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面神经功能障碍患者诊断过程中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是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患者24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有单侧面肌痉挛患者120例为研究组,非面肌痉挛患者120例为对照组,采用磁共振技术观察患者患侧及健侧的面神经脑池段受其周围血管压迫导致的原发性面肌痉挛形态学特征。结果显示,面神经脑池段与周围血管相交处血管直径、经血管相交处与脑干的距离、面神经周围血管的自身角度都会影响面肌痉挛患者的发病率,分别与血管直径和相交距离呈正比、与自身角度呈反比。得到的结论是,面神经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显示面神经与周围血管相交处的血管形态学指标方面能够给临床面肌痉挛诊断提供关键的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持,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针刺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21年2月至2022年1月间住院的9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不同的处理方式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45名为一组。在对照组中,采用西药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在观察组中,采用针灸疗法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人进行H-B面神经功能以及面部残疾躯体功能(FDIP)评分、FDIS的社会生活能力得分和临床效果。结果:经调查研究发现外周性面瘫病人的好转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56%,有显著性差异(P

  • 标签: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针灸 H-B面神经功能评分
  • 简介:【摘要】面神经炎是由面神经(NF)的周围神经元损伤所引起,可分为原发性或继发性。原发性面神经炎最为常见,约占患病总人数的 75%。面神经炎的年发病率为 0.11%至 0.4%。常见于 30 至 50 岁和 60 至 70 岁两个年龄阶段。除了出现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等面功能障碍外,它还可能出现其他伴随症状,如干眼症、充血、发音和吞咽功能障碍。在西医中,可以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面神经减压、面神经吻合术和其他疗法来治疗面 神经炎。中医治疗面神经炎的治疗包括中药治疗、针灸和穴位埋线。本文主要从病因病机、中西医治疗手段、艾灸治疗等三个方面入手,对艾灸治疗面神经炎的研究进展情况实施综述。

  • 标签: 艾灸 面神经炎 治疗 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NMEP)监测技术在桥脑小脑角区占位切除术中对面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1月至12月应用术中FNMEP监测技术行面神经功能监测的83例桥脑小脑角区占位患者的临床资料与监测数据,对比分析术后/术前FNMEP波幅比与术后早期(术后3 d)面神经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83例患者中肿瘤全切75例(90.4%)、次全切8例(9.6%)。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100%,术后迟发出血死亡1例(1.2%)。术后3 d,面神经House-Brackmann (H-B)分级Ⅰ~Ⅱ级患者62例,术后/术前FNMEP波幅比为85.3%(66.8%,93.4%);H-B分级Ⅲ级患者11例,术后/术前FNMEP波幅比为45.6%(38.7%,43.8%);H-B分级Ⅳ级患者7例,术后/术前FNMEP波幅比为23.1%(16.4%,25.6%);H-B分级Ⅴ~Ⅵ级患者3例,术后/术前FNMEP波幅比为6.7%(3.5%,7.7%)。术后/术前FNMEP波幅比与术后早期面神经H-B分级呈负相关关系(rs=-0.895,P=0.000)。结论桥脑小脑角区占位切除术中行FNMEP监测可有效保护面神经功能。

  • 标签: 面神经 运动诱发电位 桥脑小脑角 功能预测
  • 简介:背景与目的:面神经瘫痪是听神经瘤切除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随着术中神经监测技术的应用,术后面神经功能已得到较好的保护。本研究旨在探讨术中神经监测在听神经瘤手术中对面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分析本院收治手术的57例听神经瘤患者,其中直接显微镜下切除肿瘤(非监测组)35例,显微镜下切除肿瘤过程中使用术中神经监测仪对面神经进行监测(监测组)22例。观察术中面神经实时监测情况,随访所有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结果:术后3个月患者面瘫情况按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Ⅰ-Ⅵ级)进行评价,监测组Ⅱ级2例,Ⅲ级2例,其余均元面神经功能异常(Ⅰ级);未监测组Ⅱ级9例,Ⅲ级6例。Ⅳ级2例,Ⅵ级1例,无面神经功能异常者(Ⅰ级)17例。监测组面神经功能保护良好率明显高于未监测组(P〈0.05)。结论:术中神经监测技术可以提前发现面神经的可能位置,辨别面神经.决定粘连于面神经上肿瘤的剥离程度,判断术中面神经功能的保存情况,明显降低面瘫率,对听神经瘤手术的面神经保护有着积极作用。

  • 标签: 听神经瘤 术中神经监测 面神经 神经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术中神经电生理检测应用于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保护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2月~2022年5月确诊入院的听神经瘤患者(n=45),按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其中对照组22例采用常规手术,实验组23例在常规手术的基础上应用术中神经电生理检测,比较两组手术效果(面神经功能保留、肿瘤全切、面神经解剖保留) 。结果 实验组面神经功能保留率、肿瘤全切率及面神经解剖保留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听神经瘤 神经电生理检测 面神经保护 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大中型听神经瘤的疗效及保护面神经的方法。方法23例大中型听神经瘤(直径〉2cm)患者均在电生理监测下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术后对其面神经功能进行随防。结果肿瘤全切除15例,近全切除8例;面神经保留22例,保留率为95.7%;术后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分级:1级3例,2级10例,3级6例,4级2例,5级1例,6级1例。术后所有病人随访3~24月,发生脑脊液漏者1例,长期昏迷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显微手术与面神经的电生理监测为全切除大中型听神经瘤并保留面神经提供了保障。

  • 标签: 听神经瘤 电生理监测 显微手术 面神经
  • 简介:目的研究面神经损伤后对其运动神经元死亡的影响。方法以大鼠为研究对象,设计出5种面神经受损的实验模型,即面神经低位断伤,面神经高位断伤,面神经茎乳孔压榨伤,面神经茎乳孔牵拉伤,面神经茎乳孔切断后立即桥接。各组动物饲养1月后取其面神经核团,经CresylViolet染色,在显微镜下计算右,左侧面神经核团中运动神经元数目之比。结果实验表明:面神经低位断伤,高位断伤,压榨伤,牵拉伤,切断后立即桥接其运动神经元胞体存活率分别为78.26%,69.23%,94.02%,81.58%和83.85%,面神经低位断伤后运动神经元存活率同其它各组比较发现:面神经低位断伤后其运动神经元存活率比高位断伤者高,较面神经压榨伤和面神经切断后立即桥接低,同面神经牵拉伤者没有明显差异。结论面神经受损后其运动神经元数目的变化同损伤部位,损伤程度,以及损伤后的修复有关,为面神经损伤后手术时机的把握和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面神经 损伤 修复 运动神经元
  • 简介:摘要目的分别探讨面神经膝状神经节血管瘤和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和预后,为面神经膝状神经节肿瘤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13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面神经膝状神经节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膝状神经节血管瘤7例,神经鞘瘤6例;男8例,女5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0岁;病程3~118个月,平均52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均具有颞骨高分辨率CT(HRCT)及动态增强MRI检查,手术具有详细的方案,且术后至少随访1年。结果颞骨HRCT显示,膝状神经节血管瘤具有特征性的蜂窝状骨质改变(4/7),6/6的神经鞘瘤和3/7的血管瘤表现为膨胀性骨质改变。在动态增强MRI上,膝状神经节血管瘤(7/7)表现为特征性的“点到面”强化方式,神经鞘瘤(6/6)表现为特征性的“面到面”强化方式。对于术前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Ⅱ~Ⅳ级的5例血管瘤患者,采用耳内镜下经耳道径路手术,面神经解剖完整保留,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较术前均有改善(HB分级Ⅰ级2例,Ⅱ级2例,Ⅲ级1例)。2例术前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Ⅴ~Ⅵ级的患者,面神经与肿瘤不可分,采用肿瘤切除后一期面神经功能重建,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均恢复至HB分级Ⅳ级。6例神经鞘瘤患者手术时面神经功能均大于或等于HB分级Ⅲ级,根据术前听力,肿瘤累及范围、面神经麻痹时程采用颅中窝径路手术3例、迷路径路手术1例、耳内镜下经耳道径路手术1例、乳突径路手术1例,其中2例患者因术前完全性面神经麻痹3年以上,肿瘤全切后未行面神经功能重建,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无改善,3例在肿瘤全切除后行一期面神经重建,术后1年的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Ⅲ级1例、Ⅳ级2例,1例(术前HB分级Ⅲ级)因肿瘤侵犯迷路段,且听力正常,为不影响听力,行肿瘤部分切除和面神经减压,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恢复至HB分级Ⅱ级。结论颞骨HRCT联合动态增强MRI可帮助膝状神经节血管瘤和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为术前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根据患者的听力情况、肿瘤累及范围等选择合适的手术径路极其必要。对于膝状神经节血管瘤,早期手术可提高面神经解剖完整率,从而提高术后面神经功能,而耳内镜下经耳道径路具有微创、美观等特点,是值得考虑的方案之一。对于神经鞘瘤,在肿瘤完全切除的同时,因不可避免引起面神经解剖完整性的中断,建议一期行面神经功能重建。

  • 标签: 面神经 膝状神经节 血管瘤 神经鞘瘤 面神经麻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显微术后面神经解剖保留率及功能保留率,以提高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科49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后疗效,分别对神经电生理监测组(实验组)及未监测组(对照组)的面神经的解剖保留及面神经的功能进行术后疗效评估。结果对照组26例患者术后面神经解剖保留者19例(73.1%),而实验组23例术后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100%,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周面神经功能保留者16例(61.5%),术后1月面神经功能保留者18例(69.2%)。实验组术后1周面神经功能保留者21例(91.3%),术后1月面神经功能保留者22例(95.7%),实验组面神经功能保留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听神经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运用不仅可实时反馈术中面神经功能状态,而且可明显提高面神经的解剖保留率和功能保留率,提高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效果。

  • 标签: 听神经瘤 术中监测 面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肌电图及神经传导测定对评估面神经炎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面神经炎患者,共50例,分别进行肌电图及神经传导测定,在此基础上对面神经炎预后的价值进行科学评估。结果轻度和重度周围性面瘫分别为29例和21例;行肌电图检查时,6例患者通过轻收缩会产生少许运动单位电位。结论在评估面神经炎预后效果中,肌电图及神经传导进行测定效果显著,能够对早期面神经炎患者的预后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肌电图 神经传导 面神经 预后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针灸治疗面神经炎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面神经炎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常规组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进行治疗,实验组联合针灸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7.78%)显著高于常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5.56)。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针灸治疗面神经炎的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面部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星状神经节阻滞 针灸 面神经炎 疗效
  • 简介:抗骨质疏松的关键是抗关节挛缩,结论神经瘫痪患者因失应力和钙丢失而造成骨质疏松和关节挛缩,3.采用抗骨质疏松抗挛缩物理康复

  • 标签: 患者抗 抗挛缩 抗骨质疏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并中西药结合治疗面神经炎疗效。方法以针刺合谷,风池,翳风,下关,颧髎,地仓透刺颊车,丝竹空透刺攒竹为主穴,配穴迎香,人中,承浆,阳白;中药牵正散加味研末口服,血塞通静滴,维生素B12与地塞米松肌肉注射,按摩面肌,锻炼瘫痪肌肉。结果治疗41例,40例成功治愈。结论针刺并中西药结合治疗面神经炎安全有效。

  • 标签: 针刺 中西药结合 面神经炎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面神经炎的临床诊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抽选我科 2017年 2月至 2019年 4月收治的 40例面神经炎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患者经临床诊疗后,显效 23例,有效 14例,无效 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 92.5%, 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即并发症发生率为 2.5%,得到了及时有效处理。结论 对面神经炎患者早期明确诊断,及时予以具有针对性的系统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面神经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纯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52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随机分为研究组(26例,采用纯针灸治疗)和对照组(26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研究组共25例患者治疗有效,对照组共24例患者治疗有效,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2%)和对照组(92.3%)差异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纯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相当,患者发病早期采用针灸治疗更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纯针灸 中西医结合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电针治疗。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3月到我院治疗的6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采取口服药物加肌注治疗,一组为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电针治疗。对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和住院时间以及面神经功能TFC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6.66%)高于对照组(76.66%),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住院时间(9.3±1.1)比对照组(12.2±1.2),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TFCS评分(87.3±8.5)高于照组(73.4±7.4),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以电针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患者进行治疗有利于患者的治疗效果提升,加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出院,从而提高患者面神经功能,电针在临床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患者的治疗中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急性期 电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急性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儿童急性面神经炎患儿8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7)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地塞米松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初见好转、显效、治愈所需时间和治愈率。结果观察组初见治愈、显效、好转平均时间均显著短于观察组,对照组的治愈率显著低与观察组,以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地塞米松的方式可有效提高患儿治愈率、促进其肌肉功能的恢复,疗效显著。

  • 标签: 急性面神经炎 地塞米松 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