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的疗效。方法应用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应用常规染色体显带技术和半定量RT-PCR技术对细胞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进行动态监测,评价血液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缓解率。结果11例应用伊马替尼治疗的患者,均达血液学缓解,其中9例患者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消失,提示遗传学缓解率为80%。结论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能达到部分或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及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缓解,优于常规化学药物治疗。

  • 标签: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Ph染色体 bcr-abl融合基因 伊马替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的护理方式及心得。方法104例慢性髓细胞性白血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全面组,各5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伊马替尼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全面组采用全面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干预前后患者心理、躯体、认知和社会功能。结果全面组护理满意度为96.15%,高于对照组的80.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面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7%,低于对照组的26.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心理、躯体、认知和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全面组心理、躯体、认知和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84.11±13.01)、(86.90±14.24)、(93.18±18.36)、(88.13±10.10)分,均高于对照组的(63.22±9.61)、(72.41±10.91)、(80.13±13.11)、(74.24±9.1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细胞性白血并辅以全面护理,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其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伊马替尼 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全面护理
  • 简介:目的建立嗜人T细胞白血病毒I型(HTLV-I)PCR检测方法。方法采集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ALT)病人全血,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并与健康人PBMCs共培养分离HTLV-I;针对HTLV-I的gag和tax基因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HTLV-I。结果凝胶电泳检测到HTLV-I前病毒DNA的gag和tax片断。结论PCR法可快速、准确检测嗜人T细胞白血病毒。

  • 标签: 嗜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I) 前病毒 PCR
  • 简介:摘要目的报告30例老年白血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30例老年白血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过程及效果。结果23例缓解出院。5例合并严重肺部感染,1例合并真菌感染,1例因脑出血死亡。结论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密切监测血糖,加强饮食护理,做好感染的预防、实行保护性隔离是减少并发症和提高白血治愈率的前提。

  • 标签: 老年白血病 糖尿病 化疗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白血化疗后的不良反应与临床护理方法。方法于2015年6月到2016年6月间,在我院选择急性白血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采取化疗,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患者化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并对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急性淋巴细胞白血患者完全缓率为86.7%;急性髓细胞白血患者完全缓解率为66.2%。患者不良反应较多,且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发热发生率均>80%,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最低。结论急性白血化疗后的不良反应较多,临床需采取针对性处理,保证患者完成化疗。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化疗 不良反应 临床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的FAB分型与免疫学分型的相互关系,分析并确立免疫分型在急性白血分型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对依据FAB分型初诊的72例患者进行流式细胞术(FCM)的免疫分型,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1.在40例经FAB分型诊断为AML的病例中,有38例细胞形态学诊断与免疫表型相符合。2.28例FAB分型诊断为ALL的病例中,通过免疫表型的分析检测可明确的区分为T-ALL(9例)和B-ALL(18例)以及T、B混合型ALL(1例)。结论比较FAB与免疫学分型,在AML中白血抗原表达的专一性不如ALL强,不如细胞学直观、分型仔细;在ALL中,免疫学分型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FAB分型 免疫学分型
  • 简介:目的:观察国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瑞血新(rhG-CSF)对急性白血化疗后所致粒细胞减少的治疗效果和毒副反应。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对急性白血化疗后外周血粒细胞,其绝对值<0.5×10^9/L伴发热的患者,给该药150ug/天,皮下注射,至外周血粒细胞连续2次>1.5×10^9/L停药。结果:用药后外周血粒细胞恢复时间及发热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粒细胞恢复时间分别为9.4d和22.7d,发热持续时间分别为7.5d和13.4d),所有患者均耐受全部化疗过程。结论:rhG-CSF有效促进化疗后外周血粒细胞的恢复,有利于及时控制感染,价格低廉,疗效可靠,副作用小。

  • 标签: RHG-CSF 治疗 急性白血病 化疗 粒细胞减少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对慢性粒细胞白血(CML)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例慢性期和10例急性转化期(加速期或急变期)的CML病例,以良性血液病人和正常人作对照,采用改良TRAP-银染法及亚利恩凝胶成像系统分析检测其骨髓标本内的端粒酶活性水平并随访。结果良性血液端粒酶阴性或低水平表达;CML慢性期端粒酶活性中等增高(F=36.38,q=5.84,P<0.01),阳性率达35%(7/20);急性转化期时端粒酶活性较慢性期显著升高(q=12.06,P<0.01),阳性率达80%(8/10)。端粒酶活性水平与CML预后相关,活性高者往往预后较差。结论端粒酶活性与CML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以作为CML诊断、病程监测及预后判断的一个有用的生物学指标。

  • 标签: 白血病 髓样 慢性 端粒酶 诊断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成的GAA化疗方案治疗老年人急性髓系白血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老年急性髓系白血初治40例,采用CAA2周期化疗。结果CR20例,PR10例,NR6例;死亡4例,总有效率75%。结论小剂量GAA方案对不能耐受强化治疗的老年AML患者,尤其在骨髓增生低下者,在诱导缓解治疗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 标签: 白血病 药物疗法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血大剂量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护理对策重点。方法选择我院56例白血患者,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服务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结果两组患者在SAS与SF-36评分方面进行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进行比较,观察组10.71%低于对照组39.29%(P<0.05)。两组患者在护理满意率方面进行比较,观察组100%优于对照组71.43%(P<0.05)。结论对白血患者应用大剂量化疗联合护理服务,有助于帮助患者度过骨髓抑制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调节患者生活水平,还可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质量。

  • 标签: 大剂量化疗 白血病 骨髓抑制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可诱导共刺激分子配体(ICOSL)是近年来发现的B7家族新成员,生理状态下低表达在B细胞上。白血细胞上表达的ICOSL在肿瘤免疫中起着免疫逃避的作用。对高表达ICOSL的白血细胞的患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时,阻断ICOS/ICOSL在减轻GVHD的同时可以增强GVL效应,从而将两者有效地分离开来。

  • 标签: 肿瘤免疫 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 可诱导共刺激分子配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复方黄黛片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效果。方法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62例,根据随机数表法且按照11比例进行分组,一组设为对照组,共31例,另一组设为观察组,共31例。对照组,第一个月注射用三氧化二砷治疗,第二个月维甲酸胶囊治疗,第三个月的第1-7天和第15-21天用6-羟基嘌呤治疗,而第9、12、23、26天给予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第一个月用复方黄黛片治疗,第二与第三个月治疗方法和对照组相同。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3%、复发率6.4%,与对照组的93.5%、3.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3、5个疗程结束时,观察组的肝肾功能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黄黛片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效果显著、确切,与三氧化二砷疗效相当,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复方黄黛片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急性白血是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化疗为其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化疗可导致骨髓抑制,会出现中性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减少等,从而导致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增加感染和出血风险,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研究发现,常规护理不够全面、系统,患者获益较少。整体护理是近年新兴护理模式,其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根据患者生理、心理、精神、社会等多方面需求,提供优质全面的护理服务,能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帮助患者安全度过化疗期。本文探讨整体护理在急性白血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 标签: 整体护理 急性白血病 化疗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科白血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3~2023.3期间我院血液科收治的60例白血患者,随机将其分为2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对比两组心理状态改善情况。结果:SDS抑郁评分、SAS焦虑评分:护理前无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血液科白血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效果显著,可促使患者心理状态得到有效改善。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