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世界本体与价值渊源合一,宇宙法则与治世规范统一,乃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特征。“《老子》,明道之书也。”(明·焦竑:《老子翼·序》)“”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范畴。老子的“”既是世界的根本,又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关于老子“”的本体论意义,学术界多有论列,而关于其价值论意蕴,则需要作深入探讨。本文将就这一问题,略陈管见。

  • 标签: 价值意蕴 价值论 中国传统哲学 价值理想 基本范畴 老子哲学
  • 简介:思想是在南北朝时期受佛性思想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至孟安排的《道教义枢》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性理论。《道教义枢》中的思想既继承了传统道教的思想,又进一步吸收了佛教的重要思想。《义》用理和中道来解说道,为修道成仙提供形上学的根据。进而,又彰显染净说来为道教完善修行解脱理论。思想对于道教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方法论和本体论意义。

  • 标签: 《道教义枢》 “道性”意蕴 佛性思想 方法论 本体论 《道性义》
  • 简介:老子的“”玄妙、虚静、自然,它深远地影响着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的神韵,蕴含有着极其丰富的美学意蕴。在老子“”与玄妙的思想影响下,产生了我国古典审美理论的“意境”论;老子的体虚静思想促生了中国艺术对空灵之美的追求;“道法自然”“复归于朴”的观念促生了艺术以自然朴拙之美为最高境界。

  • 标签: 美学意蕴 老子 道论 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艺术 “道法自然”
  • 简介:真修炼必须在人有限的肉体生命历程中,通过对人自然形体的塑造,提升人的精神层次与精神境界来实现。如全真祖王重阳在《重阳全真集·诸散人求问》中说:“修行须借色身修,莫滞凡驱做本求。假合四般终是坏,真灵一要开收。”’《重阳立教十五论·离凡世》说:“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这里的色身、凡躯指的都是人的自然形体,是相对于真性生命的法身来说的。

  • 标签: 生命意蕴 全真道 道德 王重阳 生命历程 精神境界
  • 简介:从生态伦理角度研究《道德经》,其中的“尊贵德”可作为生态伦理原则,形而上之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源,以德的形式内化于它们,从“”贯到“德”;遵循“道法自然”的规律,即以自然作为内在的根据和原因,决定了自身的存在与运动而无须借助外在的动力;内蕴“为物之德”,强调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类必须担负起对非人类生命的生态责任,达到物我和谐统一、物我同化、物我共存的深层次道德境界.实践上构建“辅万物之自然”的生态行动准则,其具体构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确立“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行为基准,以自然为固有尺度的“知足”“知止”资源保护观与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地泽及万事万物的慈爱思想.在此基础上,诠释老子生态智慧与深层生态学的逻辑一致,实现老子生态智慧的现代转化和重塑.在生态平衡持续失衡的当下,挖掘、梳理、诠释《道德经》的生态智慧,可为构建中国生态伦理范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道德经》 玄德 为物之德 深层生态学
  • 简介:《淮南子》继承并发展了道家的生命哲学思想,其中“”蕴涵了生命美学精神。本文从是“一”,生万物和美及其法则“无为而无不为”几方面来阐述它的生命美学思想。这些思想认识是来源于其对古代生命运动和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

  • 标签: 《淮南子》 无为 生命美学
  • 简介:教育哲学之始源意蕴在于通过生活、教育和读书的理解与实践来促成个人自身的转变。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教育哲学关涉一个人如何追求好生活的沉思与实践,以实现自我的完善和人性的提升。作为一种审视教育的方式,教育哲学寻求批判、完整和生活的视界,以培养个人谨慎与谦卑的品性。作为一种读书方式,教育哲学反对毫无理论沉思的实践主义的崇拜,要求带着生活的热情和求知的态度去努力读书,以提升自我对教育和好生活的想象力、理解力和敏感性。

  • 标签: 教育哲学 美好生活 本体论 品性
  • 简介:蒲松龄亦儒亦农的身份、自然与农村环境决定了他诗歌“接地”的视角,生命际遇、现实环境与内心世界的碰撞赋予作品丰富的生命意象。定位在“草根”阶层的蒲松龄,把富有农家特色的意象砸碎揉捏加以重构,在无我、有我的虚实之境中,为我们书写了一个仕途失意人建构在土地之上的人之“真性”。

  • 标签: 接地性 蒲松龄 诗歌 生态意蕴
  • 简介:生态民主作为一种崭新的民主视域,其新颖之处和生态意蕴在于,风险决策中的参与或被适当代表机会应该扩大至所有受到影响的群体,包括阶级、地理区域、民族和物种。我们所熟悉的民主概念的这种生态扩展,旨在成为包容的和普遍的,以兼容环境正义支持者、风险社会社会学家和生态中心主义的绿色理论家。可以说,生态民主也许最应理解为一种为了受影响者的民主,而不是由受影响者构成的民主。就此而言。生态民主提出了重大的道德与认识论的、政治与制度的挑战。其道德层面的挑战在于,它通过力图将民主考量扩展到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无限性的共同体,其认识论的挑战在于,它要求那些能够参与民主审议的人类成员探求有意义的、可操作的和低成本的方法,来代表那些程度不同地不被充分知晓的或无力代表自身的他者(即未来数代和非人类其他)的利益。

  • 标签: 生态民主 审议民主 道德与认识论 政治与制度 “被排斥的其他”
  • 简介:是老子哲学立论的基础。老子的在其哲学系统中主要包含本体之道、规律法则之道和人生准则之道三重意蕴。本体之道是具有高度抽象意义的存在本体,又包含宇宙生成的动力和物质的存在两种含义。规律法则之道是对事物运动变化的把握,主要包含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和循环运动规律。人生准则之道是人生活方式与处事的方法,包含生活方式和人或事物状态两种意蕴。本体之道是老子哲学的出发点,规律法则之道是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人生准则之道是老子哲学的落脚点。三重意蕴下的紧密相连,在老子哲学中贯通始终。

  • 标签: 本体之道 规律法则之道 人生准则之道 辩证法
  • 简介:《老子》最早赋予“”以完整和深刻的哲学本体论意义。的哲学本体论具有三重基本内涵,即追寻作为世界统一的终极存在、知识统一的终极解释、意义统一的终极价值。三重内涵的融通合一即是和谐的意义和旨趣所在,体现为天人和谐、人际和谐和群体和谐。《老子》认为是万物的本原,德是万物分享形上之道而各自获得的本性,二者皆以和谐为内核,和谐是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状态。和谐的终极价值以人的意义统一为逻辑基点,和谐的终极存在以的世界统一为生成维度,和谐的终极解释以的知识统一为治理向度。

  • 标签: 《老子》 本体论 和谐 治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从文化修辞学理论视角探讨《金瓶梅》小说中比喻修辞的以恶贬丑、化雅为俗、俗中见美的意象特征。意象是通过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映射以及文化语境的联想来实现的,其中的伦理意蕴亦清晰可感。

  • 标签: 比喻 意象性 途径 伦理意蕴
  • 简介:'无'的本体存在状态,体现着人类本有的思维品性,并深层次地呈现着系统整体化的生态思维的特性.'无'呈现着自然本然的存在,以及人在自然世界中生命体验的根本旨归,它是在超越和消融现实的'有'中,动态性地还原人与自然同生共长的生态化存在机理.'无'的内在韵味既蕴涵着中国人审美体验与审美理解中求'味'与'韵'的独有方式,更在体现生态审美意蕴的内在机理中审美化的运演生命活动的运动节律.

  • 标签: “无”性思维 太极思维 生生 化生 生态审美
  • 简介:“适应主体”是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AdaptiveSystem,简称CAS)的理论基石,从哲学的层面理解其理论意义,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实体”和“关系”的关系及其后现代哲学解构传统哲学主客分离二元论的理论意义。同时,有助于对相互作用、必然和偶然等事物辩证属性的深入理解,其从生成论的角度分析系统演化的方法对推进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 标签: 适应性主体 相互作用 辩证运动
  • 简介:摘要:社会协调不仅是社会学的重要范畴,也是社会哲学、社会发展哲学的重要范畴,因此,我们对它的理解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社会协调发展等社会学的层面,应该挖掘它的哲学内涵和哲学意义。本文从两个方面、三个层次来把握社会协调的内涵,并从社会协调的客观、实践和人本等向度来把握社会协调。

  • 标签: 社会协调 客观性 社会哲学
  • 简介:现代批判是近现代以来人的生存境遇及其反思的哲学话语表达。马克思针对现代性问题批判了异化劳动给人的心灵带来的扭曲,并以资本批判为核心来重塑人的社会。现代性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因此马克思在现代批判的同时也给出了解决现代性问题的方案——人学道路,对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形成了自己的批判理论,将现代批判问题融进了人学意蕴,并对我们现代的社会建设和人的发展问题产生了重要启示。

  • 标签: 异化 资本 现代性批判 人学
  • 简介:作为一门跨越了三个世纪的学科,比较文学仍旧常常被误解为一门几乎不需要学习就可以无师自通的学问。甚至一些比较文学科班出生的学人也认为,只要具备相应的语言(主要是外语)工具和一定的中外文学和文化修养,只要研究对象涉及到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语言、文化和学科的文学现象比较,不管基于何种价值立场和主体局限,似乎都可以视作为比较文学了。事情果真是这样吗?未必!作者认为,任何所谓的比较,都需要价值理念去支撑,比较的学理要求、问题意识和价值目标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科方法和研究范式的有效。特别是在当下所谓现代视域和多元文化语境中,“比较”只能建立在坚定不移地拆解文化中心主义、肯定多元文化共生权利、坚持价值倾向和发展担当互补共存的意识基础之上。如果没有这些价值理念的支撑,一般意义上的比较方法,甚至是跨越文化、语言、民族的比较研究,同样不能保证得到这个时代的文化对话所期待的结果。

  • 标签: 比较学科 问题意识 价值理念 方法有效性
  • 简介:岑参边塞诗阳刚风格的形成主要得力于诗人非凡的抱负和功名心,尽管岑参也写了较多道释意蕴的诗篇,但释只是诗人失意时的一帖清凉剂,并未真正侵入诗人的灵魂,由此我们能更好地领略岑参边塞诗阳刚之气的无穷魅力。

  • 标签: 岑参 边塞诗 阳刚风格 道释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