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分析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针对性的提出安全防范措施。方法:研究区间为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选定心血管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人数设置为96例。将双盲对照原则作为本次实验所选患者的分组依据,研究人员在本次实验中分别采用一般护理干预、风险防范护理干预来完成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护理任务,记录对照组及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出现情况、护患纠纷出现情况,并加以分析比较。结果:对照组及观察组所选患者中出现护理风险事件的人数分别为13人及2人,护理风险事件出现概率分别为27.08%及4.17%,组间对应数据之间差异是不容忽视的,(P<0.05);对照组及观察组中护患纠纷出现例数分别为10例及0例,护患纠纷出现概率分别为20.83%及0.00%,相关数据之间的差异是不容忽视的,(P<0.05)。结论: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风险因素较为复杂,主要分为患者自身因素、护理人员因素两个方面,风险防范护理干预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明显高于一般护理干预。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护理管理 风险因素 安全防范
  • 简介:【摘要】在精神科中,开放式病房的应用给患者带来了更加人性化的护理环境,能够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康复更加符合患者的心理需要。然而,在临床中,开放式病房的应用也出现了一些护理安全问题。在本研究中,主要分析了常见的开放式病房护理安全问题,提出了有效的问题解决对策。

  • 标签: 精神科 开放式病房 安全问题 防范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住院病人实施“无缝隙护理”的方法,对提高护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意义。方法:以我院手术病人为整体研究对象,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2月的50名病人为研究对象,将50名病人按随机数字表平均分配,将50名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5名,实验组25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而实验组采用无缝手术室护理干预方式,护理干预3个月后,将实验组病人与对照组病人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对试验组与对照组进行了不同的护理干预后,通过对实验后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住院病人实行无缝隙护理,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护理方式。

  • 标签: 无缝隙护理 手术室护理 应用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输血前使用抗过敏类药物对患者相关指标产生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100例在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并按照输血前是否使用抗过敏药物进行分组比较,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前者为输血前使用抗过敏类药物,后者为输血前未使用抗过敏类药物。将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血象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在发热、蛋白尿、皮肤红疹、胸闷不良反应发生率指标中,观察组分别有1例、2例、1例、2例,占比分别为2.00%、4.00%、2.00%、4.00%,对照组分别有1例、1例、2例、3例,占比分别为2.00%、2.00%、4.00%、6.00%,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2.00%和对照组14.00%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Hb为(73.25±7.24)g/L、RBC为(2.83±0.71)×1012/L、Hct为(22.36±2.64)%,对照组患者Hb为(73.40±8.20)g/L、RBC为(2.23±0.61)×1012/L、Hct为(22.65±2.32)%,观察组患者各个血象指标和对照组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输血前使用抗过敏的药物在输血不良反应预防方面起到的效果不显著,而且还会使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延缓,致使患者丧失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临床不建议对患者输血前使用抗过敏类药物。

  • 标签: 输血前 抗过敏类药物 输血安全性的影响
  • 简介:摘要:目标:探讨护理安全管理在预防护理安全中的作用。方法: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800名入院患者被选定为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400人。对照组提供日常护理,观察组提供护理安全管理。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护理安全风险的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满意度97.78%和对照组77.78%的差异在统计上很大,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大大低于对照组(P < 0.05),差异在统计上很大。结论:内镜患者安全管理的实施取得了良好成果,提高了护士对预防和控制不安全因素的认识,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时减少了风险事件,并促进了临床应用。

  • 标签: 护理安全管理 内镜护理 安全防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安全管理中实施预见性护理的价值。方法:将我院 80例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双盲随机法分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满意度、住院的时间和费用、烫伤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住院的时间和费用低于对照组,烫伤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 P< 0.05。结论: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效果确切,可提高护理安全性,减少不良事件和医疗费用,提高满意度。

  • 标签: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 安全管理 预见性护理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为达到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目的,本文着重探讨了标准作业程序的效用价值。方法:研究中共选取33名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对比实验,以时间为分隔线,将其分为实施前的对照组与实施后的观察组两个组别,前者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后者实施标准化作业程序,对比两组实际应用效果。结果:经实验数据表明,观察组手术意外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手术安全性评分大幅度提升,同时相比对照组,观察组应对手术意外能力评分较高,并且出现意外事件时人员抢救设备到位时间有效缩短,添加手术物品次数增加(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过程中,予以标准作业程序不仅可以提高护理人员应对意外事件的各项能力,减少各意外事件发生,切实保障手术的安全性,

  • 标签: 标准作业程序 手术室 护理安全性
  • 作者: 梁娟
  • 学科: 医药卫生 > 护理学
  • 创建时间:2022-12-21
  • 出处:《系统医学》2022年第8期
  • 机构:广西来宾市武宣县人民医院,广西来宾545900
  • 简介:目的:分析护理安全管理在妇科疾病患者门诊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10例妇科疾病患者,按照就诊序列号随机分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对患者施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对患者施以护理安全管理,研究并分析两组的患者满意度和护理缺陷情况。结果:对比两组的患者满意度显示,观察组53例(96.36%)满意,较对照组的43(78.18%)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护理缺陷率显示,观察组1例(1.81%)存在护理缺陷,较对照组9例(16.36%)的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的患者感染率显示,观察组5例(9.09%)感染,较对照组的12(21.81%)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妇科疾病患者进行护理安全管理可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减少感染事件的发生。

  • 标签: 护理安全管理;妇科疾病患者;门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手术室中的细节护理在保障手术室护理安全中,具有怎样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电脑抽取的方式,选择了在2020年期间的90名就诊患者,将其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是常规组,含有45名患者,给予患者院内最基本的护理方式,另一组为研究组,同样是45名患者,在前者的基础之上还增加了细节护理,在护理整个流程结束之后,统计发生感染的情况,并计算出总体满意率[1]。结果:通过实施不同的护理方式可以看出,研究组的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更低,且满意度更高。结论:医院要重视并认真落实手术室中的细节护理,不仅能够降低患者发生感染的情况,。还能促进医患关系,提升了护理工作安全性和专业性,值得进行实践和推广。

  • 标签: 手术室 细节护理 护理安全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分析质量与安全全程深度体察护理在双源CT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质量与安全全程深度体察护理实施前和实施后我院接受双源CT检查的成年受检査各9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实施前后受检病例分别设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两组干预后的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双源CT受检者干预后的焦虑评分、血压异常率、心率异常率、中断检查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成像结果可用率与检查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质量与安全全程深度体察护理对双源CT检查病人实施干预,提高了受检者的检查安全与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双源CT 质量 安全 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基于方言的沟通障碍对眼科手术安全影响及解决措施的质性研究 。 方法: 选取 20 名在眼科手术中工作的医护人员,对其诊治过程中存在方言沟通障碍的案例进行质性研究,探究沟通障碍对手术安全造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结果: 分析所有资料之后,发现方言沟通障碍会降低手术效率,信息无法准确传达和反馈,操作流程会有明显的阻碍,难以保障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也明显提高。 结论: 在眼科手术中,方言沟通障碍会明显提高手术难度,阻碍其顺利进行,手术效果难以得到保障,安全性明显下降,需要医护人员加强对方言的了解,保障医患双方的正常交流。

  • 标签: 眼科手术 方言 沟通障碍 安全影响 解决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术室细节护理在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8年 1月 -2019年 1月收治的 108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54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额外行手术室细节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安全问题发生率,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安全问题发生率较低,护理满意度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手术室细节护理措施的应用,有助于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降低各类护理安全问题发生率,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手术室细节护理 手术室护理安全 实时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手术室运用细节护理对确保护理安全的价值分析。方法: 选取于我院手术室手术治疗的患者88例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GK组(n=44)和GM组(n=44),GM组常规护理,GK组手术室细节护理,比较护理质量、风险事件发生率差异。结果:GK组出现手术器械、设备管理不佳、消毒隔离效果不佳、麻醉管理效果不佳风险事件发生率(4.54%)显著低于GM组(34.03%),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GK组医护配合、患者安全管理、护理标识、护理服务水平评分均显著优于GM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手术室细节护理,可显著降低手术室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效果显著。

  • 标签: 细节护理 护理安全 手术室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基于方言的沟通障碍对眼科手术安全影响及解决措施的质性研究 。 方法: 选取 20 名在眼科手术中工作的医护人员,对其诊治过程中存在方言沟通障碍的案例进行质性研究,探究沟通障碍对手术安全造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结果: 分析所有资料之后,发现方言沟通障碍会降低手术效率,信息无法准确传达和反馈,操作流程会有明显的阻碍,难以保障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也明显提高。 结论: 在眼科手术中,方言沟通障碍会明显提高手术难度,阻碍其顺利进行,手术效果难以得到保障,安全性明显下降,需要医护人员加强对方言的了解,保障医患双方的正常交流。

  • 标签: 眼科手术 方言 沟通障碍 安全影响 解决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对手术室病人使用细节护理进行干预后产生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随机从我院手术室中抽选94名患者进行研究,以随机将其均分为X组和Y组,每组47名患者,对X组实施一般护理程序,对Y组实施细节护理程序,对X组与Y组病患的护理体验以及安全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比较Y组护理情况得出,X组安全质量评分更高,且病患对护理体验更为满意,差异含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细节护理 手术室患者 护理情况 护理安全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心内科护理用药管理期间存在的安全隐患及相应对策。方法 纳入病例:84例,病症:心内科疾病患者,入组时间:2020年5月-2022年5月,本研究经回顾性分析用药安全管理隐患,确定各方面的用药隐患,并提出改进方案,分析患者对临床护理质量的满意度。结果 经调查分析,用药安全隐患影响因素包括患者因素、药物因素及护士因素,分别占比5.92%、4.76%及1.19%,心内科患者经调查获得了91.67%的总满意度。结论 护理人员在面对心内科用药安全管理存在的隐患时,需明确隐患影响因素,采取有效方案,降低用药错误率,提升安全管理护理质量,实践价值较高。

  • 标签: 心内科 用药安全管理 护理隐患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透室护理中预防措施的使用对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影响。方法:研究时间在2021.5月至2022.5月,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100例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研究组中50例患者接受预防措施,而对照组中的50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对分别护理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不安全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防措施应用于血透室护理中,可减少护理期间的不安全事件发生,患者也满意此种护理措施,值得运用。

  • 标签: 预防措施 血透室护理 不安全因素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肿瘤患者行PICC护理对治疗依从性和安全性的价值研究。方法:于2021年1月至12月选取76例因肿瘤就诊于我科室的病人进行调研,参与本次调研病人均接受治疗与护理,按照护理方案将病人分为2个小组,每组所纳入病人例数为38例。按照护理方案进行命名,分别为常规组、研究组。常规组所采用的护理方案为常规护理,研究组则采用PICC护理。总结与探究护理结果。结果:常规组18.42%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研究组的2.63%,差异明显(P

  • 标签: 肿瘤 PICC 依从性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及安全防范措施。方法:选取2020.1~2021.1期间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00例患者,将实施常规管理的50例患者纳为对照组,将实施安全防范措施的50例患者纳为研究组,观察两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并分析数据。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制定安全防范措施效果显著,可促使风险事件发生率有效降低,值得将该措施推广开来。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