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应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区域加密站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为1°×1°,时间间隔为6h),对2009年6月8日发生在华北强对流暴雨过程湿位涡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湿位涡分布对强对流暴雨发生、落区有较强指示性作用,MPV1"正负值区垂直叠加"配置是强对流暴雨发生、发展有利形势。暴雨出现在850hPa上MPV、MPV1、MPV2正负值过渡带附近,是对流不稳定与斜压不稳定相结合地区。θse等值线接近垂直地区有利于垂直涡度增长,亦有利于强降水发生。

  • 标签: 强对流暴雨 湿位涡 诊断分析 华北
  • 简介:利用天气形势图、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资料,对2008年5月3日下午武当山索道一雷击事故天气条件和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本次雷击事故雷暴天气大尺度环流背景是高空低槽和中低层低涡共同作用。同时大气不稳定层结导致大气能量不断积累是引起此次雷暴天气直接原因,雷达上主体回波移动位置与雷暴发生时间基本吻合.同时武当山特殊地形作用也在此次雷暴天气中有着重要影响。

  • 标签: 雷击事故 气象条件 环流背景 物理量场 雷达回波
  • 简介:利用青海西宁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0年7月6日发生在青海高原东部海晏县境内短时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哈密附近沿西北气流快速东移南下短波槽是这次海晏强对流天气主要影响系统,在雷达回波图上表现为有中气旋相伴随强降水类型超级单体特征。最大液态含水量第一爆发式增长随即降低对应强降水开始,第二降低对应冰雹降落,风廓线图上40kft以下双层连续无资料区逐渐破坏直到完全建立对应降水从开始到减弱过程。强回波区〉50dBZ、在降水回波中包裹着中气旋以及"弓"型回波后侧V字形槽口是此次过程中强降水超级单体区别于其它类型超级单体主要特征。〉50dBZ回波高度伸展到-10℃层高度以上而没有到达-20℃高度,是这次过程中无大冰雹降落主要原因。

  • 标签: 强对流 强降水超级单体 雷达回波
  • 简介:对2005年7月25-29日引发较大范围持续性暴雨东北低涡结构、涡度和水汽收支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东北低涡是一个较深厚冷性涡旋。初期,气旋性涡度出现在对流层中层,然后向中低层及高层伸展。而低涡加强阶段,气旋性涡度在对流层高层增加得最快,并逐渐向中低层传播,诱发地面气旋发展;由于高低空锋生相互作用,在低涡南部形成了深厚近乎垂直低层略前倾“弓形”锋区。2)对涡度收支计算表明,水平涡度平流项和水平辐散项对低涡发展、加强起到最主要作用。但在不同阶段,这两项作用和大小各不相同。3)对流层高层位涡大值区在低涡东部向下传播,有利于低涡发展加强,与低涡暴雨落区位置较为接近。此外对卫星云顶亮度温度(TBB)分析,发现低涡暴雨典型涡旋云带中对流活动旺盛地区与局地暴雨位置对应。4)低涡暴雨水汽初期主要来自北部,随着低纬地区西南季风增强,沿副高西侧从低纬到中高纬建立起一条较强水汽输送带,东北地区水汽收支以南北向辐合为主。5)将2005年和1998年夏季6~8月东北低涡暴雨个例天气形势配置进行逐月比较,发现持续较大范围低涡暴雨过程与亚洲中高纬阻塞形势、低涡维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及夏季风和低纬系统水汽输送有密切关系。

  • 标签: 东北低涡 暴雨 位涡 涡度收支 水汽收支
  • 简介:介绍了两种降水概率预报方法,一种是根据多因子场相似原理作降水概率预报,另一种是用武汉区域气象中心MAPS降水资料作降水概率预报。

  • 标签: 降水概率 相似方法 效果评估
  • 简介:霾是一种天气现象。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明确定义:霾是一种“大量极细微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空气普遍混浊现象。”霾在晴朗天空中午前后常见。若大气中相对湿度在70%以下、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一般来说是由于有霾存在缘故。由此看来,霾存在与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好坏,有很大关系:大气质量好,霾现象将不会出现;大气混浊,霾现象必将存在。按一天之中出现霾符号作为霾日统计,我市自

  • 标签: 大气环境质量 水平能见度 十四届六中全会 城市大气环境 等级预报 精神文明建设
  • 简介:利用常规资料、卫星云图和赤峰多普勒雷达产品,对2007年3月3-4日发生在赤峰地区区域性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出本次大到暴雪大气环流特征和多普勒雷达产品一些典型特征,为今后类似天气监测和临近预报提供参考。

  • 标签: 大到暴雪 雷达产品特征 综合分析
  • 简介:以X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在葫芦岛探测到2004年4月1日海面降雪过程为例,概述了雷达主要性能参数。通过分析雷达产品开发平台运行后得到强度、速度、谱宽和双线偏振差分反射率等产品,探讨了海面降雪和海杂波Z值及差分反射率因子zDR取值大小及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雪花降落过程中,ZDR值由正值逐渐转变到为-0.5~0.5dB,且Z值随高度降低而增大,而海杂波Z及ZDR值空间变率不大。

  • 标签: 海面降雪 双线偏振 海杂波 差分发射率 雷达回波
  • 简介:冰期冰盛期(或称为末盛冰期),为第四纪更新世最后一个冰期鼎盛时期,该时期气候与当代气候迥然不同。近年来,中国科研工作者已就末冰期冰盛期东亚区域气候开展了一些数值模拟工作。结果表明:该时期中国大陆地表气温降低,中东部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东亚冬季风增强、夏季风显著减弱。在国际古气候模拟比较计划(PMIP)标准试验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东亚植被反馈作用、青藏高原可能冰川反馈作用、以及西太平洋表面温度作用能够引起额外气候效应,可在一定程度上改进PMIP标准试验模拟效果。

  • 标签: 末次冰期冰盛期 数值模拟 东亚区域
  • 简介:果洛州现有加油站共18家,多数加油站地处偏僻,地质情况为土壤层仅30cm后表现为沙砾层,自然电阻率极大。在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施工中,由于受环境、地质情况影响,共用接地体电阻值很难达到小于4.0Ω标准。如何在实际施工中找到即经济又有效办法,本文就在一个地沟制作双层接地装置做了一尝试。

  • 标签: 接地电阻值 接地装置 双层
  • 简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风云卫星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NEC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23—26日南疆西部一暴雨强对流过程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南亚高压由带状分布向双体型调整、中亚低涡形成后发展移入南疆是此次暴雨强对流发生天气背景。强对流发生前各种对流参数变化明显,较强对流有效位能、强烈垂直风切变、0℃层和-20℃层高度适宜,这些均有利于短时大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发生;(2)除中亚低涡自身携带水汽外,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南海水汽输送为强降水区提供了充足水汽源,尤其是中低层东南风急流辐合为短时强降水提供了水汽辐合动力条件;(3)23日短时大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天气由生命史达7h、最低TBB达-36℃中-β尺度对流云团相继造成,其中,造成短时大冰雹中-β尺度超级单体最强回波(60dBZ)高度达4km、50dBZ回波高度达-20℃层高度,而短时强降水由断裂弓形回波、飑线型弓形回波下中-β尺度对流风暴造成;25日短时强降水由层积混合云中2个最低TBB达-44℃中-β尺度对流云团快速移过造成。

  • 标签: 短时强降水 冰雹 水汽输送 超级单体风暴 飑线型弓形回波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环保监测数据,对2010年4月8日辽宁沙尘天气过程高低空天气形势和主要气象要素进行探讨,并对沈阳地区空气污染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沙尘天气过程主要是受贝加尔湖地区东移冷空气和蒙古低压共同影响,强大蒙古气旋造成地面强变压导致地面风速加大,是形成沙尘天气动力因子;沙尘天气来临前后,风速、能见度和湿度等发生急剧变化;在沙尘天气影响下,沈阳地区PM10浓度迅速上升,而大风等有利扩散条件,造成黑碳、气态污染物SO2和NO2浓度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 标签: 沙尘天气 气象要素 空气污染
  • 简介:利用江苏省及周边地区地面气象站和探空站气象要素及PM_(2.5)质量浓度数据,对2013年12月上旬影响江苏及周边地区持续性雾霾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中,925hPa和850hPa西南气流维持时间较长,使得中低层逆温结构持续维持。强冷空气是驱散雾霾主力军,弱冷空气造成贴地逆温维持,对连续雾霾没有清除作用,反而增加了雾霾持续性。冷空气影响前为上升气流,结束后转为下沉气流,垂直速度小及下沉气流造成逆温持续维持。持续性逆温或等温是雾霾长时间维持热力条件,小风速及弱垂直运动是动力条件。东南风为大范围雾形成和维持提供充足水汽条件。

  • 标签: 持续性 雾霾 边界层 逆温 冷空气
  • 简介:利用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所获得大气边界层资料,分析了楚克奇海域夏季一强逆温过程.考察期间楚克奇海域上空大气逆温强度(6.3℃/100m)远远超过了北极地区夏季气候平均值(0.5℃/100m),该大气逆温存在明显日变化,逆温强度自当地时间00时到18时逐步减弱.考察期间同样存在强大逆湿结构,逆湿层内最大湿度差为6.4gm-3.稳定边界层内大气向地面输送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输送最大值出现在夜间.研究同时段大气环流资料后表明,考察区域西南暖湿气流及其变化是造成此次夏季强逆温及其日变化主要原因.

  • 标签: 北极地区 楚克奇海域 大气边界层 日变化 大气环流 暖湿气流
  • 简介:利用地面气象要素、火点信息及污染物资料,研究了2014年6月12~13日湖北省中东部地区一重度霾天气成因及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导致此次霾天气主要原因是安徽省北部大面积秸秆焚烧所形成污染气团受偏东北气流输送影响,12日在湖北中东部形成了两条"带状"能见度低值区,最低能见度仅为2.1km。秸秆焚烧污染物输送气流由北向南影响湖北,主要作用于孝感—武汉—咸宁一带,3个地区细颗粒物(PM2.5)峰值浓度均超过了600μg/m^3,且武汉和孝感PM2.5与PM10质量浓度比值在12日增加到0.76和0.77,并出现了0.96和0.93最大值,随着污染气团传输,其中PM2.5所占比例会出现明显下降。SO2质量浓度变化特征不显著,NO2质量浓度在污染物质量浓度达到峰值前1~3h达到峰值,而CO是秸秆焚烧产生主要污染气体,其质量浓度变化与PM2.5和PM10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6和0.67。风矢量和分析表明:6月12日湖北省中东部存在明显东北来向气流输送,污染物输送是该时段霾天气发生主要影响因子,而6月13日湖北省东北边界处输送气流已经明显减弱消失,东南部风矢量和异常偏小导致污染物堆积是该地区污染持续主要原因。

  • 标签: 秸秆焚烧 霾天气 污染物 风矢量和
  • 简介:针对强降水业务预报工作实际需求,利用常规观测站和区域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及欧洲中心(ECMWF)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采用水平螺旋度、水汽通量及水汽通量散度对2017年7月26—27日发生在青海省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预报应用分析。结果表明:水平螺旋度、水汽通量及水汽通量散度与降水发生发展和强降水中心有较好对应关系;500hPa正水平螺旋度强度对降水强度变化有一定指示性,负水平螺旋度强度偏强时可以很好地指示强降水中心位置;水汽通量大值区内水汽辐合强度越强,降水强度也越强。

  • 标签: 强降水 水平螺旋度 水汽通量 水汽通量散度
  • 简介:利用卫星云图分析和总结龙卷风相伴随中小尺度云团发生、发展过程,对于今后分析和预报强对流天气有可能形成龙卷风有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龙卷风 卫星云图 对流云团
  • 简介:本文以2007年4B1日福建省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为例,通过分析TBB、云导风、云层反演湿度场特征,结合环流背景和实况资料,探讨如何应用卫星反演资料寻找对锋前暖区内强对流天气预报着眼点。

  • 标签: 强对流 卫星反演Tbb 云迹风 相对湿度
  • 简介:冰冻圈是指地球陆地和海洋表面以及表面以下水以固体形式存在区域总称,包括海冰、湖冰、河冰、积雪、冰川、冰盖以及冻土(图1)。作为地球气候系统五大圈层之一,冰冻圈以其自身独有特点越来越受到科学界重视。IPCC第五评估报告(AR5)展现了近10年来冰冻圈变化最新研究结果。

  • 标签: 评估报告 IPCC 冰冻圈 地球气候系统 海洋表面 海冰
  • 简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云顶亮温资料,对2006年6月24—25日陕西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线是这次强对流天气主要影响系统,中尺度对流云团是造成此次强对流天气直接原因。强对流发生前,近地面存在逆温层。强对流发生发展与湿位涡时空演变有很好对应关系,对流层高低层湿位涡“正负区垂直叠加”配置是强对流天气发展有利形势。强对流天气发生在低层湿位涡正压项等值线密集零线附近及湿斜压项正值区。

  • 标签: 强对流 湿位涡 云顶亮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