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沙门氏是引起人畜共患病的常见致病菌。猪霍乱沙门氏为非伤寒沙门氏感染的重要病原,属沙门属的C群,国内较少报道。为进一步了解小儿猪霍乱沙门氏感染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临床诊断为猪霍乱沙门氏败血症21例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 标签: 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 猪霍乱沙门氏菌 临床分析 小儿 常见致病菌 人畜共患病
  • 简介:目的总结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点,以便早期诊断并规范治疗而降低心血管损害。方法分析42例住院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患儿病例资料,分析该组患儿临床表现的发生率及冠状动脉的损伤情况。结果42例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患儿中,发热42例(100%),伴随皮疹38例(90.5%),结膜充血30例(71.4%),出现口唇皲裂42例(100%),颈部淋巴结肿大28例(66.7%),有指趾端脱皮34例(80.9%)。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40例(95.2%),血沉增快38例(90.5%),C反应蛋白增高38例(90.5%),血小板增多31例(73.8%),冠状动脉扩张10例(23.8%)。所有确诊病例均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片口服治疗。随访未发现冠状动脉瘤发生。结论早期诊断并足量应用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可降低心脏等血管损害发生率。

  • 标签: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川崎病 丙种球蛋白 治疗应用 冠状动脉 儿童
  • 简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是一组以皮肤和黏膜起疱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由于皮肤结构蛋白先天性缺陷,编码蛋白的基因出现了点突变,导致蛋白质的结构异常,使表皮容易发生松解,故可以由轻微机械性损伤引起或自动发生[1]。患儿的皮肤缺损和水疱可反复发作,护理不当,极易造成继发感染和瘢痕挛缩。先天性皮肤缺损症又称皮肤再生不良,部分伴发大疱表皮松解症,病因尚无定论,可能和子宫腔狭小或胎儿皮肤和羊膜黏连等有关,缺损一般多发于头皮。

  • 标签: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遗传 护理 婴儿 新生
  • 简介: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VacuumSealingdrainage,VSD)技术在儿童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0例四肢创伤性皮肤软组织缺损患儿先行清创及VSD治疗,再择期闭合创面。结果30例患儿创面肉芽生长新鲜,均于肉芽组织大致覆盖创面后行游离植皮、直接缝合或组织瓣移植,获得成功。结论儿童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使用VSD负压引流能够促进创面的愈合,减少创面污染,减轻医护工作量及患儿的痛苦,为二期手术提供良好的条件。

  • 标签: 引流术 四肢 皮肤 软组织损伤 儿童
  • 简介:李斯特病(listeriosis)是由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listeriamonocytogenes)感染所致的一种严重威胁围产儿生命的人兽共患病。新生儿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感染多经宫内传播,引起败血症,病情重,病死率高,但是国内少见报道。2007年至2008年,吉林大学第一医院(5例)和温州医学院育英儿童医院(2例)新生儿科共收治患儿7例,诊断符合新生儿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败血症[1],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7例新生儿中,6例生后1周内发病,平均年龄2.0±1.8d,1例发病年龄为27d。其中男婴3例,女婴4例;足月儿6例,孕38~40周,出生体重2700~3100g;早产儿1例,

  • 标签: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 新生儿 感染性休克 败血症 血培养 化脓性脑膜炎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中艰难梭感染(CDI)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为抗生素相关CDI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6年6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行CD毒素A/B检测和CD厌氧培养且符合AAD诊断标准的住院患儿,排除<1月龄、粪便常规细菌培养和病毒检测等临床信息不完整的病例,重复病例仅纳入首次诊断AAD时的临床信息。毒素A/B检测阳性或结肠镜检查提示假膜性肠炎者CDI组;余为非CDI组。单人从病志中采集一般资料,基础疾病,出现AAD相关腹泻症状前2个月内的抗生素使用情况,1个月内的治疗和药物使用情况,实验室指标等。结果符合本文纳入标准的AAD患儿150例,年龄40d至15岁2月,中位年龄1.4岁,男103例(68.7%)。CDI组24例(16.0%),非CDI组126例。①CDI组急性腹泻22例(中位腹泻天数8d),因克罗恩病导致的慢性腹泻急性加重1例;因结肠息肉导致的迁延性腹泻急性加重1例,发热11例(45.8%),呕吐8例(33.3%),腹痛2例(8.3%),腹胀1例(4.2%);1例(1/5,20%)结肠镜显示为伪膜性肠炎。②CDI组和非CDI组发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腹泻前2个月内抗生素应用情况,腹泻前1个月内手术或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抑酸药应用情况,实验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CDI和非CDI临床表现和常规实验室检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AAD的主要治疗措施为停用广谱抗生素,益生菌辅助治疗,CDI患儿症状无好转时加用甲硝唑(应用5~7d后未见明显好转改口服万古霉素)。CDI组腹泻均好转或痊愈,非CDI组117例(94.4%)腹泻症状好转,9例死于腹泻外的其他原因。结论儿童AAD中CDI发生率为16.0%,发热、呕吐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经治疗后预后良好,仅凭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指标不能区

  • 标签: 儿童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艰难梭菌 临床特点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NICU早产儿出生后肠道群变化特征及其与败血症的关系。方法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NICU住院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于出生后第1天采集胎粪,之后于每周龄时或评估败血症时采集粪便样本,直至出院或生后8周。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粪便样本中所有细菌的16SrRNA-V3区进行DNA测序,应用MG-RASTV3.3.6分析和统计样品序列数目、操作分类单元(OTU)数量,分析肠道群物种丰度和分布,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3例早产儿共采集生后1、7、14和21d的12份粪便样本,其中5份样本PCR扩增失败,7份样本(例1生后14、21d;例2生后7、21d;例3生后7、14、21d)DNA测序成功进入分析。3例早产儿平均胎龄为(31.3±0.8)周,平均出生体重为(1540±144)g。3例均生后应用抗生素,其中例1母亲有产前抗生素暴露史;例2在住院过程中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17份样本稀疏曲线表明测序深度充分。物种多样性分析显示OTU值为381~608,微生物丰度较高,且与日龄呈正相关,其中例2生后7d样本肠道群多样性最低;27份样本共检测到18个门,均以放线门、拟杆菌门、厚壁门和变形门为优势门;变形门在例1生后14和21d样本分别占97.52%和49.11%,放线门在例2生后7d样本占99.46%;3共检测到172个科,其中63科为7份样本共有;相对丰度≥1%的科共检测到10个,例2生后7d样本棒状杆菌科占97.90%,21d样本中葡萄球菌科占27.16%;4聚类分析显示,同一研究对象不同时点肠道微生物相似性较高。结论早产儿产前抗生素暴露及出生后早期抗生素暴露可能会显著降低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影响正常群的定植。发展为败血症的早产儿生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较低,以致病菌占优势的肠道微生物区可能与败血症的发生相关。

  • 标签: 早产儿 肠道菌群 败血症 高通量测序
  • 简介:1病例资料患儿女,13岁,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化疗后,发热7d,头痛、耳痛2d”于2016年8月30日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我院)PICU。患儿重要临床信息见图1。患儿1月余前因“面色苍白伴血象三系减少1月余”入我院,经骨髓活检等诊断为MDS,采用地西他滨化疗方案,期间曾出现粒细胞缺乏症和感染性休克,经抗休克、抗感染等治疗好转后出院,但粒细胞水平仍<0.5×109·L-1。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感染性休克 化疗后 病例报告 镰刀菌 播散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细菌性脑膜炎患儿临床表现和病原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病原诊断明确的细菌性脑膜炎住院患儿,采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并发症、病原菌种类和耐药情况等资料,分为0-28d(新生儿组),-1岁、-3岁和〉3岁组进行描述分析。结果146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进入分析,新生儿组58例,-1岁组36例,-3岁组20例,〉3岁组32例。①新生儿组发热、呕吐和脑膜刺激征的发生率较低,〉3岁组伴有颅面、脊柱解削畸形50%(16/32)。②革兰阳性占54.8%(80株),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3株)、肠球菌(19株)和肺炎链球菌(12株)为主;革兰阴性占45.2%(66株),以大肠埃希(30株)和鲍氏不动杆菌(10株)为主。③革兰阳性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均敏感,革兰阴性除3/10株鲍氏不动杆菌和1/3株铜绿假单胞对美罗培南耐药外,余均敏感;大肠埃希、克雷伯和阴沟肠杆菌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阳性率分别达到66.7%、60.0%和100%。④63例(43.2%)出现急性期并发症,以硬膜下积液(26例)、脑积水(20例)和局部神经损害(13例)最常见:出现并发症主要病原为大肠埃希(15/3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4/33)、肺炎链球菌(6/12)和鲍氏不动杆菌(6/10)。⑤出院结局:死亡或放弃治疗31例(21.2%),其中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为5/12例(41.7%)。结论细菌性脑膜炎新生儿临床表现多不典型,〉3岁患儿应关注神经系统相关解剖结构缺陷的可能。可根据病原分布特点和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患儿预后可能不良。

  • 标签: 儿童 细菌性脑膜炎 临床分析 病原菌 耐药
  • 简介: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小儿时期一种较常见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已成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的标准化治疗方案。发病第5~10天应用丙种球蛋白可迅速退热,并能明显减少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但有报道发现部分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患儿对丙种球蛋白的初始治疗无效,

  • 标签: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丙种球蛋白 治疗应用 肝功能损害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