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1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研究的基本概况、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的新视角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和分析,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城市民主改革运动问题研究做了较为具体的总体回顾和梳理。文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城市民主改革运动问题研究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研究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但在研究视角、理论深度方面都还存在明显不足。目前应立足于党史研究的具体情境,吸收借鉴多学科研究的基本规范和理论方法,推进探究城市民主改革运动问题研究的新视野。

  • 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初期 城市民主改革运动
  • 简介:<正>拉克劳(E.Laclau)和墨菲(C.Mouffe)的"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就是其激进多元的民主理论。从实质而言,这一理论其实是一种典型的政治哲学学说。但迄今为止,对他们的政治哲学观,国内学界所论甚少,而主要侧重于罗尔斯、诺齐克,包括法兰克福学派的著名代表哈贝马斯等哲学家的政治哲学思想研究。因此,集中探讨"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观,在时下的政治哲学研究中就显得更为必要和紧迫。本文主要集中于后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拉克劳和墨菲的政治哲学思想,特别是其提出

  • 标签: 后马克思主义 领导权 政治哲学观 政治哲学思想 哲学批判 克劳
  • 简介:罗莎·卢森堡的社会主义民主理论高于第二国际其他理论家的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地方在于,她从历史辩证法的高度来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社会主义的现实政策和策略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她把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为社会主义的最高原则,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目的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标志,另一方面她又面对现实的残酷斗争,肯定俄国革命的意义及其采取的集中主义组织形式的必要性。在她看来,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其现实的政策和策略之间发生的矛盾恰好证明,社会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辩证的过程。正是基于这一思维高度,她阐发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并对布尔什维克的集中主义的组织形式及其相应的政策进行了善意的、同志式的批评。一方面,她批评布尔什维克取消普选制,没有把无产阶级的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有机地结合起来,没有处理好无产阶级专政与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表达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她又承认布尔什维克对待议会和普选制的态度及其所采取的严厉措施是迫于当时的国际国内的严峻环境。在这里,与其说她是对布尔什维克政策的批评,不如说她是对社会主义本质与现实矛盾的一种思考。这种思考方式,从哲学的层面上看,就是从社会主义运动危机的角度,即从马克思的否定辩证法的视角,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未来前景。

  • 标签: 罗莎·卢森堡 社会主义民主与专政 自发性与自觉性 否定辩证法 历史辩证法
  • 简介:鲁迅在自己的思想探索和文化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反现代性的理论,使现代性和反现代性、理性与反理性共时存在于他的思想体系中。在他的思想体系中,主体的发展是其核心和指归。本文拟将分析鲁迅早期的几篇论文中关于科学与民主的认识中所体现出来的反现代性的主体建构,揭示鲁迅早期思想理论的时代超越性,以及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性行将终结"的今天所昭示的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 标签: 现代性 反现代性 主体建构 科学 民主
  • 简介:1939-1940年前后是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关于三民主义论战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两党论战的特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政治上消溶与反消溶的凸显性,三民主义理论上论争的空前性,三民主义继承方式上的异质性。

  • 标签: 国民党 共产党 三民主义 继承方式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一直是国内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本文以CNKI中“核心期刊”和“CSSCI”为检索源,经过人工筛选得到3550篇文献为分析样本,运用文献计量学和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对国内-9术界关于党内民主的研究进行概况解读、热点透视和前沿把握。研究发现,热点主题以“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民主集中制”“党的建设”“党员”为核心展开。随着时代变迁,研究主题不断拓展、深入和创新,“全面从严治党”“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法规”“政治生态”成为当前党内民主研究的学术前沿。在新时代,该研究领域应以已有研究为经验借鉴,结合新的世情、国情和党情,继续推动党内民主建设。

  • 标签: 改革开放 党内民主 文献计量学 citespace可视化工具
  • 简介: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是一个大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思想浮光掠影,积压已久的诉求冲破沉闷的暗夜涌现出来,或进步、或陈腐、或肤浅、或杂乱……然而,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中心一环,马克思主义以其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最终占据了这一中心位置。迫切寻求救亡之道的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信仰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历经几代马克思主义者星火相传,使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改变了中国的发展路径。

  • 标签: 中国马克思主义 先进知识分子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代际传承 论域 马克思主义者
  • 简介: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主体内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组成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 标签: 新民主主义革命 伟大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简介:作为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两个主流意识形态,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有着客观上相似的传入渠道和相同的衍生背景,并且共同促成了"中国"意识的高扬。但在"中国"国情的解读视角上,却存在着儒学本位与现实本位的实质差异,并进而在"知"与"行"、政党与民族、化大众与大众化、旧秩序与新中国等一系列运作层面的关系上,出现了明显的路径分歧。三民主义儒学化暴露出明显的伦理色彩、狭隘视野、精英观念、偏安倾向,最终难脱失败的结局;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立足革命实践,着眼民族大业,深植民众根基,在不断推进中国变革中找到了现实的发展路径。新时期,只有超越儒学化的纠葛,坚守现实实践的客观本位,才能不断促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新飞跃。

  • 标签: 三民主义儒学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实现路径
  • 简介: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和优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立足中国实际基础上,初步建构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探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历程与主要经验,总结其重要现实启示,可为今天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有益借鉴。

  • 标签: 哲学社会科学 基本历程 经验启示
  • 简介: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初所提出的英国殖民主义在印度的“双重使命”思想,有其特定的话语背景和历史背景。他晚年对英国殖民主义在印度的作用只有否定意义上的评价就是缘于这种特定的话语背景和时代背景的变化。这两种情况都是马克思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在对在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发展的一定阶段上英国与印度关系考察中具体运用的基础,其间没有所谓历史观和世界观的重大转变,更没有所谓受“欧洲中心论”影响的问题。因此,我们务必要把马克思的相关思想发展置于特定的话语背景和历史背景及其变化中来把握,万万不可“望文生义”,随意发挥。

  • 标签: 英国殖民主义 双重使命 话语背景 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