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3 个结果
  • 简介:将供试品溶液、阴性对照溶液、黄芪甲苷对照品溶液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每份分别精密加入对照品溶液(含黄芪甲苷0.562mg/ml)2.0ml,补气养血口服液中黄芪甲苷含量(略)    表中7批样品黄芪甲苷的平均含量为76.49μg/ml

  • 标签: 中黄芪 光散射 养血口服液
  • 简介:将供试品溶液、阴性对照溶液、黄芪甲苷对照品溶液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每份分别精密加入对照品溶液(含黄芪甲苷0.562mg/ml)2.0ml,补气养血口服液中黄芪甲苷含量(略)    表中7批样品黄芪甲苷的平均含量为76.49μg/ml

  • 标签: 中黄芪 光散射 养血口服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坐手术体位在日间经颈后部包块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21年1月-2022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颈后部包块患者中选取60例入组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俯卧位手术,观察组采用改良坐手术体位,通过评价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满意度来评估改良手术体位的应用实效。结果:观察组满意度较对照组优,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改良 手术体位 颈后部包块切除术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首次发病未服药抑郁症患者(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大脑灰质结构改变以及抑郁症早期诊断的影像学指标。方法对38例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和65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对照组)进行3D T1加权结构像磁共振成像扫描,采用基于形变的形态学测量(deformation-based morphometry, DBM)方法及基于感兴趣区方法比较2组灰质形变参数及灰质体积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测试有统计学差异脑区的灰质体积对抑郁症的诊断价值。结果抑郁症组右侧前扣带皮质、右侧中央前回及左侧中央旁小叶萎缩(体素阈值P<0.001,集簇大小>120),且这些脑区的灰质体积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双侧);右侧前扣带皮质灰质体积对抑郁症诊断有一定准确性,曲线下面积为0.733,最佳为0.414。结论采用DBM方法能够早期发现抑郁症患者前额叶及顶叶灰质萎缩,体积缩小,能够反映灰质微细结构变化;右侧前扣带皮质灰质体积缩小可作为抑郁症早期诊断的影像学指标。

  • 标签: 抑郁症 ROC曲线 基于形变的形态学分析方法
  • 简介:金银花绿原酸木犀草苷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以40ml70%乙醇超声提取两次(20ml×2)即能完全提取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用乙腈(A)-0.5%冰醋酸(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

  • 标签: 中绿原酸 光散射 散射检测法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超声对婴幼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治疗过程中畸形变化进行评价,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小儿骨科接受治疗且资料完整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17例及同时期正常婴幼儿27例,采用超声测量所有足的内踝至舟骨的距离(MM-N距离)、跟骨外侧缘切线到骰骨软骨外侧缘中点的垂直距离(C-C距离)、内侧软组织厚度及胫跟角,对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评估44例88足,石膏次数(4.7±1.1)次,随访时间(96.9±59.3)d。马蹄内翻足组MM-N距离、C-C距离、后侧胫跟角治疗后及末次随访时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过程中1例假性矫正,末次随访2例复发。结论超声可以清晰显示正常足和马蹄内翻足的内侧、背侧、外侧、后侧面骨关节结构,并能观察到马蹄内翻足在矫正过程中畸形变化,可为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信息。

  • 标签: 超声检查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Ponseti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近距离放疗分次间靶区和正常组织在形变配准(DIR)和简单累加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情况下,累积剂量的剂量学差异,分析在宫颈癌三维近距离放疗计划中,形变配准技术应用于靶区和正常组织剂量评估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选取13例宫颈癌近距离放疗病例,每个病例均进行了4次CT定位的近距离放疗。对每个病例的4次CT进行形变配准后,计算并统计靶区D90和膀胱、直肠、小肠、结肠D2 cm3、D1 cm3、D0.1 cm3的形变累积剂量,与简单累加DVH得到的累积剂量进行对比,分析剂量差异与相似系数(DSC)的相关性。以此剂量差异(即形变配准造成的正常组织剩余剂量)作为限量,在最新一次的CT上重新做计划,分析此差异给靶区剂量提升带来的收益。结果经形变配准后,膀胱D2 cm3、D1 cm3的累积剂量分别比简单累加DVH低(2.47±1.92)、(2.82±2.73)Gy(t=-3.65、-2.93, P<0.05);直肠D2 cm3、D1 cm3、D0.1 cm3的累积剂量分别比简单累加DVH低(2.05±1.61)、(1.51±1.58)、(3.21±2.50)Gy(t=-4.02、-3.02、-4.06, P<0.05);小肠D2 cm3、D1 cm3、D0.1 cm3的累积剂量分别比简单累加DVH低(1.42±0.99)、(1.55±1.28)、(2.43±1.95)Gy(t=-3.52、-2.96、-3.06, P<0.05)。靶区D90、膀胱D0.1 cm3和结肠D2 cm3、D1 cm3、D0.1 cm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C和剂量差异相关性不明显(P>0.05)。利用形变配准可一定程度上提升靶区剂量,中位数为150 cGy。但形变配准精度有待提高。结论在宫颈癌三维近距离放疗分次间,仍建议采用简单剂量累加方法评估靶区和危及器官累积剂量。

  • 标签: 形变配准 近距离放疗 宫颈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E)右室游离壁纵向应变(RVFWLS)预测终末期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患者心肌纤维化(MF)的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拟行心脏移植术的终末期HF患者102例。心脏移植术前行超声检查,获取患者常规右室功能参数:右室面积变化率、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心肌做功指数、三尖瓣环收缩期速度(Tricuspid s′);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E)技术获取2D-RVFWLS;应用3D-STE获取右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室收缩末期容积(RVSDV)、右室心博量(RVSV)、右室射血分数(RVEF)、3D-RVFWLS。心脏移植术后获取右室心肌组织,行Masson′s染色定量右室MF,根据组织学MF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组。比较三组间各超声参数的差异,并对各超声参数与右室MF行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与轻度组、中度组相比,重度组3D-RVFWLS、2D-RVFWLS及常规右室功能参数显著减低(均P<0.05)。右室MF与3D-RVFWLS呈强相关(r=-0.71, P<0.01),与2D-RVFWLS呈中等相关(r=-0.53,P<0.01),与RVFAC、TAPSE、RVEF、Tricuspid s′、RVSV呈弱相关(r=-0.47、-0.44、-0.35、-0.29、-0.38,均P<0.01)。相比于2D-RVFWLS及常规右室功能参数,3D-RVFWLS与右室MF相关性最好(r=-0.71对r=-0.29~-0.53,均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3D-RVFWLS与右室MF独立相关(β=1.554,P<0.01,校正R2=0.539)。结论3D-RVFWLS可为临床检测终末期HF患者右室MF程度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参考。

  • 标签: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 应变 终末期心力衰竭 心肌纤维化 心室功能,右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效液相色谱法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测定酸枣仁中酸枣仁皂苷A及B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并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以AllspereODS-2为色谱柱,将甲醇-水-冰醋酸作为流动相,对酸枣仁中的酸枣仁皂苷A和酸枣仁皂苷B含量予以测定。结果通过对6个批次的商品药材进行测定分析,发现酸枣仁皂苷A、酸枣仁皂苷回收率均较高。结论将高效液相色谱法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用于测定酸枣仁中酸枣仁皂苷A及B的含量,不仅方法简便,而且重现性较好,便于对酸枣仁药材质量予以有效控制。

  • 标签: 高效液相色谱法蒸发光散射检测器 测定 酸枣仁 酸枣仁皂苷A及B含量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飞测免疫荧光法与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hs-CR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收治的97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7例),比较效果。结果采用飞测免疫荧光法检测的观察组呼吸道感染患者与对照组患者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的hs-CRP结果有差异,但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来说,两种检测方式效果都较好,但飞测免疫荧光法是比较灵敏的实验室指标,更有利于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能使抗生素的使用得到进一步的规范。

  • 标签: 上呼吸道感染 飞测免疫荧光法 免疫散射比浊法 hs-CRP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荧光法与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及其在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确诊为各种类型感染疾病的患者(60例)为观察组,并选择同一时期我院接受健康体检者(60名)为对照组,分别使用免疫荧光法与免疫散射比浊法对所有参与研究者的血液标本进行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对比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检出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比对照组高,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使用免疫荧光法与免疫散射比浊法对研究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检测时,利用免疫荧光法与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对各种感染患者进行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诊断和预后判断有较大的价值,两种检测方法用于超敏C反应蛋白方面各有优劣,应用过程中应当根据需求合理选择。

  • 标签: 免疫荧光法 免疫散射比浊法 超敏C反应蛋白 相关性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速率散射比浊法(NEM)和免疫荧光法(FIA)检测对全血C反应蛋白(CRP)测定结果的可比性。方法选取72例新鲜全血标本,在我院于2016年8月—2017年8月,两组各36例,观察组及对照组。取免疫荧光法(FIA)检测的是观察组,择速率散射比浊法(NEM)的是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种方法检测患者C反应蛋白的阳性情况,并给予相应的记录;且需观察分析两组患者两种检测方法的C反应蛋白的含量,并记录下来。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检测C反应蛋白的阳性率69.44%,观察组患者经免疫荧光法(FIA)检测之后是72.22%,两组对比差异不显著,无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86.3±20.2)mg/L,观察组患者检测之后的C反应蛋白的含量(85.8±19.3)mg/L差异不显著,无意义(P>0.05)。结论针对选取的72例新鲜全血标本,分别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NEM)和免疫荧光法(FIA)检测,差异无显著意义,但是针对感染性疾病而言,C反应蛋白的预后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上应按照实际选择,两种方法具备各自的优缺点。

  • 标签: 可比性 全血C反应蛋白 速率散射比浊法 免疫荧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