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8 个结果
  • 简介:从题材上看,王崇的画非常单纯和平实。多年来,他在画面上反复重温和玩味着中国传统艺术经典,即将五代花鸟画家黄筌《写生珍禽图》中的"鸟"形象重置于人物画家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的画面图像之上,从而使其传统艺术经典图像呈现出一种令人惊异的现代之美。在那些画面上,我们最容易感觉得到的是时间的流逝所涂抹出来的距离。尽管黄筌那些鸟依然生气勃勃,花朵正在绽放,韩熙载昨日的宿醉

  • 标签: 经典 后现代美学 韩熙载 图像 油画 中国传统艺术
  • 简介:艺术类高等院校和艺术研究机构招收艺术研究生的目的是为同类院校培养师资及为国家培养高级的专门的艺术研究人才。研究生的培养,按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列为第三阶段教育,这一阶段的教育属于高级专业的教育及高水准的研究工作。艺术类研究生入学以后,先要经过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学位课程的学习,在本学科较广的范围里打

  • 标签: 艺术学研究 学位论文 学位课程 艺术研究 研究工作 学习过程
  • 简介:郑绩(1813—1874),字纪常,号戆士,广东新会人。《岭南画征略》中记载其:“知医能诗,善画人物,兼写山水。”晚年隐居于广州越秀山南麓自营的别墅,园曰梦香,居曰梦幻楼、梦寄。园内有“三丑石,颇怪伟”。著有《梦幻居画简明》《论画》二卷和《梦香园剩草》等。

  • 标签: 郑绩 画学 论画 画论 画理 越秀山
  • 简介:研,号牧虎草空主人。1964年生,江苏苏州人,1985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中国现代青年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苏州市吴门中国画研究院高级画师。长期以来从事中国画创作、擅长动物、山水。作品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中国风情——当代中国画作品展”、“2005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和“第三届光明日报美术奖”等全国性美展并获奖。

  • 标签: 秦学研 动物画 个人简历 绘画风格 绘画评论
  • 简介:汉代是中国书法史上辉煌的时代,汉代隶书的形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它的成熟标志着过去数千年古文字形体的结束,从而开辟了近两千年以来今文字的形体。隶书的演变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两汉修辞的发展对人们审美观念变革的影响来论述隶书的形成。

  • 标签: 汉代 修辞学 隶书 书法史 审美观念
  • 简介:《元世祖出猎图》是以忽必烈皇家游猎生活为背景而展开的图像描述,在北族行国政治范畴内具有特殊意义。本文首先从图中“骑士臂鹰”形象谈起,搜讨相关图像资料,并与历史文献相结合,力图再现“海青擒天鹅”之历史场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蒙元时期“柳林春猎”问题,即从图像的角度阐释行国政治的另一种意涵。

  • 标签: 元世祖出猎图 臂鹰 海青擒天鹅 柳林春猎 行国政治
  • 简介:吴梅(一八八四—一九三九),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诗词曲作家。字瞿安,号霜厓,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度曲谱曲皆极为精通,对近代戏曲史有很深入的研究。吴梅祖上虽以科目称吴中望族,然而自己的儿童时代颇不幸,三岁丧父,八岁嗣于叔祖为嗣孙,十岁丧母,十二岁始习八股文,十五岁初应童子试,次年再应童子试,提覆被斥。

  • 标签: 吴梅 童子试 秋霜 戏曲理论家 近代曲 词曲作家
  • 简介:本文结合基础美术教育现状和美术毕业生就业需求的现实,重新定位地方高校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设计"主辅双修"复合型课程体系,探索因材施教、分流培养教学模式,增强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促进美术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美术学专业 主辅双修 课程体系 复合型 人才培养
  • 简介:我国古代的画家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高度发挥了笔墨的性能,创造了丰富的笔墨技巧,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甚至成为了评定画家人品高下、学问深浅的一个条件,所谓“人品不高,落笔无法”(1)在中国绘画中乃至画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古至今的绘画理论也从没有间断过对笔墨问题的探讨,不但如此,而且这种探讨成倍增长,绵延至今,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那么,如此多的研究探索究竟其内涵意蕴如何,又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呢?笔墨作为中国绘画的工具和手段,随着中国画自身的发展,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也有着不同

  • 标签: 笔墨意蕴 中国古代 中国画 《画学心法问答》 张彦远 山水画
  • 简介:之谦尺牍三册三十九通,多致安徽绩溪胡培系论书,行楷秀逸飞动,内容十分珍贵。赵之谦(一八二九--一八八四)浙江绍兴人,清代书画篆刻大家。读书过目成诵,天才横逸。但一生遭际坎坷。三十一岁才中举,三次至北京会试不第。在科举时代,未中进士,仕途是难于上达的。之谦为人又不谐于世,致至死亦遭人排斥,今印《清史稿》,俗吏或列名,而无之谦传。

  • 标签: 《论学丛札》 赵之谦 《清史稿》 浙江绍兴 篆刻 书画
  • 简介:近百年印研究经历了复苏、缓慢发展、新的辉煌等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由黄宾虹率先敲响印复苏的钟声,王献唐、吴隐、沙孟海等加强了印复苏的信号;第二阶段,古玺印研究成果相对突出,罗福颐、马衡等对印研究有较大的贡献;第三阶段,印研究热潮空前高涨,在印史、印论、技法理论、篆刻美学、篆刻教育研究等等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综观近百年来的印研究,可谓螺旋式上升、辩证地发展。

  • 标签: 百年 印学 复苏 缓慢发展 新的辉煌
  • 简介:一、缘起1920年5月,喧嚣熙攘的五四运动刚刚过去一年,北京城似乎又恢复了昔日的宁静。以'精研古法、博采新知'为宗旨的中国画研究会,于西城石达子庙成立,金城与周肇祥分任正副会长。[1]入会者达二百余人,特邀陈师曾、贺良朴、萧谦中、陈汉第等北京画坛耆老名宿为画会评议,

  • 标签: 中国画学 关系考 周肇祥关系
  • 简介:“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尤其是当我们撇开上古的”书画同体而未分”,以“象形”为基础的六书不论,则自晋至明,这种同源关系主要体现于绘画创作,而不是书法的创作中。虽然书画具有相同的气息与节奏,但书法的早熟尤其是其在文化层次上的高于绘画,使书法对绘画的影响比绘画对书法的影响要来得深远。尤其是元代之后,“以书入画”的理念透过赵孟频的身体力行而达于极致,一时间,”书法性绘画”成为画坛正宗。因此,从苏轼、米芾、扬无咎、赵佶、赵孟频、倪云林、沈周、唐寅、文徵明、陈淳、董其昌,直到清初的王铎、傅山诸家,作为书画兼工的大家,尽管十分注重绘画用笔中的书法韵味,但却并未注意到书法创作中的绘画意趣。论他们的书法,与纯以书法为专工的”书家书“并无本质的不同。

  • 标签: 20世纪 “书画同源” 绘画创作 简论 画学 海派
  • 简介:什么是"大地艺术"?在2008上海双年展中,墨西哥年轻艺术家马利亚纳·卡斯提罗·德巴尔一幅名为《没有人是明天》的影像作品(又叫《熵类》)引入了"熵"这个元素。这种以与时间密切相关"熵"为元素的作品让人联想到:在某种意义上,那个属于20世纪普遍的"原始主义"趋势一部分的大地艺术。

  • 标签: 大地艺术 影像作品 上海双年展 原始主义 20世纪
  • 简介:  昨夜,翻阅杂志2005年第12期,读罢林伟波先生一文,心里顿时憋了一口闷气,一宿不曾睡好.……

  • 标签: 学书疑 无畏读 无知者无畏
  • 简介:李刚田:二00二年在上海的崇源艺术品拍卖会上您以二百五十万的高价竞得《赵之谦致胡子继信札册》(一名《赵之谦论丛札》),在当时引起了收藏界、学术界乃至社会的不小反响。时隔七年,还是收藏界的重要话题之一。今天,还请张先生围绕当年收藏这册信札,聊聊它的来龙去脉,使《中国书法》的广大读者了解这其中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 标签: 收藏界 《论学丛札》 赵之谦 张铁林 采访 艺术品拍卖会
  • 简介:本文以高职院校陶瓷产品造型专业陶瓷工艺课程为例,分析了该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探索出新形势下针对高职院校该课程教学改革新的思路、方法,进而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 标签: 高职院校 艺术类学生 陶瓷工艺学 教学改革
  • 简介: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的唐仲英中国馆于2015年才正式开馆,但是它对中国文物的收藏和研究历史却已经超过百年——目前展出的350件展品,是从它收藏的近四万件中国藏品中甄选而来,其中绝大部分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杰出的德裔美国汉学家劳费尔在四次东方探险中搜集而来。本文追朔了劳费尔对中国的4次探险和他对中国文化的深沉迷恋,及其所秉持的文化相对主义文化人类收藏观对其收藏的影响。

  • 标签: 劳费尔 菲尔德博物馆 人类文化学 收藏观
  • 简介:本文从现象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运用现象的方法构筑空间,以及在场所、空间要素、存在三要素中体现出环境空间的本质。通过三个典型案例分析,揭示出空间与存在世界的整体结构关系,指出空间是存在者体验世界的方式,也是构筑与创造有诗意的人类聚居环境的根本方式。人们都希望有自己独特的诗意栖居,这种诗意的生存结构就是场所空间的诗学。

  • 标签: 空间 现象学 环境设计 诗意的构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