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为摆脱结果主义残渣及侵犯人权之非议,结果加重犯的限定适用已成共识,限定路径应由因果关系的认定入手。就我国而言面临的挑战是:立法规定过于松散;实务界认定趋扩大化且认定标准呈混合状态;学界少有正面回应结果加重犯的因果关系及其判断标准问题。大陆法系国家的有益经验在于:一是法律的实践理性促使学界着力提升因果关系说的论理性、系统性和逻辑性,;二是结果加重犯因果关系的判定侧重于在事实因果关系基础上进行法律因果关系的判断。我国学界给实务界认定结果加重犯因果关系开出的处方:刑法因果关系应当分为事实因果关系和法律因果关系两个层面,事实因果关系即范畴论上的因果关系理论,旨在解决行为与结果客观上是否存在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上,法律因果关系即目的论上的限定因果关系范围的理论,旨在解决被引起的结果能否归因于行为本身。事实因果关系层面树立条件说的根基地位,法律因果关系层面提倡危险性说。

  • 标签: 结果加重犯 事实因果关系 法律因果关系 条件说 危险性说
  • 简介:如何正确处理诉讼调解与司法裁判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与实务界共同面对的一个重大难题。本报告在调取和分析1943—2013年有关调判关系的重要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调判关系理论研究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梳理,提出了今后实现理论创新的突破方向和改善措施。从整体上看,这个时期有关研究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呈现出十分活跃繁荣的学术景象,但是,也形成了一些重大理论争点,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学术与实务两张皮,实践与理论相脱离"的实际问题。调判关系问题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建设的一个核心课题。加强这个课题的理论研究,改善科研管理,进一步总结和提炼"调判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深入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诉讼运行规律,从理念论、本质论、价值论、程序论、方法论、目的论、功能论和主体论等八个方向突破思想障碍,实现调判关系理论认识的新飞跃。

  • 标签: 诉讼调解 调判关系 问答逻辑 协商民主
  • 简介:120急救中心与患者的关系在院前医疗法律关系研究中还处于一个相对薄弱的研究领域,理论界对其研究不够成熟,实务界也存在很多问题。关于两者法律关系的定位及120急救中心的性质、权利义务等问题尚待进一步确实。通过对120急救中心的性质分析,及其与患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定位,以及医疗急救服务合同的内容的分析等方面阐述自己的一点看法。最后通过一点建议希望能对实务有所借鉴和启发。

  • 标签: 医疗急救服务合同 强制缔约义务 急救医疗的侵权
  • 简介:我国现行诉审关系以强化分工配合为重心,行政司法型公诉与审判以实践国家刑事政策或政治诉求为中心。"分工配合"原则自身存在负面效应,最终使得分权制衡机制付之阙如,宪政意义上的"司法能动主义"的运作空间则相当有限。从法文化与"大历史观"的角度审视我国诉审关系,我国审检关系困局的深层原因在于我国特定的社会结构与国民意识。改革诉审关系应当遵循"温和、渐进立场",在尊重刑事被告基本权利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理性"对现行制度进行微调,分阶段地变革刑事程序。

  • 标签: 诉审关系 分权制衡 大历史观 技术理性
  • 简介:建立可操作的规避执行行为识别机制是目前突破执行规避、破解执行僵局的首要任务。类型化模式是分析建立规避执行行为识别机制的有效路径,规避执行可以分为主体规避、财产规避、滥用法定程序规避、其他规避等四种类型。在类型化模式的基础上分别梳理出可操作的判断标准和适用程序,并进行有效的责任追究,是破解规避执行行为的理想方式。

  • 标签: 规避执行 类型化模式 立体规避 识别机制
  • 简介:案情简介1997年11月,刘某与田某、沈阳书贩陈某找到范某欲订购有政治性的非法书刊。范某从山东购得此类书刊800余册,卖给陈某,所获利润刘某与田某、范某俵分。

  • 标签: 淫秽物品 辩护词 节选 再审 牟利 贩卖
  • 简介:案情介绍十堰市个体行医者方运珍,在执业期间多处不按有关医疗管理规定办事。十堰市卫生局在清理整顿社会医疗机构期间,认为方运珍无药学和医疗技术职称,不具备继续执业和经营药品的资格,故于1991年2月27日向方运珍下达了“不予换发《执业许可证产的决定。方运珍对此不服,于1991年4月1日向十堰市茅箭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此案经一审、二审、重审、上诉审、律师参加四次审理全过程,三次参加开庭,最终以行政机关完全胜诉而告终。代理审判长、审判员: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29条和律师条例之规定,湖北省第八律师事务所接受本案被告的委托,指派朱德武律师担任本案被告一审的诉讼代理人。开庭前,我认真审查

  • 标签: 执业许可证 医疗机构 个体行医 管理实施细则 管理办法 中医师
  • 简介:在探讨亲属故意犯罪之外,亲属过失犯罪如何归责亦值得研究。传统的司法视角一般仅着眼于刑法维度,即斟酌亲属过失犯罪的归责应受过失犯较低的谴责性、造成危害后果的严重程度等隶属于刑法范畴的重要因素的制约,而必然对行为人定罪量刑。而极少甚至没有遵循刑事一体化的内涵要求,对亲属过失犯罪的归责进行刑诉法维度的考察,以刑事和解或相对不起诉处置亲属过失犯罪案件。在刑事一体化的视野下,应当对亲属过失犯罪的归责实现刑法与刑诉法两者的司法协调运行,并将家庭伦理因素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充分纳入考量范畴,最终作出公平合理的司法抉择。

  • 标签: 刑事一体化 亲属间过失犯罪 家庭伦理因素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 简介:在我国竞争法理论有关竞争法调整对象的观点中,有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观点,即"竞争法,是指国家在协调经济运行中调整市场竞争关系和市场竞争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该观点认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包括两类经济关系,一类是竞争关系,另一类是竞争管理关系。笔者认为,竞争法作为部门法,只能调整竞争关系,而对于竞争管理关系,由于其属于行政法调整而不属于经济法调整,因此,不应作为竞争法的调整对象。

  • 标签: 竞争法 部门法 不正当竞争 限制竞争行为 限购排挤行为 反垄断立法
  • 简介:我国相邻关系法既植根于深厚的历史传统,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历史上,出于社会控制的目的设有邻里制度,相邻不动产利用的调节大多依托民间习惯。近代以来,部分民间习惯被纳入“民法”,成为处理相邻关系的直接依据。面对复杂的现代不动产利用关系,《物权法》一方面规定了主要的相邻关系类型,另一方面通过引致规范扩张了相邻关系的法源。处理相邻关系的基本原则为协调不同法源的冲突奠定了基础。

  • 标签: 物权法 相邻关系 罗马法
  • 简介:人工生殖的子女有可能存在两个以上的"父母",使我们不得不对夫妻的权利义务关系、父母子女关系进行重新探讨和界定.甚至考虑婚姻家庭法调整的重点是否应当从夫妻关系转移到父母子女关系上.完善我国婚姻家庭的法律规定成为当务之急.

  • 标签: 人工生殖 父母 子女 婚姻家庭法 试管婴儿 立法完善
  • 简介:帝制中国虽然一直实行一夫一妻制,但是,律例却又允许男人纳妾。这主要因为帝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就是说,允许纳妾主要是出于承嗣的考量。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就存在了妻妾关系,妻妾的地位差异,妻妾地位的转化等问题。但是,另外,承嗣也可能也只是一个社会原因,历史原因,从更深的文化层次来说,纳妾就不仅仅是承嗣的原因了,而是一个包括文化、历史、心理、经济等因素的复杂性的产物,尤其是一个男人时代的不可避免的产物。本文主要结合《儒林外史》所反映的妻妾的有关事实,试图来透视

  • 标签: 儒林外史 清代 妻妾 关系
  • 简介:法官与律师均为国家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法治社会中捍卫法律公正、维护社会正义的法律职业共同体。在一个法治完备的国家.他们之间应建立起一种彼此尊重、平等合作、相对独立、互相监督的良性互动关系

  • 标签: 律师 法官 法律职业共同体 回避 法治社会 法律公正
  • 简介:这首先表现在立法上:第一,重要的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的重要来源。比如,我国历来大力倡导的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在我国的《宪法》、《刑法》、《婚姻法》、《继承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

  • 标签: 德治思想 法治建设 道德精神 依法治国
  • 简介:刑法因果关系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客观联系,而刑法的规范性又决定了危害行为与结果的规范性,进而赋予刑法因果关系规范性特征.为了体现刑法的规范性,并且坚持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刑法因果关系的认定应在条件说建立的事实基础上,以客观归责理论蕴含的风险实现原理,即通过行为产生的具体风险与结果的直观比对,对因果关系进行规范的判断.

  • 标签: 因果关系 事实判断 规范判断 相当因果关系说 客观归责理论
  • 简介:与外国刑法相较,我国刑法并未对各种罪数形态作出规定,因而罪数理论是对刑法规定的犯罪现象的某种理论概括。晚近以来,虽然从整体上看,罪数理论在体系上仍未脱离日本模式,但德国刑法理论中犯罪竞合的学说影响亦呈现渐次凌驾之势,基于此,本文在对吸收犯之存废问题加以检讨的基础上,提倡以吸收关系作为分析工具解释刑法问题。

  • 标签: 吸收犯 犯罪竞合 吸收关系
  • 简介:<正>一、问题的提出晚近的刑法理论一般认为,要将某个侵害法益的结果归结于行为人,就必须肯定其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引起与被引起的事实联系,并且确认这一联系具有刑法上的重要意义。判断是否存在因果联系的过程就是归因;在此基础上,对已存在的事实联系的重要性进行评价的过程即为(客观)归责(ObjektiveZurechnung)。只有在归因与归责都能成立时,行为才能该当于结果犯的构成要件,既遂犯形态的不法始得以确立。由此,归因是归责的前提,归责是对归因的进一步限缩,二者分别从事实(存在论)与规范(价值论)两个视角,限制不法成立的范围。然而,刑法上归因与归责的关系并非历来如此。自奥地利学者格拉塞(JuliusGlaser)最先提出因果关系论开始,条件说指导下的归因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力承担着

  • 标签: 条件说 因果关系 实行行为 保辜制度 王世洲 陈兴良
  • 简介:精神病患者在患病时对自己行为缺乏判断或无法控制,住院期间易发生自伤、自杀、伤人、外逃等事件,由此引发一系列医患纠纷。由于目前我国法律对这一方面的规定尚不完善、不明确,导致人们对此类医患纠纷的具体法律责任问题莫衷一是。分析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与精神病医院的医患法律关系,精神疾病治疗过程中涉及的精神病患者的重要权利,及相关纠纷问题的法律责任,以期为精神卫生立法提供参考。

  • 标签: 精神科医患关系 精神病患者基本医疗权利 法律责任
  • 简介:随着构建新型检律关系工作的深入,律师执业“三难”得到进一步解决,检察人员法治意识不断强化,检律双方沟通协作成效明显。但是仍存在对律师执业“三权”保障不充分,与律师沟通协作内容相对抽象,检律双方监督制约机制的功能发挥停留于形式等问题。要以新型检律关系理念为指导,提高检察司法活动法治化水平,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律师“三权”保障实现全面化,以积极有效的探索促进检律沟通合作迈向具体化,以完善健全的配套机制确保监督制约功能实质化。

  • 标签: 检律关系 律师 检察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