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应用排螺旋CT对颅内动脉瘤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11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68例疑为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PHILIPS多排螺旋CT诊断,并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接受PHILIPS多排螺旋CT诊断后,64例患者被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确诊率为94.12%。CT扫描发现颅内血管均保持良好状态,同时,扫描可见完整形态的颅内动脉瘤、其周围血管及动脉瘤的空间解剖关系。颅内动脉瘤最小、最大直径分别为2.6mm、24.1mm,平均体积为13.67mm。68例患者中,前交通动脉瘤、双侧后交通动脉瘤、右侧后交通动脉瘤各为20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8例。结论应用多排螺旋CT对颅内动脉瘤进行诊断,具有确率高、无创伤、方便快捷等诸多优点。

  • 标签: 多排螺旋CT 颅内动脉瘤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孟司特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研究评价。方法对我院2011年3月~2014年3月一年内哮喘科收治的50名小儿哮喘患儿进行临床研究。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中的25名哮喘患儿作为对照组,单纯给予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将另外25名哮喘患儿作为观察组,在同对照组相同的治疗基础上,患儿于每天晚上睡前加服孟司特钠咀嚼片。以3个月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6个月,期间对每组的患儿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治疗期间地奈德气雾剂的减药量和治疗期间两组患儿因哮喘住院和急诊的例数。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显著大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在治疗期间地奈德的减药量明显大于对照组,治疗期间因哮喘住院和急诊的例数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孟司特治疗小儿哮喘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且可以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

  • 标签: 雾化吸入 糖皮质激素 孟鲁司特 小儿哮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舒利迭联合孟司特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108例接受咳嗽变异性哮喘治疗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4例。研究组均以孟司特与舒利迭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纯吸入舒利迭治疗,一个月治疗后给予疗效评价。结果研究组的54例患者总治疗效果要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症状消失和缓解的时间都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不良反应及复发频率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孟司特与舒利迭联合用药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其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并且安全性高,不易复发,值得在临床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舒利迭 孟鲁司特 咳嗽变异性哮喘
  • 简介:1986年前,我国恙虫仅知流行于浙江以南地区,主要属夏季型,以黄毛鼠、黄胸鼠、北社鼠为主要宿主动物,以地里纤恙螨为主要媒介。1986年在江苏、山东发生恙虫流行,属秋冬型。此后,在天津、山西、河北、河南、安徽、北京发行流行,吉林、辽宁、黑龙江有病例报告。以黑线姬鼠、北社鼠、褐家鼠、大仓鼠、朝鲜姬鼠为主要宿主动物;以小盾纤恙螨为主要媒介,可疑的媒介有姬鼠纤恙螨、东方纤恙螨等。

  • 标签: 恙虫病 秋冬型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维A治疗红皮性银屑的效果。方法选择红皮性银屑病患者4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治疗组给予阿维A治疗,都治疗10天。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5.0%和90.0%,治疗组有效率稍高于对照组,经过检验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期间的瘙痒、眼干、唇干、脱屑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维A治疗红皮性银屑能在有效保持疗效的基础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阿维A 红皮病性银屑病 窄谱中波紫外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根管治疗牙髓及根尖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46例(65颗患牙)牙髓及根尖周病患者采取RCT治疗,对其根管充填治疗进行分析。结果在65颗患牙的充填治疗中,恰填53颗,占总比例的81.5%,欠填8颗,占总比例的12.3%,超填5颗,占总比例的7.7%,前牙根管充填成功率明显高于磨牙,(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管充填对牙髓和根尖周进行治疗,其疗效显著,行根管充填效果与牙位相关,也与钙化度、根管弯曲度相关。

  • 标签: 根管治疗 牙髓病 根尖周病
  • 简介:摘要当前蒙医界学者对糖尿的认识略有争议,部分学者认为糖尿当属蒙医学讲的“渴”;有些学者认为糖尿属于蒙医学讲的“消瘦巴达干”;还有些学者认为糖尿是蒙医学讲的“希京”;也有些学者为以上三种都包括在其中。在此对比此几种的病因、症状等简述它们的相关性。

  • 标签: 蒙医 消瘦巴达干 渴病 希京病 糖尿病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替硝唑四联治疗幽门螺杆菌复发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3年9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36例幽门螺杆菌复发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和Hp清除率分别为85.29%、92.65%,均大于对照组的69.12%、76.47%,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替硝唑四联治疗幽门螺杆菌复发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替硝唑 幽门螺杆菌 复发性溃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菌药的临床应用与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关系,以期能够更为合理的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内科和ICU自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确诊为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发生感染前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探究两者的内在联系。结果59例患者在发生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前有26例应用单一抗菌药物进行临床治疗,占44.1%,其中头孢菌素类药物11例,占42.3%,青霉素类6例,占23.1%,大环内酯类5例,占19.2%,碳青霉烯类4例,占15.4%。结论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与单一使用抗菌药物密切相关,其中单纯采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诱发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可能性最高。

  • 标签: 抗菌药物 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0d序贯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ylori)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我院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并诊断为消化性溃疡的患者84例,并随机分为序贯治疗组和标准治疗组,每组42例。结果序贯治疗组Hp根除率为92.9%(39/42),治愈率为95.2%(40/42),标准治疗组Hp根除率为71.4%(30/42),治愈率为85.7%(36/42),两组Hp根除率、治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0d序贯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较标准三联疗法安全有效,其费用-效益比更高。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消化性溃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兰索拉唑联合克拉霉素、替硝唑、胶体次枸橼酸铋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观察组采取兰索拉唑20mg、克拉霉素500mg、替硝唑500mg、胶体次枸橼酸铋240mg;治疗组采取法莫替丁20mg、克拉霉素500mg、替硝唑500mg、胶体次枸橼酸铋240mg,均每日2次口服。治疗2周停药4周后复查纤维内窥镜及快速尿素酶试验,对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HP根除率为95.0%,溃疡治疗总体有效率96.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1),两组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好。结论兰索拉唑联合克拉霉素、替硝唑、胶体次枸橼酸铋四联疗法效果好,HP螺杆菌根除率高,消化性溃疡治疗总体有效率高,抗耐药,抗菌作用强,毒副作用低,是治疗该疾病的理想治疗方案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兰索拉唑 消化性溃疡 四联疗法 HP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江阴市人民医院ICU病区与非ICU病区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率与耐药性的差异,为合理选择抗茵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美国BD公司的Phoenix-10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我院2012年1月-12日鲍曼不动杆菌ICU病区与非ICU病区的分离率与耐药率。结果重症监护病房(ICU)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最高,为42.77%,其次是呼吸科,为11.09%;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耐药,除对多粘菌素B和阿米卡星敏感外。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特别是ICU病区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应加强对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检测,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治疗时要根据细菌药敏报告结果及时调整用药,以便有效治疗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同时更要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采用有效的治疗措施,避免泛耐药菌株的暴发流行。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AB) 感染特征 耐药性 ICU
  • 简介:目的分析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2010—2012年检出鲍曼不动杆菌(ABA)检测结果,探讨其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趋势。方法收集并整理2010—2012年该院检出的ABA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发展趋势。结果共检出ABA172株,此病原菌标本主要来源为痰标本103株(59.9%)、分泌物30株(17.4%)和尿标本25株(14.5%);来源科室主要为康复科34株(19.8%)、脑外科30株(17.4%)、呼吸内科29株(16.9%)、普外科16株(9.3%)和ICU病房45株(26.2%)。近3年ABA检出菌株在逐年增加,细菌耐药趋势在逐年下降。结论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院内ABA感染呈上升趋势,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院感知识培训,增强医务人员无菌操作观念,认真贯彻手卫生制度,认真落实院内病房和科室的清洁工作制度,慎防ABA在院内传播。

  • 标签: 院内获得性感染 病原菌 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性 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
  • 简介:【目的】研究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分泌蛋白ESAT-6(earlysecretedantigenictargetof6kD)对小鼠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理。【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稳定表达ESAT-6和经重组ESAT-6蛋白作用的小鼠RAW264.7细胞的凋亡;应用Caspase-3检测试剂盒检测caspase-3活性变化;进一步应用Westernblotting分析稳转细胞系ESAT-6表达情况。【结果】RAW-EGFP-ESAT-6细胞系培养48h后的凋亡率与caspase-3活性显著高于RAW264.7和RAW-EGFP细胞系(P〈0.05);RAW-flag-ESAT-6细胞系培养48h后的凋亡率与caspase-3活性显著高于RAW264.7和相应对照细胞系(P〈0.01)。10μg/ml重组ESAT-6可显著诱导RAW264.7细胞凋亡,而5μg/ml重组ESAT-6无明显诱导细胞凋亡效果。稳转细胞系RAW-flag-ESAT-6细胞内flag-ESAT-6浓度大约只有500ng/ml。【结论】胞内低水平表达结核分枝杆菌分泌蛋白ESAT-6可依赖caspase-3信号通路诱导小鼠RAW264.7细胞凋亡。

  • 标签: ESAT-6 巨噬细胞 CASPASE-3 流式细胞仪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黛力新联合嗜酸乳杆菌片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4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2例。实验组在早晨中午分别给予黛力新片1片,并给于嗜酸乳杆菌片2片,3次/d,治疗1个月。对照组给予嗜酸乳杆菌片2片,3次/d,治疗1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显效率及显效患者1年复发。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0.6%、显效率37.5%和显效患者1年复发率8.3%相比对照组总有效率37.5%、显效率9.3%和显效患者1年复发率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黛力新联合嗜酸乳杆菌治疗顽固性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总有效率及显效率较对照组高,显效患者1年内复发率较对照组低。建议对顽固性腹泻型患者可给予黛力新联合嗜酸乳杆菌治疗以提高治疗的有效率、显效率,减少复发。

  • 标签: 黛力新 嗜酸乳杆菌 肠易激综合征
  • 简介:摘要探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之间的关系。应用免疫胶体金法检测100例ITP患儿(病例组)和10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血清中的Hp抗体,比较这两组儿童Hp抗体阳性率的差异。病例组血清Hp抗体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不同年龄间的血清Hp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诊断组和持续慢性组ITP患儿的血清Hp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TP的发病可能与Hp感染有一定关系。血清Hp抗体阳性率与患儿的病程、年龄无明显相关。

  • 标签: 儿童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幽门螺杆菌
  • 简介:目的调查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菌株问的亲缘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住院患者痰标本中分离的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分析3种与耐药相关的看家基因(carO、gyrA、parC)和54种水平转移获得与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以及12种接合性质粒、转座子、插入序列、整合子等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再对检测结果作样本分析。结果20株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共检出3种与耐药相关的看家基因carO、gyrA、parC突变,6种获得性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TEM-1、PER、ADC-30、ADC-58、ADC-59、OXA-23),5种获得性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c(3)-Ⅰ、aac(6’)-Ⅰb、ant(3”)-Ⅰ、aph(3’)-I、armA),2种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adeB、qacE△1),7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记(intⅠ1、tnpU、tnp513、IS26、IS903、ISabal、ISabag)。样本聚类分析提示,20株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可分为A与B二个簇,A簇为多耐药鲍曼不动杆菌,B簇为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结论A簇1,2,13,17,20号株与10,14,16号株之间亲缘关系较近;B簇4-6-8-9-15-19号株为同一克隆,即为克隆传播。获得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对院内感染实时监测和控制院内感染意义重大。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Β-内酰胺类 氨基糖苷类 喹诺酮类 菌株亲缘性 样本聚类分析
  • 简介:背景:十二指肠Brunner腺增生的发病率低,其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十二指肠Brunner腺增生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05年10月-2013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并经病理确诊为十二指肠Brunner腺增生的患者96例。选取无十二指肠Brunner腺增生的患者27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测入选患者Hp感染情况。分析十二指肠Brunner腺增生与Hp感染的关系。结果:病例组中,Hp阳性者75例,Hp感染相对比例为3.57(75/21);对照组中,Hp阳性者160例,Hp感染相对比例为1.45(160/110)。病例组与对照组Hp感染相对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7,P=0.001),Hp感染是十二指肠Brunner腺增生的危险因素(OR=2.46,95%CI:1.44~4.19)。结论:Hp感染可能与十二指肠Brunner腺增生的发生有关。

  • 标签: BRUNNER腺 增生 幽门螺杆菌 病例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