,从内容与审美两层面积极影响了后世文艺,这是长期受到曲解和忽视的。“不言,谁知其志”是从“人”存在发展的高度极端强调了“言”的必要性,引入文艺领域则是鼓励创作;“各言尔志”表明“志”作为文艺本体是内在、审美的,绝非“扼杀个体/个性”;“志”感于物、达于天,都从内容通向审美;“可以兴”与“为乐”的境界即文艺的审美本体,以此为基础的“文质彬彬”才进入本体范畴。惟其如此,孔学才成为华夏美学的主体,从根本上促进了文艺的发展。

  • 标签: 各言尔志 天地境界 可以兴
  • 简介:作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周先生以其"和谐论美学"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化进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就"和谐论美学"自身发展的逻辑线索和理论内涵看,尤其是在对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感性与理性关系的阐述上,其主旨与目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确有明显的内通性。这种内通性,从根本上讲,就是与马克思关于审美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统一理论的内通性。从理论特征上讲,"和谐论美学"本身即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种形式;从理论形成的过程看,"和谐论"基本上是一个历史的结论,而不仅仅是一个逻辑的推论。"和谐论美学"所使用的辩证逻辑方法,也主要是经过马克思改造过的辩证法,而并非直接取自黑格尔。作为一种理论预测,在周先生"三大美的历史形态"的论断中,逻辑结论与历史事实的统一还有待于时间的验证,还经常与具体的审美现象和理论事实发生矛盾和冲突。这一点也成为"和谐论美学"颇为一些学者诟病的地方。

  • 标签: 周来祥 和谐论美学 审美理想 社会理想
  • 简介: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视域下,对先锋小说进行审美分析,发现'生产关系一般'和'生产关系特殊'是先锋小说叙述文本审美的两个内核,它们在先锋小说借用历史、回避历史、游戏历史的形式中驱动着文本的审美表现。先锋小说叙述文本通过借用历史的形式表现了历史和人的双向生产;通过回避历史的形式,显现了历史正因为缺席而存在,并通过这种形式挖掘出社会历史最隐秘的情怀;游戏历史的形式则体现了历史外衣下的当代体验和戏仿历史中的人性主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生产关系一般 生产关系特殊 先锋小说 审美分析
  • 简介:审美资本主义时代,品味成为资本主义得以克服种种危机而达到无限制发展的驱动力。品味的问题的核心在于它试图将一种历史的、偶然的观念、价值予以普遍化的诉求。品味的竞争是对可见性的竞争,是新的视觉经验的创造和传播。它关涉到:何种文化、何种视觉经验、何种品味在全球化的竞争中会占据主导地位。品味关涉到一个'共通感'的领域,同时也是一种论战的能力。中国美学应该适当地转向,去自觉地关注和介入这种品味的竞争。

  • 标签: 视觉经验 中国品味 审美资本主义 共通感 承认
  • 简介:毛泽东在其诗词中创造性地提出其军事审美理想是建立一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军队,造就千百万具有敢打必胜献身精神的新型革命军人,以武力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为实现崇高壮丽的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毛泽东诗词以美好的共产主义理想引导军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以生动壮美的革命实践坚定军人忠于人民的价值取向,以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培养军人敢打必胜的献身精神,对构造当代军人健康人格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 标签: 毛泽东诗词 军事审美理想 军人人格
  • 简介:在以工业文明主导的现代社会,人类普遍面临着审美经验贫乏的现实。本雅明认为这根源于艺术品光韵的退隐。机械复制带来艺术作品光韵的消逝,而技术却可以将其再现。本文以《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为蓝本,分析艺术品在膜拜与展示两种价值之间运动的原理,以求得艺术品光韵再现的契机,进而重获审美经验的可能性。

  • 标签: 摹仿 光韵 技术 机械复制 艺术自律
  • 简介:中西文化发展的源头、过程、结果是不同的,因而形成中西人的思维方式也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中国人擅长于感性直觉思维,西方人擅长于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强调整体,西方人更注重个体;中国人的思维以道德为标准,西方人的思维则以科学为标准;中国人的思维轨迹是曲线式的;西方人的思维轨迹则是直线式的;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单一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多元的;中国人的思维是封闭的,西方人的思维则是开放的。

  • 标签: 中国人 西方人 思维方式 差异
  • 简介:作为一部研究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专题著作,段吉方博士的《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体现出一种穿越理论主义的倾向。这主要表现为如下三种维度:首先,在对话意识主导下,超越以逻辑为皈依的理论崇拜,既呈现伊格尔顿批评理论的得失利弊,又细致阐发研究主体的文学观念;其次,在运思过程中,全面体现鲜明的批判立场,珍视理性、坚守真理;最后,不回避真实的中国经验,既突出这些具体经验的基础意义,又重视伊格尔顿在中国文论建设中的启示意义。总之,作者的美学写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份难得的反理论主义的范例,而且引导我们开启消费主义时代里美学何为的思考,值得重视。

  • 标签: 伊格尔顿 理论主义 意识形态
  • 简介:审美人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西方形成至今已有50余年了。在对近50年来西方审美人类学著作梳理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并结合此两者观察了近50年来西方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几个特点。

  • 标签: 审美人类学 重要著作 主要问题 特点
  • 简介:儒家思想在几千年文化和思想积淀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和谐为基本点的美学思想。儒家的和谐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心与身的和谐关系等问题上,同时也深深影响着隆回小沙江的花瑶居民。花瑶服饰的挑花图案纹样以及审美情趣突出表现的追求圆满、完美、完整的民族审美情趣,即崇尚"大""美""满""全"的思想,其实质即为花瑶民族对子孙昌盛、圆融和谐生活的向往。准确把握花瑶传统服饰和谐之美的内涵,把民族文化元素应用于现代设计,不但有助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精神和审美形态的提升,同时也可推动整个花瑶民族文化的传承、繁荣和发展。

  • 标签: 儒家 和谐美学 花瑶挑花 民族元素 审美研究
  • 简介:本文主要关注澳大利亚土著居民育伦古人的审美观念,并在该族群的仪式行为与文化观念这一更广阔的架构中进行讨论。育伦古绘画中存在着独特的审美观念,将画面的明亮视为最重要的审美特质。从晦暗到明亮这一结构特征不仅体现在绘画中,也体现在育伦古人的诗歌、仪式过程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判断中。在育伦古文化中,明亮这一特质被认为是祖先精神力量的显现,具有重要的价值,这成为育伦古人审美观念的文化认知基础。作者以该个案为例证,力图说明,审美感知是文化认知体系的组成部分,审美观念不仅体现在艺术活动中,也以不同的方式隐含在仪式与日常生活中;审美虽与形式有关,但不同的文化对形式的阐释却总是各具特色,只有经过人类学家的"翻译"才能获得跨文化审美的理解。

  • 标签: 育伦古艺术 明亮 精神力量 美学特征 跨文化理解
  • 简介:一、企业美学与美学发展的历史线索在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对企业美学的关注,是王旭晓教授对中国美学发展的重要贡献.企业美学不仅仅是开拓了一个全新的美学领域,把美学的视角从形而上的学理性思辨,引向了现实的经济生活的领域,更重要的是她带来了全新的学科跨界研究的思路,以及把实证性的研究方法引入了这一传统上一直属于抽象理论思维的学科,极大地拓展了美学研究的视野,推动了美学从象牙塔中向现实生活的回归,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在研究企业美学的过程中,王旭晓教授还吸纳了来自企业和政府部门的美学研究者,组建和培育了一支逐步壮大的研究队伍,为中国企业美学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企业美学 美学思想 王旭 审美之维 中国当代 美学发展
  • 简介:<正>一、人的历史活动与文学人的历史活动是基本的、多方面的,也可以说是涵盖一切的。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历史存在和历史范畴。历史科学的包容性被马克思、恩格斯概括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历史领域和范围中的一切都这样那样地基于、源于和从不同的方式和层面表现历史的存在和历史的过程。这种似乎近于极端的理论表述实际上是并不过分的。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历史活动 审美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 历史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