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假如剥剔去“意识形态”曾有的过于窄化的用法,恢复其固有的精神维度的广泛指称,我们不妨将油画纳入意识形态。这时,油画作为人之精神的一种形态化存在就凸显出来,其精神资源的汲取方向,意义就不一般了。

  • 标签: 精神资源 西方油画 克龙 中国油画 形式语言 精神气质
  • 简介:舞蹈教育,它不仅能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且利于活跃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提炼学生品格,对人格培养具有整体的作用.文章对藏族民间舞蹈资源及其特性进行深入分析,并对目前西藏高校的生源的文化层次、心理状态、生活环境等方面进行细致剖析,提出藏族民间舞蹈对西藏大学生的美育、德育、智育尤为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藏族民间舞 高校大学生 艺术素养
  • 简介:纵观人类学的研究史,整体性与个体能动性的对立关系显而易见。本文尝试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艺术人类学学者对民间艺人的研究是如何将整体性与能动性整合在一起的,旨在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艺术人类学研究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更好地解释和分析各种具体而复杂的问题。

  • 标签: 整体性 能动性 艺术人类学 传播模式
  • 简介: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急剧变革时代,面临诸多问题:一是物的问题,突出体现在经济上的发展方式、产业结构问题及隐含其中的高能耗、低技术、低附加值等核心竞争力缺失等问题;二是人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日益物质化、功利化、金钱化,造成人性的单向度发展、人性异化的问题。在经济主导一切的社会氛围中,国民的人文价值观、文化精神家园没有得到应有的反思和重建。核心是解决人的问题。中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可为后工业社会中人性的恢复和心灵的救赎提供资源和回望的精神家园。社会转型呼唤文化转型,民族复兴需要文化上的复兴,以便使国民在经济主导一切的社会氛围中不断摆脱金钱与物的奴役,恢复情感、审美等非功利的、非物质的人性价值,构建新时代的文化精神家园。

  • 标签: 社会转型 少数民族 文化艺术资源 艺术价值
  • 简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我国经过历史的演变传承下来的,能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的工艺美术,它是记载我国文化发展历程的重要载体,其对现今我国艺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学校是我国进行知识传授及艺术培养的重要场所,将传统的艺术美学与现今的艺术教学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培养其学习热情,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另外,通过两者的有效结合,还可以促进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通过对艺术形式的不断创新,使我国艺术向着世界化的方向发展。本文将对非遗美术资源在高校艺术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 标签: 传统工艺美术 高校 艺术教育 应用
  • 简介:《黄杨扁担》是闻名全国的四川民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场域的变迁,《黄杨扁担》逐渐成为地区发展的文化符号和象征资本,为谋求地区发展,区域间文化资源的竞争初露端倪,《黄杨扁担》成为被争夺的对象,借由对这种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影响其运作和发展的深层机制。

  • 标签: 黄杨扁担 变迁 象征资本 场域 实践
  • 简介:视觉文化时代以形象为基础的消费推动公共文化生活中大众审美消费文化需求,公众对于地域异质文化的符号消费推动了绵竹年画资源的公共文化资本转化,成为当下地域传统民间艺术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在以政府、企业、民间艺术传承人构成的对民间艺术资源管理的公共文化机制中,年画作为奇观性、体验性、视觉性、差异性符号的表征,逐步进入现实公共文化生活和现实文化生产,成为集体的、开放的、系统的、具有普遍影响力的地域公共视觉文化资源,并借助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实现形象资本的拓展和延伸。

  • 标签: 视觉文化 公众 绵竹年画 公共文化 服务
  • 简介:花鼓舞是云南峨山县彝族民间流传的传统舞蹈艺术形式,经过了百年以上的传承和发展,在民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峨山县地区文化形象和优秀的民族文化品牌,其产业化发展带动了峨山的文化建设、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花鼓舞在峨山的发展为乡村发展民族文化保护、文化产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标签: 传统民族艺术 花鼓舞 乡村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