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4 个结果
  • 简介:在水土保持工程坡面水系沟道断面设计中计算洪水时由于采用不同的公式,或同一公式应用不同的参数,导致结果差别较大。根据贵州省水土保持工程的特点与实际,提出坡面水系工程沟道断面设计中洪水计算的两种方法:较大面积的修正推理公式法和较小流域雨洪计算公式法,以及一些常见的注意事项,供设计参考。

  • 标签: 水土保持 坡面水系 沟道断面 洪水计算
  • 简介:通过定位监测方法,研究红壤旱坡地3种不同耕种模式对花生产量降水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横沟+稻草覆盖的花生产量降水利用效果最好,其中花生产量达到3993.2kg/hm2,降水有效利用率达74.69%,水分表观生物利用率和表观经济利用率分别为0.6452和0.3119kg/m3,水分实际生物利用率和实际经济利用率分别为0.8607和0.4107kg/m3;横沟+植物篱的效果次之;传统的顺坡耕种方式最差,不仅不利于花生产量的增加,而且还会加剧水土流失.因此,在生产中应尽量推广横沟+稻草覆盖的农作方式,以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耕种模式 红壤旱坡地 花生产量 降水利用
  • 简介: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地区首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文章以石漠化典型地区陆良县板桥镇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该区石漠化现状,分析了其成因,并从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建设相协调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石漠化地区的综合治理措施。

  • 标签: 石漠化 水土流失 现状 成因 治理措施
  • 简介:近年来,废弃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废弃矿山生态恢复逐渐发展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区域地形测量则是生态恢复的基础。影像全站仪测量技术作为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兴地形测量技术,在废弃采石场地形测量中应用较为广泛。在介绍日本TopconCorporation公司生产的影像全站仪测量技术原理的基础上,以实例实现地形测量后期成图的全过程。实践证明,影像全站仪测量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测量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特别是影像全站仪测量过程中不需要用棱镜进行光线反射,极大地提高了地形测量的效率,同时对测量人员的安全性也有保障,适用于常规测量难以实现的困难立地地形测量。

  • 标签: 影像全站仪 测量 采石场 地形图
  • 简介:以黄土丘陵区森林草原过渡带燕沟流域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6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应用LeBissonnais(LB)法测定了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对比分析了LB法3种处理的测定结果与传统湿筛法(Yoder)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LB法3种湿润处理下,快速湿润处理(FW)对土壤团聚体结构的破坏程度最大,处理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以0.05~0.5mm为主;慢速湿润处理(SW)对团聚体的破坏程度最小,处理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主要以〉2mm团聚体为主;而预湿后扰动处理(WS)对团聚体的破坏程度介于FW和SW之间,处理后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比较均匀。说明该区土壤团聚体破坏的主要机制是土壤孔隙中的气泡爆破产生的消散作用。退耕100a期间,植被群落由1年生草本(4a)-多年生灌草(16a)-半灌木(29a)-灌木(55a)-乔木(100a)方向演替过程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由小粒径向大粒径方向转变,土壤结构趋于稳定。LB法3种处理中,FW处理与SW处理所测得〉0.5mm团聚体含量和平均重量直径与土壤有机质和物理性黏粒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WS处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土壤有机质和物理性黏粒主要影响消散和黏粒膨胀引起的崩解作用,而对机械干扰引起的团聚体破坏无明显影响。LB法3种处理中,慢速湿润方法所获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更接近湿筛法,适宜于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测定。

  • 标签: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LE Bissonnais法 黄土丘陵区
  • 简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历经时间长、影响因素多,可划分成多个阶段,稍不注意易造成人为水土流失,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水土保持管理体系层次分析辨识模型,量化水土保持管理指标,确定水土保持管理优先考虑的对象,供政府相关部门科学决策社会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 标签: 水土保持管理 层次分析 开发建设项目
  • 简介:台湾特殊地理条件,于具有灾害潜在的河段,常须整治野溪、水土保持水利工程设施,却忽略栖息于当地的原生物种;所幸近十几年来,生态工程在台湾日益盛行,许多水利建设也逐渐开始考量对环境生态的影响;然而,由于对河川欠缺完整性的规划管理概念,常导致部分施工成效仍待验证。本研究初步建立一规划设计的方法论,从利用简易的粒径量测方法以HEC—RAS模拟河川水位开始,至如何应用生态工程的理论基础进行河溪整治,作一详尽说明,期能为日后工程界进行规划设计时之依据。

  • 标签: 生态工程 HEC—RAS 粒径分析
  • 简介:党的十九大报告表明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水土保持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通过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实现山青水秀的宜居环境,在为解决新时代社会矛盾、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过程中贡献正能量。然而随着社会化进程加快,作为福州后花园的闽侯县,各行各业也都得到长足发展,近几年大量道路建设、房地产开发、工业厂房、山坡地开发等项目实施,给闽侯县水土保持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新建开发项目成为了闽侯县新增水土流失的主体,如何对这些人为水土流失进行有效治理,成了目前水土保持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

  • 标签: 水土保持 生态环境 综合治理
  • 简介:植被覆盖是控制或加速水土流失最敏感的因子。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利用1988—2005年NOAA/AVHRR植被指数(NDVI)月最大值合成的7月份资料分析不同地貌类型区NDVI值的时空变化规律,并通过计算NDVI值与同期降雨量的相关系数分析降雨量对不同地貌类型区NDVI的影响,探讨黄土高原典型区县退耕还林政策对NDVI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整体植被覆盖度较低,NDVI多年平均值为0.29,平原区、石质山地、黄土低山、黄土塬及其周围地区NDVI值在0.30~0.40之间,梁、卯、片沙黄土丘陵区NDVI值在0.18~0.22之间,其余地貌类型区均低于0.15;2)1998年之后8年NDVI的平均值比前10年的NDVI平均值略有增加,整体增加幅度为4.5%,不同地貌类型区NDVI值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呈东北西南走向,黄土高原主体部分中的黄土塬、黄土破碎塬、梁状黄土丘陵均增加10%以上,峁状黄土丘陵、风蚀沙化丘陵略有减少,减少的区域没有增加的区域大;3)除石质山地、黄土低山和平原地区外,其他地貌类型区7月最大NDVI值与5—7月累计降雨量存在很好的相关性,R2在0.60以上;4)地处梁状黄土丘陵区的吴旗县,1998年后形成了一个明显的以县为边界的NDVI值增长区,增幅达40%,远远高于该地貌类型区的平均增长值14%。初步结论:除平原地区外,降雨量决定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1998年前后黄土高原植被变化的决定因素是降雨量;吴旗县的实例证明,只要水土保持资金到位、林草建设因地制宜、管理保护措施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将会对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起到积极作用。

  • 标签: 植被指数 时空变化 地貌类型区 降雨量 退耕还林 黄土高原
  • 简介:长江上游西南诸河区横跨我国地貌第1级台阶和第2级台阶,地形起伏显著,构造运动强烈,降雨集中,人类活动强度大,水土流失发育,侵蚀类型多样。该区水土流失的特点有:坡耕地分布广泛,侵蚀强烈,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泥石流、滑坡量大面广,活动频繁,威胁工程与公共安全;库区水土流失普遍发育,面源污染严重,威胁水库水质;江河源区冻融、水力、风力侵蚀交互作用,草地退化严重,降低生态功能;石漠化过程加剧,危及土地安全,导致区域贫困;工程建设规模巨大,侵蚀产沙剧烈,成为新增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针对该区水土流失的特点,提出如下治理对策:进行以坡改梯和坡面水系建设为主的坡耕地综合整治;重点治理泥石流和滑坡,控制沟谷蚀;建设清洁小流域,综合控制面源污染;改良牧业生产方式,保护草地,修复生态;开展石漠化综合防治,抢救性保护土壤资源;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落实工程建设水土保持,有效减轻工程建设产生的水土流失。

  • 标签: 土壤侵蚀 治理对策 泥石流 滑坡 中国西南
  • 简介:在对水土流失遥感监测数据流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详细说明了数据库的设计内容,嘉陵江流域水土流失遥感监测项目涉及项目区DEN、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土壤侵蚀等诸多因子的信息,累计达200GB。设计完成后的数据库可以满足对水土流失海量监测成果的数据进行科学系统和有效地管理,便于嘉陵江流域水土保持的宏观决策和大、中尺度水土保持规划设计。

  • 标签: 水土流失 GIS数据库 遥感监测 嘉陵江
  • 简介:常规的水土流失野外调查技术已难以满足现阶段区域水土流失监测工作的需求。为探索高效、精准、高质量的水土流失数据采集技术,作者以山东沂蒙山泰山国家级重点治理区蒙阴县为例,以小流域或公里网格为调查单元,通过分析奥维地图的技术优势,针对区域水土流失监测野外调查工作中导航找点难、信息采集过程繁琐、拍照定位精准度低等系列问题,探索了奥维地图与GIS结合在水土流失野外调查工作中的应用,包括基础数据源处理与导入、路线导航、点位查找、信息采集、位置共享以及内业成果处理等;提出了较为系统高效的"无纸化"水土流失野外调查技术与方法,并结合应用实践,对奥维地图应用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建议。研究成果可为区域水土流失监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监督管理等野外调查环节提供技术参考。

  • 标签: 区域水土流失监测 奥维地图 GIS 野外调查单元
  • 简介:为系统了解淮河入海口两侧盐渍土养分盐分分布状况,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淮河入海口土壤养分(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磷)指标和盐分质量分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有机质和速效氮总体贫乏,随距入海口越来越远,呈缓慢上升趋势,速效磷总体适量。土壤养分有明显的表聚现象,与河漫滩相比较,对应堤防外侧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变异深度偏低,速效磷差异不明显。2)北堤河漫滩、南堤河漫滩、北堤外和南堤外临界脱盐位置分别在距入海口3200m、2800m、3400m和600m处,土壤盐分剖面主要为表聚型、低聚型和平衡型,其分布较为集中,分别位于重度盐渍化区、中度盐渍化区、轻度盐渍化脱盐区。3)有机质与速效氮呈极显著正相关,二者与土壤盐分呈显著性负相关,速效磷与其他3个指标相关性均不显著。该结果可为淮河入海口盐渍土的分区、改良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 标签: 苏北 滨海 土壤盐分 土壤养分 分布特征
  • 简介:在对黄土高原吕二沟流域1982—2005年侵蚀产沙资料统计计算的基础上,从流域尺度上,以次降雨径流产沙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该地区不同降雨强度不同土地利用情况下降雨量—径流量、径流量—输沙量的相互关系特征,并模拟相应的数学表达式。结果表明:吕二沟流域同一土地利用情况下,场降雨量和场径流量之间存在指数函数相关关系,场径流量和场产沙量之间存在幂函数相关关系;相同降雨量条件下,同样的径流量,土地利用结构得到改善的土地利用模式3能有效地减少大降雨强度条件下的土壤侵蚀量,同样的径流量,降雨强度越大,场产沙量越大。从长远来看,改善流域土地利用结构,改变流域下垫面的情况,增加森林植被覆盖度是控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

  • 标签: 降雨强度 输沙量 土地利用变化 黄土高原
  • 简介:概算投资为2754.5万元的将乐县安福口溪万安段河流治理工程,2011年5月通过福建省水利厅的验收。该工程竣工后如不加强管理,会产生新的河道於积、水质污染、河床抬高,其他段的河流治理不当会影响整个工程效益,因此要完善尾工工程、确定工程保护范围、优化中小河流防洪治理设计、加强监测、安全渡汛、强化河道生态景观建设、落实以水土流失治理为主的管护措施,使将乐县安福口溪万安段河流治理工程发挥应有的效益。

  • 标签: 安福口溪万安段 治理工程 效益 问题 对策
  • 简介:烤烟碳氮代谢是重要的代谢过程,有机物料是作物所需养分的重要来源,直接影响烤烟的碳氮循环。通过盆栽试验,将玉米秸秆、猪粪和生物炭调节碳氮比为25∶1,分析不同有机物料在相同碳氮比下,对烤烟和植烟土壤主要碳氮组分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与猪粪,能够显著提高烤烟的农艺性状,添加玉米秸秆,则会降低烤烟的农艺性状。添加生物炭能够显著增强烟叶碳氮关键酶活性;其中,硝酸还原酶活性、淀粉酶活性和转化酶活性最大分别达到33.3μg/(g·h)、14.42mg/(g·min)和5.08mg/(g·h)。与对照(不施有机物料)相比,添加有机物料能够显著增加烟叶氮、磷、钾质量分数。植烟土壤添加猪粪,可以提高土壤脲酶活性(最大值1.78mg/kg),但土壤蔗糖酶活性却基本不受有机物料种类的影响;同时,有机物料能够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土壤氮质量分数显著提升。特别是猪粪处理中,土壤全氮和碱解氮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有机物料的施用,促进土壤硝化作用,提高硝态氮质量分数。因此,添加生物炭能够提高烤烟碳氮代谢,协调烟叶化学成分,提高烤烟品质;添加猪粪更有利于提高土壤活性营养元素质量分数。

  • 标签: 烤烟 土壤碳氮比 化学成分 有机物料
  • 简介:为了阐明森林植被的水源涵养功能,对北京九龙山油松纯林、华北落叶松纯林、侧柏纯林、樟子松纯林、栓皮栎纯林、五角枫纯林、油松日本落叶松混交林、油松华北落叶松混交林等8种林分类型的枯落物和土壤持水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林分枯落物总储量变化范围为8.87~47.87t/hm^2,其中未分解层储量大于半分解层储量;综合枯落物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的变化规律来看,油松纯林最大持水量最大(36.46t/hm^2),其次为华北落叶松纯林(36.06t/hm^2),侧柏纯林最小(11.83t/hm^2);油松日本落叶松混交林的有效拦蓄量最大(23.51t/hm^2),其次为樟子松纯林(19.85t/hm^2),侧柏纯林最小(9.53t/hm^2);综合考虑不同林分枯落物与土壤涵养水源能力发现,华北落叶松纯林和油松华北落叶松混交林具有良好的水源涵养功能;不同层次枯落物持水量、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均存在较好的函数关系;8种林分土壤容重均值在0.89~1.41g/cm3之间变动,总孔隙度在39.43%~54.23%之间变动;林地土壤的入渗速率与人渗时间通过回归分析得出,二者呈幂函数关系,且R2值均在0.90以上.

  • 标签: 森林枯落物 土壤物理性质 水源涵养功能 九龙山
  • 简介:边坡生态防护中,连续纤维丝能够对人工植生基材起到加筋补强作用,提高基材抗剪强度、抗侵蚀能力。通过应力控制式直接剪切仪进行快剪试验,研究了不同纤维丝含量对植生基材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纤维丝可明显增强植生基材抗剪切强度,但并非纤维丝含量越大,基材抗剪强度就越大。当纤维丝量在2.0kg/m^3左右时植生基材获得最大抗剪强度,同时植生基材的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获得最大值。

  • 标签: 纤维丝补强植生土 抗剪切强度 内摩擦角 粘聚力 边坡生态防护
  • 简介:为提高水土保持遥感调查中的分类精度,基于虚拟地理信息系统(VirtualGIS)软件平台,构建伊洛河流域的虚拟现实环境,以SPOT5卫星2.5m空间分辨率的影像为数据源,在卫星影像的三维可视化观察的基础上,选择训练样地并定义分类模板。通过与传统二维环境下的分类模板定义技术进行比较,发现前者分类模板定义褴体精度可以达到95.48%,而后者最高达88.19%;认为虚拟现实技术可增强解译人员对遥感影像的认知能力,有助于提高分类精度,表明其在遥感影像分类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标签: 虚拟现实 遥感 水土保持 分类模板
  • 简介:本文利用闽东南沿海遥感调查实例解析“3S”在水土流失遥感调查中的作用,并具体分析GIS与RS,GIS与GPS如何相互结合,为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服务。

  • 标签: 水土流失 遥感调查 3S 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