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发现甘肃旅游景区中公共标识语的汉英翻译中存在大量常规误差,主要包括:拼写,印刷,标点符号误差,中文拼音,和一些语法错误。该文初步对其进行勘误,旨在抛砖引玉之用。

  • 标签: 旅游景区 汉英翻译 常规误差
  • 简介:提要:俄罗斯观念派诗人普里戈夫被赞誉为“公认的诗歌导师”、“最后一个苏联时代伟大诗人”。本文从俄罗斯诗歌体裁发展变化出发,具体分析了普里戈夫的三类诗歌——视觉诗歌、声响诗歌和文字诗歌相对于传统、经典俄罗斯诗歌所呈现出的体裁不确定性特点,以及该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 标签: 视觉诗歌 声响诗歌 文字诗歌
  • 简介:定性警告构式“有X好VP(的)”由常量“有”、变量“X”“好VP”,以及可选项“的”构成,存在三个平行构式,且与“叫/让X好VP”“有什么好VP的”和紧缩复句“有X好VP”形近或形同。该构式的构件X只接纳人称代词,听说互动影响构式对代词的选择以及构式出现的频次。“有X好VP(的)”出现于非现实语境中,其构式义为否定性主观推断,语用上主要表示警告。构式“有X好VP(的)”源于“焉有……”“岂有……”“哪有……”类反问构式,是原有构式脱落掉反问标记,完成基本义的语境吸收和构式的意义演化,从而形成的新形式和意义配对。新构式单个构式成分的意义与整个构式意义之间的不匹配最终导致其发生构式化。

  • 标签: “有X好VP(的)” 否定性警告构式 构式化 重新分析
  • 简介:组词要经得起实践检验──由“振聋发聩”提出的问题张教诚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梁昭明太子与湘东王书曰:‘未闻吟咏性情,反拟《内则》之篇;操笔写志,更摹《酒诰》之作。’此数言,振聋发,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修订本...

  • 标签: 实践检验 丧失听觉 客观依据 《现代汉语词典》 听觉能力 出版物
  • 简介:本研究旨在编制我国外语教师身份认同量表以促进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基于文献综述并结合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形成了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理论结构模型,经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修正并检验了具有良好信度(Cronbachα=.920)和效度(KMO=.828)的外语教师身份认同量表。量表由职业身份认同、专业身份认同、个人身份认同和处境身份认同四维度和职业价值观、职业归属感、英语教学信念、英语语言水平、工作投入、职业行为倾向、组织支持感和外语教学改革八因子构成。

  • 标签: 外语教师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结构 因子分析
  • 简介:利用编制的语言创新思维能力量表进行试测,然后对量表做项目分析,结果显示,量表虽然难度偏大,但有较好的区分度,大部分题目的难度与区分度符合要求。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发现:三组被试(初二学生、高一学生、大一学生)逻辑性思维技能的表现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创造性思维技能和语言创新思维能力两方面的表现差异显著;在批判性思维技能方面,大一学生与高一学生的表现无明显区别,但均明显优于初二学生。研究表明,要提高量表的信度与效度,需要对其中某些题目进行修订和完善。

  • 标签: 语言创新思维能力 量表 信度 效度 编制 检验
  • 简介:文章主要从指称、指称意图与语言形式的选择角度讨论在“我人还在这儿”、“王鹏(的)人呢”这类表达中,先行的表人定指词与后行的“人”指称同一个对象的语言现象。文章认为这种现象是合作指称的结果,先行词限定了“人”的外延,“人”凸显了先行词的内涵。这种合作指称与二者的指称倾向性有关。说话人利用这种现象来实现凸显、比较以及暗示等指称意图,如果“人”不出现,会带来句法、语义或语用上的消极影响。这种现象的产生虽然需要句法和语义上的条件,但主体上是一种语用现象。

  • 标签: 指称“人” 合作同指 指称意图 内涵凸显
  • 简介:<正>《汉语学习》一九八八年第三期刊出的王健伦同志《多重复句的层次分析与检验》(以下简称《检验》)一文,读后受益不少,但也觉得文中有些问题需要商榷。一、逻辑关系与结构层次是不是相对应?《检验》认为:“逻辑关系与结构层次是相对应的”,它所说的“逻辑关系”是指什么呢?——指“内容”:“关联词语只是作为分句间逻辑关系的表现形式,使用什么关联词语,归根到底是由句子的内容所决定的。”它所说的“结构层次”指什么呢?——指“各种语言单位组合所形成的层次。”这,可以从“各级语言单位有着不同的特点,……多重复句的组合则以分句为基础。……因此各种语言单位的层次结构及其分析也同样有着自己的特点。”上面推知。正是由于“结构层次”指各种语言单位组合所形成的层次,所以《检验》才提出“多重复句的层次结构有什么特点呢?”的问题。

  • 标签: 多重复句 结构层次 关联词语 逻辑关系 语言单位 分句
  • 简介:本研究以Kobayashi(1984a)和Kirkpatrick(1995)研究为框架,对166名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议论文文体段落模式成因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旨在发现高年级大学生概括思维的特点、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误区。中国学生所采用的文体模式分别为演绎型、归纳型、准归纳型和无主题句型。在英语议论文构筑中中国学生多采用归纳型、准归纳型和无主题句型的文体模式可以归结为母语文体模式向二语作文迁移、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和跨文化文体意识欠缺。本研究对现行大纲的设置,我国英语专业写作教学,写作课程中学习任务的设计以及写作的分项训练具有广泛的内涵和指导意义。

  • 标签: 英语议论文 语篇文体模式 主题句 归纳型 演绎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