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在胃肠间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间质细胞瘤的超声表现.结果6例肿瘤起源于小肠,3例起源于胃,2例源于大肠.超声表现多数为外生性的不规则或类圆形低回声肿块,回声不均匀,其中5例可见肝多发转移.结论胃肠间质细胞瘤的超声表现无特异性,但超声检查能明确肿瘤的发生部位,有助于肿瘤的良恶性鉴别.

  • 标签: 间质细胞瘤 超声检查 胃肠肿瘤 胃肠道间质细胞瘤 超声表现 肿瘤起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36例经手术治疗的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人平均发病年龄为50.6岁。病程7天到12月不等。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本病以消化道出血、黑便、腹痛多见。B超、CT、消化内镜等检查可发现肿瘤。免疫标记物CD117、CD34在GIST中有较高表达,通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可明确诊断。结论GIST临床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Flecther恶性潜能分级判断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手术切除肿瘤为为原发GIST主要治疗方法,靶向治疗成为间质瘤重要手段。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例28岁女性患者,因垂体炎所致中枢性尿崩症给予甲泼尼龙40mg、1次/d静脉注射。2周后改为泼尼松10mg、3次/d口服,硫唑嘌呤50mg、2次/d口服。第4天,患者出现上腹胀、反酸、恶心。给予对症治疗,效果不佳。1周后停用泼尼松。2周后患者出现剧烈上腹痛伴呕吐。胃镜检查示慢性胃炎。遂停用硫唑嘌呤。2d后胃肠症状明显缓解。1周后胃肠症状消失,但尿量逐渐增多,再次给予硫唑嘌呤50mg口服。服药后约1h,再次出现相同胃肠症状,对症治疗后缓解。

  • 标签: 硫唑嘌呤 胃肠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常良好的胃肠运动对完成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关键的作用.胃肠运动极为复杂,是一种神经肌肉高度协调的活动,主要受到以肠道神经系统(ENS)为主的多级神经系统的传出神经和传入神经调节,通过胃肠自上而下的肌肉运动来完成.胃肠动力药物能以适当的速度和方向推送胃肠内容物,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治疗作用.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有胃食管反流病(GERD)、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FD)、功能性便秘(FC)以及肠易激综合征(IBS)等,这些疾病可有多种消化道症状,如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嗳气、早饱、腹胀、腹痛、便秘和腹泻等临床表现.胃肠动力剂的广泛应用,有效地缓解了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 标签: 临床应用 胃肠道动力 药物 胃肠运动 肠内容物 正常
  • 简介: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GIST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GIST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病灶分布于胃14例,小肠3例,升结肠1例。肿瘤平均直径6.8cm。临床表现多为腹部不适(12/18),腹痛(11/18),消化道出血(7/18),肠梗阻(2/18)。主要影像学表现为黏膜下富血供肿块,境界清晰光整,外生性为主,肿块内出血、坏死、囊变明显,但局部淋巴结无转移。结论GIST的消化道造影及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定性需依赖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瘤内出血 坏死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柳州市城区婴儿胃肠问题现状,为制定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柳州市 1280例婴儿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胃肠问题及喂养方式。结果:①随着婴儿月龄增大,溢奶、便秘以及过度哭闹、烦躁、胀气等胃肠问题的发生率降低( P<0.05);②纯母乳喂养婴儿出现溢奶、便秘以及过度哭闹、烦躁、胀气等胃肠问题的发生率低于混合喂养与人工喂养( P<0.05)。结论:柳州市社区婴儿与全国其他地区胃肠问题发生率水平接近,月龄的增加和母乳喂养能够缓解胃肠问题。

  • 标签: 社区 婴儿 胃肠道问题
  • 简介:畜牧业的快速集约化发展,使得甲烷的排放量日益增加,对温室效应的影响也日趋加大。开展家畜胃肠甲烷减排调控技术的研究,对实现畜牧业节能减排和提高动物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节能减排 胃肠道 技术进展 甲烷 家畜 集约化发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及生物学行为,治疗和预后因素。方法分析59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及生物学特征,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结果59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发病率(占恶性肿瘤)胃18例(2.1%),小肠37例(12%),结直肠4例(0.1%),临床表现腹痛22例,梗阻12例,上腹部不适9例,便血8例,穿孔2例,消瘦6例。病理和免疫组化本组中梭型细胞型54例(91%),上皮样细胞型4例(6.7%),肿瘤的平均直径7.8cm,CD117阳性率为98%,平滑肌肌蛋白阳性率38%,CD34阳性率65%。治疗手术38例行完整切除,10例继发性肿瘤行姑息切除,26例行靶向治疗(包括10例转移性肿瘤)。结论胃肠间质瘤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临床症状不典型,免疫表型上表达CD117,治疗以手术完整切除为首选,特异性靶向治疗是未来方向。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胃肠出血护理措施。方法抽选我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50例急性胃肠出血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患者出血情况均得到有效控制,使患者的血液动力学达到稳定,患者保持最佳的气体交换功能,动脉血气分析值在正常范围内,均未发生感染,患者焦虑状况有所缓解,且能够说出引起焦虑的原因,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护理满意度达96%(48/50)。结论及时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控制急性胃肠出血,促进患者各项指标恢复或趋于正常,缓解焦虑,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重大的临床价值。

  • 标签: 急性胃肠道出血 护理
  • 简介:摘要腹膜转移是严重影响胃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不良因素,"种子-土壤"学说被认为是解释腹膜转移的主要理论。由于腹膜转移结节初发时体积小,早期诊断尤为困难,因此,腹膜转移的风险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诊断方法已由临床病理因素逐渐向细胞学、乃至分子层面纵深发展,而包括影像组学在内的多组学整合评估,也进一步丰富了腹膜转移的精准诊断。腹膜转移可导致癌性腹水、肠梗阻及恶液质等相关并发症,是胃肠癌治疗的难点。以系统化疗为基础、手术和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是胃肠癌腹膜转移的有效治疗手段。如何富集潜在获益的腹膜转移患者,如何判定转化手术的时机,如何进一步优化现有治疗方案,特别是转化手术后的患者如何制定治疗方案等,仍需通过完善研究设计和开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来解决。切实延长胃肠癌腹膜转移患者的生存期,是持续努力的目标。

  • 标签: 胃肠肿瘤 腹膜转移 化疗 评估 预防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2ST)的临床病理特征,为该类肿瘤的治疗和诊断提供临床病理研究资料。方法对发生于2013年3月的4例G2ST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检查,结合文献讨论该类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4例均为成人,男性1例,女性3例,年龄36-44岁,临床首发症状同为腹痛,包块,消化道出血,胃肠梗阻,临床诊断,胃肠肿块,性质待查,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肿瘤病变位于粘膜下及息肉样突向肠腔,肿瘤组织主要由长梭形细胞和上皮样圆形成多角形细胞组成,瘤细胞界限不清,核杆状或呈梭形,排列呈束状,编织样或漩涡状,其中一例为混合细胞型,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示CD117阳性,CD34阳性,KI-67均有表达,S100均有不同程度表达,CK阳性,VIMENTIN阳性,Desmin阳性表达1例,SMA阳性表达1例,其阳性程度从+~~~++不等,结论胃肠间质瘤是胃肠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几乎所有病例均不同程度表达KI-67和PCNA,高危险性的阳性表达强,这说明GIST的治疗和预后除与肿瘤的大小,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及肿瘤的发生部位有关外还与KI-67.PCNA.CD117.CD34在肿瘤中的表达程度有关,治疗首选手术切除。

  • 标签: 胃肠道 间质瘤 免疫组化 临床病理 治疗 预后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5-0086-0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肿瘤利用超声检查的临床影响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2016年1月间收治的55例胃肠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均实施常规腹部超声检测,并将其结果与手术病理相比较,分析检查结果。结果经分析,胃壁局限性增厚10例,厚度为25mm,出现4例患者肠梗阻者;2例误诊,1例为子宫肿瘤,1例误诊为阑尾脓肿;脏器侵犯肾积水3例,淋巴结肿大12例,腹水10例。结论胃肠肿瘤患者经B超诊断,可准确诊断出病变部位以及周围脏器损害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超声检查 胃肠道肿瘤 临床价值
  • 简介:目的总结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至2008年5月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住院治疗的37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7例均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100%,无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死亡者;术后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97.2%,CD34阳性率86.5%,CD117与CD34共同阳性率83.8%。结论胃肠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明确诊断较困难,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根据术后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