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趾"C"游离皮瓣修复手指环形软组织缺损。方法2015年9月至2020年5月,利用趾设计"C"游离皮瓣修复手指环形软组织缺损,趾跖侧皮瓣修复指掌侧,趾背侧皮瓣修复指背侧,应用该方法修复指缺损7例,其中合并血液循环重建2例、肌腱移植2例、骨重建1例;男4例,女3例;年龄11~58岁。电锯绞榨伤2例,压榨伤3例,锐器切割伤1例,摩托车链条绞榨伤1例。拇指2例,示指1例,中指1例,环指2例,小指1例。软组织缺损2.0 cm×4.5 cm~3.5 cm×6.5 cm。病程1 h~5 d。皮瓣切取范围3.0 cm×5.0 cm~4.0 cm×7.0 cm。供区全厚植皮修复5例,髂腹股沟游离皮瓣修复2例。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术后7例皮瓣全部成活,伤口均I期愈合,1例因术后皮瓣下血肿进行手术探查清除血肿,所有病例术后无动静脉危象及感染,其中2例术后半年进行了皮瓣舒平术;5例供区全厚皮植皮,供区切口、植皮区全部I期愈合,无术后感染及植皮坏死,供区腹股沟游离皮瓣修复2例,供区皮瓣成活良好;术后所有病例均为门诊随访,随访6~50个月,平均25个月,供区足趾活动正常,外形正常,行走、负重等完全正常。受区皮瓣外形逼真,有指横纹,质地良好,TPD 6~9 mm(健侧4~6 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6例,良1例。结论利用趾"C"游离皮瓣修复指环形软组织缺损,方法可靠,疗效确切。

  • 标签: 外科皮瓣 手指 软组织缺损 Flow-through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角膜塑镜联合视觉训练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8年1-10月在唐山市眼科医院视光诊疗中心符合角膜塑镜配戴标准的患者120例,均以右眼为研究对象。将所有受试者分成3组:视觉训练(VT)组40例,角膜塑镜(Ortho-k)组40例,角膜塑镜联合视觉训练(OCVT)组40例。观察1年后3组患者近视屈光度及眼轴长度(AL)增长情况。3组患者近视屈光度及AL干预前后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结果:干预1年后3组患者近视屈光度(F=5.597,P=0.006)及AL(F=6.354,P=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多重比较后发现,VT组与OCVT组的近视屈光度(P=0.001)及AL(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tho-k组与OCVT组的近视屈光度(P=0.036)及AL(P=0.01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VT组与Ortho-k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角膜塑镜联合视觉训练控制青少年近视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角膜塑镜或单纯视觉训练。

  • 标签: 角膜塑形术 视觉训练 联合 青少年近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介入肺脏病学的飞速发展,气道支架已广泛应用于良恶性中央气道疾病。Y硅酮支架具有可现场加工、组织相容性好、并发症少等优点,目前主要用于治疗气道狭窄、气道瘘患者,但对技术要求高,常存在置入困难,甚至置入失败的情况。本文介绍Y硅酮支架困难置入中开孔技术的应用,可提高硅酮支架置入的成功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近视儿童配戴角膜塑镜后早期角膜生物力学变化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配戴角膜塑镜的中低度近视患者55例(109眼),男28例,女27例,年龄(12.1±3.7)岁,等效球镜度(SE)为(-2.97±1.56)D。在配戴前及戴镜后1 d、1周、1个月,采用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vis ST)检查患者角膜生物力学相关参数,如变形幅度比(DAR)、综合半径(IR)、水平方向Ambrosio相关厚度(ARTh)、硬度参数(SP-A1)以及Corvis生物力学指数(CBI);Pentacam检查角膜曲率;角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中央角膜厚度(CCT)和中央角膜上皮厚度(CET)。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角膜生物力学指标、屈光度和角膜形态的变化;采用Pearson检验进行各生物力学指标间的相关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在配戴角膜塑镜后裸眼视力(UCVA)明显提高,1个月时均达到0 LogMAR。CBI在配戴后1个月内逐渐上升,1个月时最高,配戴后1 d、1周、1个月较配戴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52, P<0.001)。IR在配戴后上升,1周时处于最高值,配戴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1, P=0.027)。ARTh在配戴后下降,1周时最低,配戴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82, P<0.001)。CBI与SE呈正相关(r=0.21, P=0.003),与CET呈负相关(r=-0.16,P=0.041);与CCT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儿童配戴角膜塑镜后1个月内,角膜生物力学特性有下降趋势,主要的变化指标为CBI。SE越低,CET越厚;CBI改变越小,角膜的安全性越高。

  • 标签: 角膜生物力学 等效球镜度 角膜厚度 角膜塑形镜 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elapsing-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RRMS)中皮层下U纤维受累的频率、U纤维病灶的体积和分布特征,并探讨其与躯体残疾程度和神经心理损伤之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49例RRMS患者病例,行三维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hree-dimensional T2 fluid attenuation inversion recovery,3D T2-FLAIR)成像、T1加权磁化强度预备快速梯度回波(T1-weighted magnetization-prepared rapid acquisition of gradient echo,T1 MPRAGE)序列扫描,以及临床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xte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和神经心理学量表测试。基于ITK-SNAP软件在3D T2-FLAIR图像上手动勾画U纤维病灶,统计U纤维病灶的数量、体积、分布特征并绘制U纤维病灶的概率分布图。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U纤维病灶数量或体积与EDSS量表和神经心理学量表评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47例(95.9%) RRMS患者在全脑的3D T2-FLAIR图像上共发现434个U纤维病灶,其中,额叶209个(48.2%),顶叶85个(19.6%),颞55个(12.7%),枕叶61个(14.1%),岛24个(5.5%)。U纤维病灶数量和体积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ilton Depression-17,HAMD-17)和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atigue Severity Scale,FSS)评分呈正相关,与符号数字模态测试(Symbolic Digital Modal Test,SDMT)评分呈负相关(P均<0.05),与EDSS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U纤维受累在RRMS患者中普遍存在,且在额叶发生频率高,其与患者的抑郁、疲劳及认知障碍均有关。

  • 标签: 多发性硬化 U形纤维病灶 认知障碍 病灶概率分布图 三维液体衰减反转恢复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O臂导航下通道螺钉治疗Ⅱ型老年脆性骨盆骨折(FFP)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9月至2021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骨科收治的37例Ⅱ型FF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28例;年龄65~82岁[(71.8±10.1)岁]。15例采用O臂导航下通道螺钉固定治疗(手术组),22例采取非手术治疗(非手术组)。比较两组急诊时、治疗后1周、1,3,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Majeed功能评分,记录手术组置钉准确率,以及治疗和随访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8个月[(13.2±5.1)个月]。两组急诊时VAS及Majeed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后6个月VAS低于急诊时,Majeed功能评分高于急诊时(P均<0.01)。治疗后1周手术组VAS为2(1,4)分,低于非手术组的4(3,5)分(P<0.01);治疗后1个月手术组VAS为1(1,2)分,低于非手术组的3(2,5)分(P<0.05)。治疗后1周手术组Majeed功能评分为(50.2±4.2)分,高于非手术组的(40.2±5.6)分(P<0.01);治疗后1个月手术组Majeed功能评分为(73.8±5.2)分,高于非手术组的(62.4±5.0)分(P<0.01)。而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两组VAS和Majeed 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手术组置钉准确率为93%(14/15)。手术组出现尿路感染1例,术中螺钉穿出1例,无螺钉松动及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发生率为13%(2/15);非手术组出现尿路感染5例,坠积性肺炎5例,深静脉血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0%(11/22)(P<0.05)。结论与非手术治疗相比,O臂导航下通道螺钉治疗Ⅱ型老年FFP可早期缓解疼痛并促进功能恢复、实现螺钉精准置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骨盆 骨质疏松 骨折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黏液小管状和梭细胞癌(MTSCC-K)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西省上饶市人民医院病理确诊的1例MTSCC-K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例MTSCC-K患者无特殊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依靠增强CT扫描,其影像学表现为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楚的囊性或实性及囊实性肿物,增强时稍有延迟改变。该患者接受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术后患者恢复好。术后病理示肿瘤部分区细胞呈管状、乳头状排列,部分区细胞呈梭,轻度异形,间质疏松,可见泡沫样组织细胞聚集。结论MTSCC-K临床较为罕见,缺乏特殊临床表现,诊断较为困难,主要依靠CT增强扫描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目前首选手术治疗,但术后仍需进行密切随访。

  • 标签: 肾肿瘤 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 腹腔镜 肾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等离子光纤溶脂技术改善面部轮廓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6月至2018年9月,武汉市第三医院整形外科治疗86例面颊和(或)下颌脂肪堆积的患者,女性74例,男性12例,年龄19~39岁,均采用波长为980 nm等离子激光,光纤直径400 μm对治疗部位进行溶脂。对比术前、术后面部形态的改变,观察面部轮廓的改善和皮肤收紧等年轻化作用。结果本组86例,术后6个月随访,80例术后脂肪堆积明显减少,轮廓改善明显,皮肤松弛者亦得到改善;5例术前、术后改善不明显;1例出现双侧面颊部轻度不对称。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血肿、感染、神经损伤、皮肤烧伤和局部色素沉着等并发症。结论等离子光纤溶脂技术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对于脂肪堆积引起的面部轮廓不佳,可以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等离子光纤溶脂 面部轮廓 塑形
  • 简介:摘要纵隔AB型胸腺瘤合并肺梭细胞类癌病例罕见,该文报道1例54岁女性纵隔AB型胸腺瘤合并肺梭细胞类癌的病例,镜下观察肺类癌肿瘤由梭或短梭细胞构成,与AB型胸腺瘤中梭上皮细胞相似,易被误诊为胸腺瘤肺转移。该文描述其组织学特点及免疫表型,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以提高临床及病理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眼部蠕螨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在广州爱尔眼科医院被诊断为干眼的46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检查眼部蠕螨,随机选择20例普通光学显微镜检查眼部蠕螨双眼阴性患者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眼部蠕螨。观察两种眼部蠕螨检查方法差异。结果462例采用光学显微镜检查蠕螨的干眼患者中,309例阳性,阳性率为66.88%(309/462)。眼部蠕螨阴性患者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后,有14例阳性,阳性率为70.00%(14/20)。两种方法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42,P<0.05)。结论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眼部蠕螨效果较好,有望作为临床眼部蠕螨感染诊断的新方法。

  • 标签: 蠕形螨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睫毛 睑板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侧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胆总管切开取石、胆肠吻合术治疗,41例)及观察组(肝侧切除术,4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关手术指标、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统计两组患者术后1年复发率及结石残留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总有效率(97.8%,44/15)高于对照组(91.1%,35/41),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结石残留率及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侧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的临床疗效较好,可降低结石残留率及复发率,减轻肝功能损伤,且安全性较好。

  • 标签: 肝侧叶切除术 肝内胆管结石 胆管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山楂总黄酮(FHL)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60只,9周龄,体重300~3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 10只作为假手术组,余50只用于建立AMI模型。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大鼠AMI模型,其中36只建模成功,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MI组及FHL低、中、高剂量组(每组n=9),按10 ml/kg体重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及浓度为0.3、0.6、1.2 mg/ml的FHL溶液。假手术组仅穿线不结扎,按10 ml/kg体重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给药干预均为1次/d,连续4周。超声心动图检测各组大鼠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壁厚度(LAW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然后处死大鼠,取左心室前壁组织制作切片,常规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另取切片进行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法(TUNEL)染色,计算心肌细胞凋亡率。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β)、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及磷酸化Akt(p-Akt)、磷酸化GSK3β(p-GSK3β)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AMI组及FHL低、中、高剂量组大鼠LVEDD、LVEDP均较大,LAWD、LVEF均较小(P均<0.05)。与AMI组比较,FHL低、中、高剂量组大鼠LVEDD、LVEDP均较小,LAWD、LVEF均较大(P均<0.05),且随FHL剂量增加LVEDD和LVEDP减小,LAWD和LVEF增大(P均<0.05)。FHL低、中剂量组大鼠的LVEDD和LAW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E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心肌组织结构正常,AMI组大鼠梗死区可见坏死心肌组织,心肌纤维排列紊乱,心肌间质大量炎性细胞浸润,FHL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心肌损伤较AMI组轻,心肌纤维排列整齐,但仍有部分断裂及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梗死区有散在的岛状正常心肌组织,其中FHL高剂量组大鼠心肌损伤最轻。TUNEL染色结果显示,与AMI组比较,FHL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率均较低(P均<0.001),但仍均高于假手术组(P均<0.001),且随FHL剂量增加心肌细胞凋亡率降低(P均<0.05)。RT-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AMI组比较,FHL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心肌组织中PI3K、cyclin D1 mRNA表达水平较高,但仍低于假手术组(P均<0.05),且随FHL剂量增加PI3K、cyclin D1 mRNA表达水平升高(P均<0.05)。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与AMI组比较,FHL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心肌组织中PI3K、p-Akt、p-GSK3β、cyclin D1蛋白表达水平较高,但仍低于假手术组(P均<0.05),且随FHL剂量增加PI3K、p-Akt、p-GSK3β、cyclin D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均<0.05)。结论FHL可有效改善AMI大鼠心功能,其可能通过激活PI3K/GSK3β/cyclin D1信号通路发挥调控作用。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脏功能 山楂叶总黄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1(GPER1)特异性激动剂G1、拮抗剂G15对癫痫大鼠发作易感性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G1处理组、G15处理组,每组20只。后2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GPER1特异激动剂G1(10 μg)、拮抗剂G15(40 μg),连续注射12 d。3组大鼠均制备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模型。观察大鼠腹腔注射匹罗卡品后1 h内的行为学表现,每隔5分钟采用Racine分级评估癫痫发作严重程度,比较3组大鼠癫痫发作(Racine分级Ⅳ级)的潜伏期和不同时间点癫痫发作级别。使用脑电监测系统监测大鼠脑电图,记录匹罗卡品注射前10 min到注射后2 h的脑电数据,采用傅立叶变换(FFT)进行脑电的时频分析。比较3组大鼠脑电能量值的分布和癫痫持续状态20 min内θ、α波能量值的变化。结果(1)与对照组、G1处理组比较,G15处理组大鼠的癫痫发作潜伏期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匹罗卡品后15 min、20 min,G1处理组大鼠癫痫发作分级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匹罗卡品后15~35 min,G15处理组大鼠癫痫发作分级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比较,G1处理组大鼠癫痫发作时脑电波幅较小,而G15处理组大鼠癫痫发作时间较早,且脑电波幅大、频率高。与对照组比较,G1处理组大鼠的脑电能量值变化不明显,而G15处理组大鼠在2 h内呈现出更高的脑电能量值。与对照组和G1处理组比较,G15处理组大鼠在癫痫持续状态20 min内θ、α波能量值明显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PER1的活性水平与癫痫发作易感性有关,特异性抑制GPER1活性可增强癫痫易感性,增大癫痫过程中特定频率波段的能量值。

  • 标签: 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1 癫痫 匹罗卡品 G1 G15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颞癫痫患者脑功能复杂网络及进展性损害的机制。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4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癫痫门诊收治的颞癫痫患者13例(颞癫痫基线组)及健康对照13名(健康对照组),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和注意网络测试(ANT),并对颞癫痫基线组患者随访追踪3年(颞癫痫随访组)并复查rs-fMRI和ANT,应用图论方法研究颞癫痫患者脑功能复杂网络的3年纵向变化,并评估警觉功能。最后,通过颞癫痫基线组与健康对照组的曲线下面积(AUC)比较进行横断面研究,通过颞癫痫基线组与颞癫痫随访组的AUC比较进行纵向性分析。结果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颞癫痫基线组患者出现警觉功能损害[其中颞癫痫基线组固有警觉反应时间、位相性警觉反应时间及警觉效率分别为(727.00±126.07)ms、(692.85±132.37)ms、(34.15±23.50)ms,健康对照组分别为(639.87±81.41)ms、(589.50±80.59)ms、(50.37±14.71)m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2.09,P=0.047;t=-2.41,P=0.024;t=2.11,P=0.045)];颞癫痫基线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左侧辅助运动区(SMA.L)节点聚类系数降低(AUC分别为0.162±0.044、0.189±0.021,t=-4.14,P=4.67E-04),左侧顶下缘角回节点聚类系数降低(AUC分别为0.178±0.021、0.202±0.026,t=-2.42,P=0.024),SMA.L的节点局部效率降低(AUC分别为0.239±0.045、0.260±0.022,t=-4.13,P=4.77E-04),左侧颞下回的节点局部效率降低(AUC分别为0.233±0.036、0.253±0.027,t=-3.03,P=0.006),SMA.L的节点聚类系数、节点局部效率均与病程呈正相关(r=0.652,P<0.05;r=0.611,P<0.05)。纵向性分析结果显示:颞癫痫随访组全局网络效率降低(颞癫痫基线组的全局效率的AUC为0.182±0.008,颞癫痫随访组的全局效率AUC为0.169±0.015,t=2.73,P=0.017),与警觉效率呈负相关(r=-0.617,P<0.05)。结论颞癫痫患者出现脑功能网络拓扑属性的损害,SMA.L是重要的节点;脑功能网络拓扑属性的改变与病程有关;全局网络效率的下降可能是颞癫痫进展性损害特征。

  • 标签: 癫痫,颞叶 磁共振成像 图论 复杂网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磷酸盐尿性间肿瘤(PMT)的临床特点及其综合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38例PMT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8~72岁,中位年龄45.5岁)的临床资料,以及超声、CT、MRI、99Tcm-联肼尼克酰胺-酪氨酸3-奥曲肽(99Tcm-HYNIC-TOC)SPECT/CT、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99Tcm-MDP)SPECT/CT骨显像和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的影像学表现,分析并总结PMT的临床特点及其综合影像学表现。结果PMT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全身骨痛、肌肉无力以及肿瘤原发部位局部不适等;术前患者的血液生化检查结果显示血磷水平降低。38例患者中,有超声、CT、MRI、99Tcm-HYNIC-TOC SPECT/CT、99Tcm-MDP SPECT/CT骨显像和18F-FDG PET/CT显像资料者分别为8、20、18、12、8、7例。PMT患者的超声图像表现为肿瘤内低或混合回声,血流信号丰富。50.0%(4/8 )骨组织来源的PMT患者在CT上表现为溶骨性病变;软组织来源的12例PMT患者在CT上表现为异常软组织密度灶或软组织肿块。PMT患者的病灶在MRI上均表现为T1加权像等低信号、T2加权像高低混杂信号,增强MRI表现为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PMT患者99Tcm-HYNIC-TOC SPECT/CT显像阳性率为83.3%(10/12 )。PMT患者99Tcm-MDP SPECT/CT骨显像均呈多发异常骨代谢活跃灶,其中1例软组织来源的肿瘤显示为病灶放射性摄取轻度增高。PMT患者18F-FDG PET/CT显像中所有病灶的葡萄糖代谢均增高,最大标准化摄取值为3.1~10.7,中位数为4.0。结论PMT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肿瘤导致的低磷性骨软化,而原发肿瘤的表现不突出;影像学表现没有特异性,99Tcm-HYNIC-TOC SPECT/CT、99Tcm-MDP SPECT/CT骨显像及18F-FDG PET/CT检查可能有助于临床对PMT进行准确地定位并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

  • 标签: 放射性核素显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磁共振成像 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足背为供区的静脉分皮瓣,采用静脉动脉化修复手背热压伤后遗留创面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科共收治6例Ⅲ~Ⅳ度热压伤致手背复杂软组织缺损患者。两处缺损5例,不规则缺损1例;缺损面积为1.0 cm×2.0 cm~3.0 cm×4.5 cm。经急诊清创后创面有肌腱等深部组织外露,二期行足背分静脉皮瓣,静脉动脉化并附带足背神经修复创面。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皮瓣存活情况,皮瓣色素沉着、继发性挛缩及供区愈合情况。结果本组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10个月,平均8个月。6例12皮瓣中有11顺利存活,外观平整。1发生部分坏死,经换药后瘢痕愈合但后期继发挛缩。2色素沉着。邻近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受限。供区均Ⅰ期愈合。结论应用足背为供区的Y型分静脉皮瓣适用于两个部位或不规则形状的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修复,操作简单,是理想的修复方案之一。

  • 标签: 手损伤 外科皮瓣 静脉动脉化 热压伤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各脑CT检查参数的改变分析单相抑郁症患者的影像学改变。方法纳入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放射科室接诊的单相抑郁症患者100例为观察组,同期选取身体检查为健康者100例为对照组,均给予颅脑CT扫描,对两组患者各脑CT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CT值:观察组左额叶(40.88±2.01)HU、左颞(40.21±3.01)HU均低于对照组(t左额叶=2.94,P=0.004;t左颞=3.29,P=0.001),观察组右额叶(40.09±2.52)HU、右颞(44.93±3.03)HU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右额叶=1.89,P=0.060;t右颞=1.89,P=0.060)。两组左右枕叶、顶叶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脑CT值与年龄、Hamilton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分、病程、发作次数的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左、右额叶CT值与年龄(-0.441、-0.211)、病程(-0.445、-0.191)呈负相关(P < 0.05);左、右额叶CT值与HAMD-24评分、发作次数无明显相关性(P > 0.05);左右颞(-0.207、-0.213)、左右枕叶(-0.185、-0.195)、左右顶叶(-0.185、-0.180)CT值均与年龄呈负相关(P < 0.05);左右颞、左右枕叶、左右顶叶CT值与病程、HAMD-24评分、发作次数无明显相关性(P > 0.05)。结论单相抑郁症患者左右额叶、左颞存在萎缩现象,萎缩程度与患者病程存在密切关系,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参考。

  • 标签: 抑郁症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脑叶 CT值 HAMD-24评分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皮层脑电监测下经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颞癫痫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6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2例颞癫痫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皮层脑电监测下经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致痫灶。结果术后随访半年至6年,按谭氏分类法评价手术效果,满意25例(78.1%,25/32)、显著改善3例(9.4%,3/32)、效果良好4例(12.5%,4/32)。术后出现同向性偏盲1例(3.1%),无手术死亡。结论术中皮层脑电监测下经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致痫灶是治疗颞癫痫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颞叶癫痫 皮层脑电图 显微外科手术 改良翼点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锥体束受侵犯程度与岛胶质瘤患者术后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9年7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41例岛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MRI显示锥体束受侵犯程度将患者分为3型,其中肿瘤仅侵犯岛前下部为Ⅰ型,侵犯岛后上部为Ⅱ型,浸润破坏内囊结构为Ⅲ型。分析各型患者术前、术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病理学类型及术后疗效的差异。结果41例患者中,Ⅰ型18例(43.9%),Ⅱ型20例(48.8%),Ⅲ型3例(7.3%)。Ⅰ型患者术前、术后均无运动功能障碍。Ⅱ型患者术前4例有运动功能障碍,其中3例术后得到了改善,1例症状进一步加重,1例术后新发生了运动功能障碍。Ⅲ型患者术前均有运动功能障碍,术后症状均进一步加重。Ⅰ、Ⅱ、Ⅲ型肿瘤全切除者分别有11例、5例、1例,与Ⅰ型比较,Ⅱ+Ⅲ型肿瘤全切除比例低[分别为26.1%(6/23),11/1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Ⅰ、Ⅱ、Ⅲ型患者中,世界卫生组织(WHO)Ⅲ~Ⅳ级胶质瘤患者分别有3例(3/18)、7例(7/20)、3例(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术后29例获3~72(22.7±12.0)个月的随访。Ⅰ型患者随访13例,均未复发;Ⅱ型患者随访15例,其中7例复发;Ⅲ型患者随访1例,术后第3个月因残留肿瘤增大而死亡。Kaplan-Meier生存分析3型患者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锥体束受侵犯程度越重,岛胶质瘤的病理学级别越高,手术全切除率越低,术后疗效越差。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锥体束 治疗结果 岛叶 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