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二十世纪初,一位俄国的生物学研究者麦奇尼可夫曾在其著作《长生论》的结尾这样写到:“我不能深信,依任何现有性质自然的倾向,能变恶为善,能变不适应为适应。这样理想不能实现,并不足为奇。虽然有人认为,自然有牺牲个体保存种类的趋势。这是根据个体死亡种类犹存的理由。但在另一方面,在世界上有许多种类现在确已完全灭绝。

  • 标签: 陈撄宁 仙学思想 道教文化 道教思想 仙学研究
  • 简介:针对"谁是佛"的问题,《坛经》提出了"自心是佛"的观点。《坛经》认为,"自心"之"心"首先是自然、清净、自由、广大之心,它非恶非善、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人为,它就是佛心,也就是人的本心。但同时这颗心作为易受世尘遮蔽之心,又产生了贪欲及其它,这就是迷心,它遮蔽了佛心,所以"自心"还表现为由迷心到佛心的"悟"的过程。这样理解的"自心是佛"是对佛的真相的完整揭示,并因此而超越了禅宗里其他禅师对"谁是佛"的看法。

  • 标签: 自心 佛心 迷心 自心是佛
  • 简介:道教将慈爱作为其教理教义的核心内容,以及戒律的伦理规范,大力倡行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国安民丰、欣乐太平,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教、哲学、伦理、艺术、风俗乃至政治与社会均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当今社会各界重视、研究并弘扬。

  • 标签: 《云笈七签》 道教 中国传统社会 伦理规范 精神财富 优秀文化
  • 简介:法显大师是中国西行求法僧人的杰出代表,其业绩贡献世代流传,广为人知,而对于法显的品格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虽然亦有论及,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挖掘。

  • 标签: 品格修养 道德思想 法显 大师 处世之道 僧人
  • 简介:卢晓辉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撰文指出,陆游一生信奉道教,对陆游而言,道教信仰并非出于对现实的逃避,与其爱国思想并不矛盾。从陆游的诗歌来看,爱国主义与道教信仰是相伴终生的,二者相互交融,相辅相成。陆游诗歌创作与道教有着密切联系,追慕神仙长生与渴望恢复故土并存于其诗歌当中,这在诸多以“华山”为意象的诗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 标签: 道教信仰 爱国思想 陆游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诗歌创作
  • 简介:<正>《太平经》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的早期经典,《圣经》则是西方世界的宗教基督教的经典。由于宗教与道德是结合在—起的,这两部宗教的经典都有丰富的伦理思想。又由于两种宗教的产生,有着大体相同的历史背景,道教正式形成于东汉末年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夜,基督教则产生于罗马帝国领地内奴隶起义和民族起义蜂起的年代。因此,

  • 标签: 《太平经》 伦理思想 《圣经》 合校 道德基本原则 上帝
  • 简介:神学教育与神学思想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而人才培养不只是目前实际工作的需要,更关系到中国教会将来的方向、道路和素质。近几年,各地同工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神学院校的建立不等于自然出人才,要看"灵、德、智、体、群"教育方针是否切实贯彻;课程设置是否符合教育方针;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否能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全国两会愿支持和协助各神学院校,作实事求是的评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要防止不顾国内教会需要,不顾生源,不顾师资力量,一味"拔高",只顾"国际接轨",不管"国内脱轨"的倾向。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贯彻正确的教育方针的

  • 标签: 神学思想建设 神学教育 教育方针 师资队伍 实际工作 人才培养
  • 简介:五台山文化的核心是文殊信仰,文殊信仰的灵魂是文殊思想。中道是文殊的主要思想,也是佛法的根本思想及佛教的特色,还是中国乃至东方的根本思想。因此说,中道就成了天下的中正大道,且具有世界观、方法论和促进人和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普世价值。

  • 标签: 文殊菩萨 中道思想 普世价值
  • 简介:早期正一道主要的斋醮仪式是上章。作者通过对早期正一道上章与三官手书的探讨,认为五斗米道的三官手书就是上章的文书。并从道教斋醮科仪思想的角度,对正一章文的济度思想进行分析,指出斋醮济度思想源于正一道的上章。

  • 标签: 早期正一道 三官手书 上章仪礼 济度思想
  • 简介:禅宗对大乘佛学的菁华广为汲取,大量引用了佛教经典。因此研究禅宗思想,应当从它的重要源头溯起。本文从禅宗思想的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境界论四个层面来探讨其所受大乘佛典的影响,指出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如来藏思想影响了禅的本心论,揭示自性沉迷原因的唯识思想影响了禅的迷失论,以遣除扫荡的不二法门为特色的般若思想影响了禅的开悟论。禅的境界论,既是开悟论的升华,又是向本心论的回归,深深地烙上了如来藏思想和般若思想的印痕。

  • 标签: 大乘经典 禅宗 本心论 迷失论 开悟论 境界论
  • 简介:李通玄华严思想研究近年来颇受重视,但对其华严思想的传播影响则较少探讨。通过对宋代材料的梳理,从李《论》入藏、义天来华、禅僧与文人以及民间信众对其思想的充分肯定等角度力图证明,宋代华严学发展中,李通玄华严思想无论在上层文人、还是世俗民众中都是最具影响力的。

  • 标签: 李通玄 华严合论 义天来华 《周易》
  • 简介:中国是个崇尚诗的国度,一部中国文学史,便一半是诗歌创作的历史。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古体诗,唐后的近体诗和宋后的称为诗余的词,包括元后的近于词而较为口语化的散曲,都是不断发展的因时代不同而略呈差异的诗歌。若欲考察道家思想之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似首先或主要地应从其对中国诗歌创作的影响入手。

  • 标签: 诗歌创作 道家思想 古典 中国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 《楚辞》
  • 简介:本文认为,神学思想建设为做好讲台工作指明了方向;对牧养工作的责任感,是做好"自传"的根本动力。本文结合教会传统和中国教会的实际,就如何关注并提高讲台信息的内容与质量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正确释经是最关键的一环;从"和好"的主题,指导基督徒的现世生活;传福音不应该排斥中国文化;社会关怀是福音的组成部分。

  • 标签: 神学思想建设 自传 讲台信息
  • 简介:潘霍华是一位思维敏捷和思想活跃,也是十分多产的神学理论家。在其39年短暂的人生之旅中,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影响深远的佳作。西方基督教界称他的人格和著作犹如一面熠熠发光的镜子,不仅逼真地反射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而且在新的形势下还照耀着教

  • 标签: 西方基督教 上帝 神学思想 宗教观 成为基督徒 世界
  • 简介:敦煌写卷S.5588,首尾皆残缺,故学界多以其现存首句"只为求因果"中"求因果"三字冠名。《求因果》与大多数敦煌写卷一样,为唐五代时期的作品,但具体年限难以断定。这是一篇佛教思想笼罩下的"劝善文",尽是佛教语言和思想。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甚至民间思想。这与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时代背景相关,因为儒、道思想在中国的根基和影响巨大,佛教想要发展壮大必须与其调适兼容,当然各个教派之间思想的共通性也是一大因素。"求因果"吸纳了儒、道思想中与佛教教义相通的某些成分,甚至只是借用某些表达方式和思想框架,来表达佛教劝人修身向善的思想

  • 标签: 求因果 佛教 援道入佛 孝道 礼教
  • 简介:《汉武帝内传》一书,《隋书·经籍志·杂传类》有《汉武内传》二卷;《旧唐书·经籍志·杂传类》有《汉武帝传》二卷;《唐书·艺文志·道家类》有《汉武帝传》二卷,均不著撰人姓名。今所见者,约有二种版本,其一为文渊阁《四库全书》刊本,其一为《正统道藏》刊本。《四库》本《汉武帝内传》之下题“汉班固撰”,《道藏》本未题撰者。二种版本,内容详略差异颇大,《道藏》本较四库本详尽许多。但《四库》本有汉武帝未出生前之叙述,由景帝梦赤彘与日说起,至武帝出生;《道藏》本则由武帝即位写起,缺景帝梦赤彘及出生一段。然自武帝即位以下,叙述西王母及上元夫人之授道经道法,皆远较《四库》本多出许多。以内容言,《道藏》本应为详本,所多出的文字约近全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间;《四库》本应是略本,有时省略太过,致使文意难明。

  • 标签: 《汉武帝传》 养生思想 《道藏》 《四库全书》 《正统道藏》 经籍志
  • 简介:《大乘起信论》与中国佛学之关系,已是共识,在所不论。虽自论出时,即有归之疑伪者,然疑无所据,以故历来大德鲜有用疑于此论者。本世纪一二十年代,日人陡兴波澜,断定《起信》非涉于马鸣、真谛,实乃梁、陈间好事者所造(望月信亨语)。然持此论者所据大抵是考据学立...

  • 标签: 真如 《大乘起信论》 阿赖耶识 《成唯识论》 切法 无为法
  • 简介:佛性与般若是贯穿整部《坛经》的两个重要概念,惠能对它们作了相互贯通的阐释。佛性本合中道般若,佛性不二,心性不二,自心不二;般若之非有非无也在于显现佛性,般若与佛性体用一如相辅相成而为《坛经》顿悟解脱论的理论基础。本文拟从《坛经》的般若说、佛性论及般若与佛性关系三方面进行条分缕析。

  • 标签: 《坛经》 禅学思想 佛性 般若思想 道教文化
  • 简介:道性思想是在南北朝时期受佛性思想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至孟安排的《道教义枢》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道性理论。《道教义枢》中的道性思想既继承了传统道教的思想,又进一步吸收了佛教的重要思想。《道性义》用理和中道来解说道性,为修道成仙提供形上学的根据。进而,又彰显染净说来为道教完善修行解脱理论。道性思想对于道教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方法论和本体论意义。

  • 标签: 《道教义枢》 “道性”意蕴 佛性思想 方法论 本体论 《道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