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46 个结果
  • 简介:利用高密度自动观测站逐时气温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按照客观的标准选择参考站,分析2010年7月2~6日北京一极端高温过程中城市热岛强度(IUHI)对城区地面气温时空分布的影响。此次高温过程连续5日的日最高气温均超过35.0°C,为北京站1951年以来连续5日平均最高气温的最高值。大陆暖高压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北京处于高压脊前,西北气流下沉增温,加之气流越山引起的焚风效应,是导致此次极端高温过程发生的环流背景。但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最高、最低和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均出现了以城区为中心的高值区,从城区中心向郊区平均IUHI逐渐减小,最低气温IUHI较大,四环线以内5日平均IUHI达到2.93°C,四、五环线之间1.87°C,五、六环线之间1.43°C;最高气温IUHI较小,但四环线以内,四、五环线之间和五、六环线之间5日平均IUHI仍分别达到1.45°C、0.96°C和0.72°C。在7月3~6日夜间,四环内IUHI极值均在3.00°C以上,特别是7月6日凌晨达到5.50°C;白天IUHI相对较小,其中2日早晨甚至还出现了负值。城区各地带IUHI日变化规律几乎同步,具有两个相对稳定阶段和两个快速变化阶段。稳定的强IUHI阶段从21:00(北京时间,下同)持续到次日05:00,稳定的弱IUHI阶段从08:00至18:00;05:00至08:00是IUHI快速℃衰减阶段,而18:00至21:00是IUHI快速上升阶段。因此,城市热岛效应对北京城区夏季单极端高温过程的强度及其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城区特别是中心城区的高温影响。

  • 标签: 极端高温 城市热岛强度 城市化影响 自动气象站 北京城区
  • 简介:应用NCEP1°×1°的6h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RUC模式高分辨资料,对2013年2月17日甘肃河东暴雪天气从天气实况、环流特征、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及西北区域RUC模式输出的模拟结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槽、700hPa低涡、地面冷锋是这次暴雪的主要影响系统;降雪前期,低层正涡度增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是暴雪发生的动力机制;降雪前期,由于低涡辐合作用,700hPa高度以下,湿度猛增,为降雪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降雪中心和政上空有θse密集强能量锋区;西北区域RUC模式模拟的24h内降水量范围、落区、量级与实况一致,模拟的地面风速偏大。

  • 标签: 暴雪 低涡 水汽通量散度 涡度 数值模拟
  • 简介:以2012年7月15日凌晨榆林地区一短时强降水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通过卫星水汽图像和大气动力场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冷涡影响下降水过程中干侵入的特征及其对短时强降水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中干侵入特征明显,卫星水汽图像上的黑体亮温高值区与干冷区相对应,干冷区的伸入使得对流云团边缘亮温梯度增大,同时对流云团发展;干侵入与对流层高层的下沉运动、高值位涡以及干冷区相对应,因干冷空气叠加在暖湿气流之上,在强降水区上空出现了对流不稳定层结,为短时强降水的发生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另外,此次降水过程水汽条件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低层,风场辐合带来的短时间水汽辐合为短时强降水集聚了一定的水汽条件。在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触发作用下,将不稳定层结中包含水汽的气块抬升,从而形成降水。

  • 标签: 干侵入 水汽图像 位涡
  • 简介:WMO农业气象学委员会(CAgM)第14届会于2006年10月28日至11月3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2006年10月28日上午10时CAgM主席P.R.Motha先生(美国)宣布会议开幕。以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博士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一行6人出席了此次届会。代表团成员包括预测减灾司副司长翟盘茂研究员、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与生态室主任王建林、国家气候巾心气候影响评估室主任张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姜朝阳博士后和国际合作司双边处钱鑫,此外,中国气象局还派出4名外事服务巾心的翻译担任会议同声传译工作。会议期间,大家齐心协力,团结合作,圆满完成了会议各项议程。

  • 标签: 农业气象学 委员会 WMO 中国代表团 中国气象局 国家气象中心
  • 简介:利用基于ARPS的中尺度云系人工增雨数值模式系统,对2012年5月23日发生在青海省东部地区的一飞机人工增雨过程进行了催化效果数值模拟试验,给出了人工播云后作业区和影响区的增雨量、平均增雨率、催化影响范围等结果。结果表明:基于ARPS的中尺度云系人工增雨数值模式对该降水天气过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模式所模拟的人工播云后作业区和影响区的增雨量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同时,对于此次增雨作业,催化作业产生的增雨效应主要出现在催化之后的5h内,在此之外,催化效果逐步消失。

  • 标签: 人工增雨 APRS 数值模拟 青海
  • 简介:从高空形势、雷达回波特征、雷暴空间分布等方面,对2007年10月4日发生在西宁市城南加气门站的一雷击灾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预防建议。

  • 标签: 雷电 灾情 分析
  • 简介:利用甘肃省自动站降水、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0年7月22~24日甘肃东部发生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对高空天气形势、多种物理量场以及卫星云图等数据从不同角度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是由于大陆高压的快速发展西进,切断高原东部的短波槽造成切断低压引起的;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是造成累计大降水的主要原因;另外台风"灿都"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暴雨量级。

  • 标签: 暴雨 自动站 卫星云图
  • 简介:1引言城市空气污染气象学的研究主要是在大气边界层内进行的。当大气边界层内空气里污染物浓度超过正常值,持续一段时间,就会破坏空气中原来的组分,对交通安全、人体健康、工农业生产、自然生态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空气污染会直接导致出现低能见度天气,引发各类海、陆、空交通事故,以及导致城市空气质量问题,直接危害人体、动物、植物的健康。近年来,国内外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PM10等大气污染物可直接进入人体,影响人体呼吸系统,

  • 标签: 空气污染气象学 成因分析 污染过程 福州市 大气边界层 冬季
  • 简介:1引言2006年第1号强台风珍珠(CHANCHU)于5月18日02:15(北京时,下同)在广东省饶平沿海登陆,台风登陆后向北偏东方向移动,进入福建境内,并继续向北偏东方向移动,沿福建省沿海地区北上(图1)。“珍珠”强台风中心气压最低值为945hPa,近中心最大风力45m/s,据1949年以后的资料,它是对福建全省影响最早、并造成降水强度最强和强降水范围最广、沿海风力最强、登陆点距福建最近的登陆早台风。

  • 标签: 强台风 大暴雨过程 沿海地区 福建省 台风登陆 中心气压
  • 简介:利用常规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水平分辨率为1km的MODIS1B产品、云产品,对2009年6月28日至7月4日发生在我国南方的一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东北冷涡以及副高西侧不断东出的短波槽是造成此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主要大尺度环流系统;能量锋区、强辐合带、较强的上升运动及水汽辐合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触发机制;MODISCH31TBB、云水路径、云粒子半径和云光学厚度的大值区分布与对应时的强降水中心分布基本一致。通过MODIS云物理参数与实况雨量的定量相关分析发现,CH31TBB和云粒子半径在对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系统的定量监测与识别具有一定应用潜力。

  • 标签: MODIS 暴雨 中尺度系统 云物理参数.
  • 简介:本文运用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分析产业的形成和分类,揭示了三产业的发展趋势;运用翔实的统计资料,对我国三产业的产值结构所处阶段和呈现出的产业结构类型进行了具体分析;系统地研究了我国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发展政策以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和措施。明确了气象事业在三产业中的定位,即气象事业属于第三产业中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门类,专业技术服务业类。研究了国家发展气象事业的政策和法规;并对气象事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作了系统分析,进而提出了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完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在为发展支柱产业提供气象服务中求得事业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四个一流”的气象事业发展对策。

  • 标签: 气象事业发展 产业经济学 三次 定位 结构类型 第三产业
  • 简介:对2004年12月丹东地区一突发性中尺度暴雪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除天气尺度的冷锋外,其直接影响系统是中尺度海岸锋,它在有利的天气尺度环境下发展加强并向内陆移动,其上的中尺度环流形成的低云与冷锋云系的叠加是产生暴雪的主要原因。

  • 标签: 突发性 中尺度天气分析 暴雪 海岸锋
  • 简介:利用高空、地面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和河池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3年3月23日桂西北河池市区域性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hPa高原冷槽、850hPa切变线、地面弱冷锋是这次过程的影响系统;边界层辐合线为触发对流云提供了动力条件;冷云厚度是暖云厚度的2倍有利于冰雹天气的产生;适宜降雹的云顶亮温在-52℃到-62℃;当VIL值≥60kg/m2时,强回波附近将有冰雹出现;反射率因子图上的弓形回波,钩状回波,弱回波区,旁瓣回波、三体散射,是发布冰雹预警的重要指标。

  • 标签: 区域性冰雹 边界层辐合线 冷暖云厚度比 云顶亮温 VIL值 河池市
  • 简介:利用自动气象站逐小时观测资料、实时探空观测资料及NCEP/NCAR(NationalCentersforEnvironmentalPrediction/NationalCenterforAtmosphericResearch)的1°×1°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8月23—2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州库尔勒地区一罕见的短时强降水过程主要的环流系统、水汽输送、动力及湿位涡与垂直螺旋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在东部型南亚高压显著增强和西西伯利亚至巴尔喀什湖的长波槽缓慢东移的环流背景下,低层风向风速迅速辐合为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发生提供了水汽和动力条件。此次强降水过程的水汽来源主要包括3个部分:乌拉尔山脊前偏北风引导冷空气南下与西风气流汇合于南疆西部地区的西路水汽输送、青藏高原西南侧低涡前部西南气流引导的西南路水汽输送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引导的偏南水汽输送,其中9426%的水汽来源于偏西与偏南气流。短时强降水过程发生前期,暴雨区上空左右两侧形成的中尺度环流圈是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发生的主要动力机制;垂直螺旋度的发展演变与强降水密切联系,当高层负的垂直螺旋度与低层正的垂直螺旋度配置耦合时,有利于短时强降水的发生。短时强降水过程发生在θse线密集且陡立的区域内,高层高值MPV1的下传触发了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促进了强降水的产生。

  • 标签: 水汽输送 动力机制 湿位涡 倾斜涡度 垂直螺旋度
  • 简介: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17~21日发生在山东地区的强降水事件进行了分析,发现这次强降水是在中低纬度系统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对干侵入特征的分析表明,这次强降水事件中干空气主要以纬向侵入为主,这与济南"7.18"暴雨不同。通过对假相当位温(θse)的诊断分析发现,干空气侵入一方面有利于锋区的形成和维持,另外一方面还能够加剧低层的对流不稳定度,有利于对流运动的维持和发展。湿位涡场的分析则表明,高位涡的下传是干空气侵入的一种可能机制,干侵入是高位涡下传的一种表现方式。

  • 标签: 干空气侵入 对流不稳定 假相当位温 湿位涡
  • 简介:使用NCAIK再分析资料,对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2000.11.20—24”特大暴雪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极涡、贝加尔湖后部的东南气流、850hPa暖切变以及地面气旋的共同作用是产生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2000.11.20—24”特大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条件。特大暴雪天气发生在较强的能量锋区、高湿区和水汽通量辐合区内。特大暴雪天气发生时.在阿勒泰地区上空形成一个由低层到高层强盛的动力性纬向垂直环流圈.为冷暖气流共同作用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动力条件。正涡度的输送,使得阿勒泰地区上空的低值系统和锋区得以维持和加强。高空急流加强了特大暴雪天气的上升运动:低空偏南急流将巴尔喀什湖以南的高温高湿的不稳定大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阿勒泰地区上空,为特大暴雪天气提供了热力、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的条件。

  • 标签: 新疆北部 特大暴雪 诊断分析
  • 简介:1998年4月14~19日蒙古和我国北方连续发生2强沙尘暴天气,沙尘暴减弱后的浮尘随高空西风急流东移,跨越黄海到达韩国南部。通过分析认为,这是一发生于纬向环流中的沙尘暴天气,主要影响系统是蒙古西部热低压和地面冷锋。

  • 标签: 沙尘暴 大尺度 分析
  • 简介:为了探讨绥中一暴雪伴雷电天气过程的成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每6h间隔的1°×1°的再分析资料和营口多普勒雷达的资料,分析此过程的天气形势特点、高低空急流的作用、雷达回波的特征及反映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的相关物理量场的特征.结果发现:雷电发生在对流层中层的西南风急流和底层偏东风均处在最强的时刻,当对流云团发展到-20℃温度层时,温差起电产生雷电;雷电发生在低层850hPa附近存在的逆温层消失之后,同时配合低层水汽的辐合,产生了暴雪天气;雷电和强降雪发生在大气底层南风和北风转换的过程中,强降雪的时间与冷空气扩散加强的时间比较一致,当冷空气扩散到整个大气底层时强降雪结束;引起雷电和强降雪的对流不稳定层结主要处在对流层中层,并为上升运动的发生提供了动力和热力条件,促使雷电发生和强降雪的维持.

  • 标签: 暴雪 风廓线 逆温层 对流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的2.5°×2.5°再分析资料,选取1991年7月9日、1998年7月21日、2010年7月8日湖北梅雨期的3大暴雨过程,对这3过程天气背景以及暴雨发生所需的动力、水汽、热力条件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3过程高、低空急流的位置,水汽输送路径有一定相似性;影响3过程的中尺度系统为西南涡~切变线;850hPa正涡度中心、水汽通量散度中心与暴雨落区有较好对应,反映了中低层风的辐合和垂直上升运动有利于强降水的维持;3过程的暴雨区域700hPa湿正压项和斜压项绝对值之和均在0.5-0.6PVU之间,柱状的水汽饱和区均延伸至500hPa以上。因此,西南涡一切变线以及低空急流的位置是暴雨落区预报的重点,低层的涡度、水汽通量散度、假相当位温高能舌,以及大气运动的垂直结构对暴雨落区预报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 标签: 梅雨期 暴雨 急流 湿位涡
  • 简介:利用NationalCentersforEnvironmentalPrediction及环境监测站大气成分监测资料,分析了2010年3月21-22日杭州地区浮尘天气的影响系统及污染特征,得出“3·21”浮尘天气发生时,空气质量等级为重度污染,吸入颗粒物的浓度达到罕见的高值;浮尘天气源自北方蒙古的沙尘暴,并随着强冷空气先自西向东、后自北向南先后影响到我国西北、华北、东北至华东北部地区、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当700hPa高空槽过境,干冷空气侵入且配合下沉运动时,大量沙砾被带到近地面,“浮尘”天气爆发;之后在高压系统控制下,近地面风向的迅谏蛮化.较湿的偏东与流阳滞及弱的湍流作用.使得沙尘粒子难以扩散.不易沉降.浮尘天气维持。

  • 标签: 浮尘 污染 成因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