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6 个结果
  • 简介:王云五先生生于1888年,祖籍广东香山。1979年8月14日病逝于台北,享年92岁。2000年6月,他的儿子王学哲在百家出版社(上海)自费出版《读书与求学》(王云五著,王学哲编选),内收王云五自述体文章七篇:《我的生活》、《我的学校生活》、《我怎样自修》、《怎样鼓起读书的兴趣》、《青年成功的要素》、《运动家风度》、《读书与求学》。版权页上印有“印数:113000册,ISBN7—80656—060—2/G416,定价:赠送”。

  • 标签: 王云五 四角号码 歌诀 《我的生活》 自费出版 学校生活
  • 简介:从民居的本原出发来探讨传统民居的核心价值,提出可将“适应、合理、变通、兼融”作为其核心价值,并以此来讨论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指出民居的发展是绝对的,对待传统民居的保护只能区分层次、不同对待,新民居的探索应体现传统民居的核心价值,努力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新民居。

  • 标签: 居之本原 传统民居 核心价值 保护与发展 新民居探索
  • 简介: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热水墓群",有大小墓葬千余座,覆盖柴达木盆地全境。墓群出土文物品类繁多、内涵丰富、形制奇秘。笔者曾以鲁迅先生的名句"满天云锦、万颗奔星"赞颂这些文物的绚丽多彩。而古墓中出土的凤文物,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史学信息,故作一简要评述。

  • 标签: 凤形文物 凤落瀚海 出土凤形
  • 简介:家山墓地出土的两件木胎铜钿壶钿件为我们认识西周时期铜木组合器物——木胎铜钿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西周木胎铜钿壶虽然出土数量不多,但制作工艺复杂,可分为口足分离式铜钿和口足连体式铜钿两大类,分布区域广,出土于从京畿到诸侯国地区的高等级墓葬中。木胎铜钿壶的工艺不仅影响到两周时期青铜壶的纹样装饰风格,而且也证明钿器工艺技术在西周时期已经成熟,改变了过去“钿器法起源于战国时期”的观点,同时还为我们研究三代时期非常重要的礼器——早期青铜方鼎的制作工艺和可能的仿制原型带来启示。

  • 标签: 西周 叶家山 木胎铜钿壶 钿器起源
  • 简介:太仓是娄东画派的发祥地,画家辈出,名扬全国。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还曾有一位全国有名的实用工艺美术专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工商业美术学术团体的主要创办者,他就是中国工商业美术作家协会理事长鉴修。鉴修,字慎之,1905年11月18日出生于江苏太仓南郊。鉴修的父亲和我的外公是亲兄弟,他的祖父过世后,由祖母当家,靠几亩薄田生活。后来家道日渐中落,幸有我外公的教书收入聊以弥补。

  • 标签: 商业美术 作家协会 理事长 中国 工艺美术 学术团体
  • 简介:长期以来,许多内亚史家都认为840年回鹘汗国崩溃后,胜利的黠戛斯人追随内亚的政治传统建立了一个包括漠北在内的帝国,尤其是在鄂尔浑河谷——包括回鹘在内的许多早期游牧帝国的传统中心地带。学者们进而认为80余年后924年左右,契丹进军这一地区,把黠戛斯人驱逐出漠北。这个难以立足的推理很大程度上基于错误假设和证据缺乏。通过综合研究,可以揭橥这一错误观点是如何形成的.

  • 标签: 政治传统 黠戛斯 叶尼塞 回归 中心地带 错误观点
  • 简介:秀珠无名校的背景,也无显赫的职位,印在名片上的职业为“心脏修理工”,但各地心血管病患者偏偏认定了她,每天都有一二百名患者慕名而来。她在哪里门诊,人涌如潮的景象便会出现在哪里。她医名远播海外,法国巴黎和俄罗斯的一些同行多年来一直与她保持着联系,遇到重要人物心脏疾病难以控制时,不得已就会隔洋隔山向她求医求药。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经历 师承 专家 中医 学者
  • 简介:20世纪上半,西藏地区的交通建设非常落后。为维护国家统一、巩固西南边疆,国内有识之士一再呼吁在西藏发展近代交通事业,并提出一系列的建议和构想,包括修建铁路、公路和机场,发展邮政、电信,开辟邮路和航线等。这些建议和构想对于20世纪上叶西藏交通建设的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届中央政府的决策,又促使西藏地方政府为此几度努力,引入邮政、电信等近代交通设施。这些建议与构想在当时西藏的影响又有差异,邮政、电信进展较大,铁路、公路始终未能修通。

  • 标签: 西藏地区 20世纪 交通建设 近代化 上半叶 实践
  • 简介:美国华裔学者赵启光先生曾倡导建立一个龙学研究体系,本人认为极有必要,并有意将本人的博士论文《神龙——中国古代龙图象的起源》第三篇中的一节,有关“T纹”的构成与中国古代龙图象的关系,抛砖引玉,与国内外有兴趣于青铜器、玉器纹饰研究的朋友们和学术界的老前辈们商榷。

  • 标签: “T”形纹 中国 古代 龙图象 青铜器 玉器纹饰
  • 简介:江苏籍著名金石碑刻家黄怀觉先生曾于20世纪40年代时,经吴湖帆介绍,为上海著名收藏家徐俊卿摹拓明清紫砂器全形数十件。黄先生亲自选取其中的33件复印成《明清砂器图录》一册。该图录在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史料价值等三个方面体现出黄怀觉全形拓作品的特点与价值,向人们展示了全形拓艺术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

  • 标签: 黄怀觉 《明清砂器图录》 全形拓
  • 简介:之字纹是施于筒罐上最具代表性的纹饰系统,加强对其研究可以突破以往侧重于器及器物组合分析的思维模式,而对于一些常见的问题,诸如红山文化与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之间的关系,红山文化分期及早期遗存等,能够提供新的认识和新的解释。诚然,仅从纹饰方面考察依然有失偏颇,但却不失为一个新的视角。因此,本文希望从之字纹筒罐施纹风格的层面,对红山文化研究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此求教于方家,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 标签: 红山文化 兴隆洼文化 金龟山 东山嘴 器形 处敬
  • 简介:家山西周墓地M111中“犹作烈考南公宝尊彝”的铭文首次将曾国与南公联系起来。而文峰塔墓地M1所出曾侯舆钟铭文提供了曾国始封和族姓的关键证据。我们在《说西周金文中的“南公”》(《江汉考古》2014年第2期)中曾指出“南公”即武王弟聃季载。本文在重新考释铭文的基础上,结合铭文中有关“南公”的记载,得出如下意见:南公应是南公适;曾国应是南宫适的封国,其族姓为姬姓,始封于西周的成王或康王之世,与东周曾国应为一源。

  • 标签: 南公 西周早期 南宫适 曾国 随国 姬姓
  • 简介:本文着重探讨以下问题及其历史经验。首先是中、日、泰三国在西方冲击下出现改革的契机与现代化的启动,及其互相联系、影响和差异。其次是三国改革的具体动机、目的和指导思想、政策策略上的差别,造成改革的深度、力度及现代化进展速度的不同。第三是三国改革领导势力的组成结构、能力素质及其掌权程度对改革与现代化成效的影响。第四是关于三国改革的阻力和新旧势力斗争如何导致现代化进程的延误。

  • 标签: 十九世纪 拉玛五世 副王 指导思想 西太后 光绪皇帝
  • 简介:20年前,我们曾提出“周人不用族徽说”和“周人不用日名说”的论断.我们认为周人不用族徽、日名说如同周人不用腰坑、殉人、殉犬一样,可以成为区分殷商遗民墓葬与姬周贵族墓葬的标准,在考古学上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和实用价值.20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个论断已经在田野考古发掘与研究中持续得到验证并发挥了作用.典型例子是近来关于湖北随州家山曾国墓地族属的讨论.虽然大部分学者不赞成西周早期的曾国是姬姓诸侯国,但通过对出土的族徽、日名铜器的分析,我们认为西周早期的曾国是姬姓诸侯国,而且现在有愈来愈多的考古资料证明这一点.

  • 标签: 商周 日名说 族徽说 叶家山 曾国
  • 简介:普鲁士政治制度发展的独特模式源于19世纪初的改革。自由派官僚普遍赞同这样一个看法,即“自由主要是建立在行政制度而不是宪法上的”。行政制度的合理化是政治改革的关键,宪法政治则是行政改革的辅助。当行政自治方案、宪政计划遭遇普鲁士社会和历史的现状而流产之后,改革时期留下的合理的行政制度却代替“宪政自由”发挥了职能。

  • 标签: 行政制度 政治思想 19世纪上半叶 自由派 普鲁士 宪政
  • 简介:一、引言对古人类技术、行为和生存模式的研究是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范畴。这一学科通过对埋藏于地下的古人类生产与生存活动所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及其空间分布关系的

  • 标签: 东北地区东部 东部朝鲜半岛 之间文化
  • 简介:山东地区汶泗流域与胶莱平原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镞嚣有明显的区别,本文通过对二者的分析,以重新引出二者之间关系的思考,以及胶莱平原大汶口文化渊源的重新思考。

  • 标签: 汶泗流域 胶莱平原 大汶口文化 镞形器
  • 简介:昆明羊甫头墓地出土的造型精美的动物脚形器被定名为“鹰爪木祖”,然而从椭圆状圈纹和脚趾数量来看,云南青铜器上常见的猛兽图像与符号中也有相似的特征。在滇文化中最早出现的虎与豹这两种大型猫科动物仅有纹饰上的差异,甚至连考古学家也很难将它们分清。随着西汉王朝的势力在滇池周围地区的迅速推进,这种虎豹混同的情况已得到彻底改观。同时,在滇国青铜器上广泛出现的猛兽纹饰与符号成为某种特权的象征,而所谓的“鹰爪木祖”可能就是这种族群记忆在漆器上的遗留。

  • 标签: 滇国青铜器 猛兽图像 豹纹符号 “鹰爪形木祖” 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