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架取栓结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体会。方法收集2014年-2015年我院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平均年龄、性别分别为58.6±16.3岁、男性43例,女性53例。分析(1)患者基本资料、DSA诊断结果。(2)患者手术前后卒中NIHSS评分。(3)患者血管再通情况。结果(1)患者治疗时间窗为2~5小时,平均2.9±1.5小时,术前NIHSS评分12~14分,平均13.4±1.9分。临床表现为56例肢体乏力、42例感觉障碍、37例失语、39例口角歪斜、13例偏盲、11例复视等。(2)患者手术前后卒中NIHSS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3)96例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成功患者90例,血管再通失败6例,血管再通率93.75%。结论支架取栓结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支架取栓 动脉内溶栓 急性脑动脉闭塞
  • 简介:目的初步评价动静脉溶栓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动静脉溶栓治疗的大脑中动脉闭塞59例患者(动脉溶栓27例,静脉溶栓32例)的临床资料。采用Mori分级评价血管再通程度,GOS评价患者预后。结果动脉溶栓组血管再通程度达MoilIV级14例,Ⅱ~Ⅲ级6例,0~I级者5例,2例出现脑出血。静脉溶栓组血管再通程度达MoriIV级者6例,Ⅱ-Ⅲ级者9例,0-I级者16例,1例出现脑出血。溶栓治疗90d后按GOS评价预后,动脉溶栓组恢复良好者12例(44.4%,12/27),中度残障、重度残障及死亡者15例;静脉溶栓组恢复良好者6例(18.7%,6/32)中度残障、重度残障及死亡者26例。两组之间血管再通(包括MoriⅡ~IV级)率[动脉溶栓组和静脉溶栓组分别为74.2%(20/27)和46.9%(15/32)1及恢复良好率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动脉溶栓较静脉溶栓更有利于完全闭塞的大脑中动脉的再通和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大脑中动脉 栓塞 动静脉溶栓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单纯支架植入治疗小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对采取单纯支架植入治疗小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的1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有好转。术后造影:所有支架位置准确,在夹层动脉瘤段释放到位;16例病例均明显造影剂滞留。16例患者术后7d内均出院,并进行随访3—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3个月。影像学随访:16例患者均治愈,夹层动脉瘤未显影,动脉支架安放段均通畅,未出现血栓或出血以及后循环供血障碍等并发症。结论单纯支架植入的方法治疗椎-基底动脉瘤,从支架植入前后影像对比,以及术后临床症状、造影的随访资料分析,单纯支架植入是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椎-基底动脉 夹层动脉瘤 单纯支架
  • 简介:摘要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0例VBI患者行TCD检测,观察椎基底动脉流速,并对流速与潜伏期作相关回归分析。结果150例中130例为异常,总异常率为86.66%,血流速度减慢102例,异常率为68.0%。结论椎经颅多普勒的检测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提供了一个无创伤性、简便又准确的诊断方法,并能了解血管的血流情况,有利于对轻度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作出诊断。

  • 标签: 椎-基底动脉 供血不足 TCD
  • 简介:摘要目的对整体护理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医院收治的3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常规治疗的同时均给予整体护理措施,观察护理效果。结果32例患者中,13例生活自理能力完全恢复,14例需由他人帮助进行自理,3例植物状态,2例死亡。结论临床整体护理措施应用于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护理中,可帮助提高治疗效果,且改善预后,应在临床护理实践中进行推广。

  • 标签: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整体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基底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颅内基底动脉瘤患者48例,全身麻醉后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安全性。结果48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成功率为100.0%,治疗总有效率为93.8%;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未发生再出血,随访1个月~2年,均未新增神经功能缺失,均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颅内基底动脉瘤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颅内基底动脉瘤 介入治疗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临床上眩晕病人并不少见,除有明确病因者外,在临床医师的惯用思维中,会给这些眩晕患者常规作颈椎X线片和TCD检查。只要照片中有“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退行性变”或TCD报告“血流增快”“血流减慢”,往往不作综合的具体判断,旋即作出“堡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并把颈椎病作为病因。事实上,“椎基动脉供血不足”这一概念已被泛化和滥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诊断更新认识。

  • 标签: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后循环缺血 椎基动脉供血不足 颈椎退行性变 颈椎骨质增生 临床医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德国DWL生产的Doppler-Box经颅多谱勒超声仪,探察13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观察收缩期血流速度(Vp)、平均流速(Vm)及搏动指数(PI)的变化。结果13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中,血流速度异常的患者约占89%,以阳性结果患者作为研究讨论的对象。结论经颅多谱勒(TCD)简便,无创,价廉,重复性好等特点,可以广泛应用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其他脑血管病的检查,并且TCD检查对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能较好地反映所测血管的情况,可以动态观察病情进展及转归,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经颅多谱勒超声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基底动脉异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点。方法对TOBS患者20例的临床资料及MR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血压是TOBS主要危险因素。首发症状多以意识障碍、眩晕、恶心,眼球动障碍、意识障碍、瞳孔异常、肢体运动障碍是主要的临床表现。MRI检查病变以中脑、丘脑、枕叶梗死多见。TOBS病致残率、死亡率高,预后差。结论TOBS是脑血管病特殊类型,临床及影像特征复杂多样,早期正确诊断和积极有效的治疗对预后改善非常重要。

  • 标签: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医护理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中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9年5月-2020年8月接诊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至对照组与实验组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中医护理,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临床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中医护理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护理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温针灸是一种中医治疗方法,本文对温针灸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疗效进行了分析。方法针对某医院临床病例,对温针灸与常规针刺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对比。治疗组患者采用温针灸治疗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的治疗方法,6次为一个疗程,在经过4个疗程的治疗后,对患者的病症体征进行了观察,从而了解到哪种治疗方法效果更强。结果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治疗的效果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的效果总有效率为80.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温针灸治疗的方式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疾病中发挥着良好的效果。

  • 标签: 温针灸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SA)搭桥术治疗有脑缺血症状的SA闭塞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于复合手术室行颈总动脉-SA搭桥术的11例SA闭塞患者,所有患者均有脑缺血症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提示椎动脉盗血消失,吻合血管通畅。2例患者术中显露SA时,发生淋巴管破裂。无一例患者发生神经损伤及卒中。术后1年随访,所有患者SA盗血综合征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双上肢收缩压差由术前的(27.6±9.7)mmHg降至术后的(7.3±1.9)mmHg(P<0.01,1 mmHg=0.133 kPa),患侧与健侧收缩压比值由术前的0.55±0.11提高至0.86±0.30(P<0.01)。所有患者人工血管及吻合口无明显狭窄,患侧无肢体缺血及脑缺血表现。结论颈总动脉-SA治疗有脑缺血症状的SA闭塞患者手术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 标签: 锁骨下动脉 动脉硬化,闭塞性 治疗结果 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血管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SA)搭桥术治疗有脑缺血症状的SA闭塞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于复合手术室行颈总动脉-SA搭桥术的11例SA闭塞患者,所有患者均有脑缺血症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提示椎动脉盗血消失,吻合血管通畅。2例患者术中显露SA时,发生淋巴管破裂。无一例患者发生神经损伤及卒中。术后1年随访,所有患者SA盗血综合征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双上肢收缩压差由术前的(27.6±9.7)mmHg降至术后的(7.3±1.9)mmHg(P<0.01,1 mmHg=0.133 kPa),患侧与健侧收缩压比值由术前的0.55±0.11提高至0.86±0.30(P<0.01)。所有患者人工血管及吻合口无明显狭窄,患侧无肢体缺血及脑缺血表现。结论颈总动脉-SA治疗有脑缺血症状的SA闭塞患者手术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 标签: 锁骨下动脉 动脉硬化,闭塞性 治疗结果 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血管重建
  • 简介:目的比较颅内椎动脉基底动脉血管钙化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CTA)上的发生率和分布特点。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2月-2017年10月在本院住院并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资料,通过综合分析CTA影像资料,比较血管钙化在颅内椎动脉基底动脉发生率的差异及其在近、远段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共收集患者93例,其中男64例,女29例,平均年龄(62.8±12.9)岁。血管钙化组的平均年龄(68.8±10.4)岁,明显高于无血管钙化组的(59.8±13.0)岁(P=0.002)。31例(33.3%)颅内椎动脉血管钙化患者中,5例(5.4%)同时发现有基底动脉血管钙化,而未见基底动脉单独发生血管钙化。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颅内椎动脉血管钙化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基底动脉(P=0.003),且左、右两侧颅内椎动脉血管钙化在近段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远段(P=0.000);左、右两侧颅内椎动脉之间血管钙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椎动脉血管钙化显著多于基底动脉,且颅内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管钙化均更常见于近段。

  • 标签: 血管钙化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颅内椎动脉 基底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一侧椎动脉优势(VAD)、基底动脉(BA)迂曲与后循环梗死(PCI)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影像检查结果,分为急性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结果:脑梗死迂曲组与非脑梗死迂曲组优势椎间直径差异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比较两组在PCI梗死发生率,其中PICA与BA区梗死发生率差异较明显(p<0.05)。结论:优势椎动脉间直径差异及基底动脉的迂曲程度是促进PCI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效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通过对本院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并配以相应的护理方法之后,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了显著改善,促使患者痛苦得到患者,患者术后恢复较好,无不良并发症的出现。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在借助于介入治疗,病配以相应的临床护理之后,不但有效改善了患者临床症状,而且还能够减轻患者痛苦,让手术质量和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运用。

  • 标签: 介入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临床护理
  • 简介: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如何使辨证更加缜密、有效,诸多医家对本病的辨证分型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基于传统四诊收集信息进行辨证、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总结证型以及通过结合客观指标进行证型研究等都获得了迅速发展,通过深化对中医证型的认识,以期能够形成完善、客观又符合临床的中医证型.

  • 标签: 动脉硬化闭塞症 客观指标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主髂动脉闭塞症指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原因的腹主动脉远端、主髂动脉分叉部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盆腔、下肢缺血的一类疾病。外科开放手术一直是复杂主髂动脉病变的主要治疗手段。近年来,随着血管腔内技术的发展,其治疗理念有了极大改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腔内治疗的中远期效果已不劣于传统的开放手术,成为主髂动脉闭塞症的首选治疗方案。

  • 标签: 血管成形术 治疗结果 主髂动脉闭塞症 勒里什综合征 腔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