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腹膜种植转移是胃癌常见远处转移方式。作为胃癌终末期事件,发生腹膜转移的胃癌患者往往已经失去手术根治机会,即使行外科手术切除,远期预后仍不理想。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腹腔化疗、腹腔热灌注化疗等临床诊疗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在多学科诊疗模式及围手术期综合治疗策略的支持下,一部分已经发生腹膜转移的胃癌患者获得了根治性手术切除机会,提高了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时间。考虑到近年胃癌腹膜转移治疗领域的进展,本文拟结合目前临床证据,对胃癌腹膜种植转移的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包括腹膜转移的影像学诊断、腹腔镜检查、腹膜转移的评估以及综合诊疗方案进行讨论。

  • 标签: 胃肿瘤 腹膜转移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根据最新的流行病学统计,胃癌位列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第2位,是我国国民健康的重大威胁。腹膜转移是胃癌最常见的转移形式,是导致进展期胃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虽然学界已经针对胃癌腹膜转移制定了一套以全身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但仍有近半数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3年内死于胃癌腹膜转移。重大的临床需求促使我们必须优化胃癌腹膜转移的诊疗方案以期从根本上提高进展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期。

  • 标签: 腹膜转移 胃癌/化学疗法 分子标志物 进展
  • 简介:摘要胃癌腹膜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最终导致以顽固性腹水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癌性腹膜炎是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其术前早期诊断及防治均比较困难。本文就胃癌腹膜转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胃癌 腹膜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癌腹膜转移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对可疑为卵巢癌10例患者术前进行腹盆腔超声诊断,观察有无腹膜种植情况。结果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患者均为卵巢癌。其中有8例患者腹膜有种植转移,6例患者超声探及腹膜转移病灶。超声诊断率为80%。腹膜转移主要声像图表现为腹膜不均匀性增厚并伴散在大小不等中低回声结节。结论超声对卵巢癌腹膜转移的诊断率较高。特别通过腹水的衬托,对种植病灶的大小及部位的确定优于其他辅助检查。

  • 标签: 超声检查 卵巢肿瘤 腹膜转移 腹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腹膜转移是严重影响胃肠道癌患者预后的独立不良因素,"种子-土壤"学说被认为是解释腹膜转移的主要理论。由于腹膜转移结节初发时体积小,早期诊断尤为困难,因此,腹膜转移的风险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诊断方法已由临床病理因素逐渐向细胞学、乃至分子层面纵深发展,而包括影像组学在内的多组学整合评估,也进一步丰富了腹膜转移的精准诊断。腹膜转移可导致癌性腹水、肠梗阻及恶液质等相关并发症,是胃肠道癌治疗的难点。以系统化疗为基础、手术和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是胃肠道癌腹膜转移的有效治疗手段。如何富集潜在获益的腹膜转移患者,如何判定转化手术的时机,如何进一步优化现有治疗方案,特别是转化手术后的患者如何制定治疗方案等,仍需通过完善研究设计和开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来解决。切实延长胃肠道癌腹膜转移患者的生存期,是持续努力的目标。

  • 标签: 胃肠肿瘤 腹膜转移 化疗 评估 预防 诊断
  • 简介:目的利用人胃癌细胞SGC-7901建立裸鼠胃癌腹膜转移模型.通过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与胃癌腹膜转移相关的所有基因,探讨胃癌腹膜转移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株SCG-7901细胞,并以此建立胃癌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收集原发灶和转移灶标本,提取RNA,制备探针,进行基因芯片杂交找出差异基因.结果共建立供实验所需的原位移植裸鼠模型15只.胃壁成瘤率为100%(15/15),发生腹膜转移率为40%(6/15).通过芯片杂交数据分析结果,计算Ratio(Cy3/Cy5,即转移灶/原发灶值).确定差异基因筛选标准为:Ratio≥2为上调基因,Ratio≤0.5为下调基因.实验发现192个上调基因和139个下调基因.结论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数百个胃癌腹膜转移的差异表达基因.上调基因在胃癌腹膜转移中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下调基因在胃癌腹膜转移中起到了抑制作用.实验结果为研究与胃癌腹膜转移的相关基因提供了依据与参考.

  • 标签: 胃癌 腹膜转移 基因芯片 动物实验
  • 简介:腹膜转移癌是恶性肿瘤细胞经血管、淋巴管转移腹膜腔的最常见的继发性腹膜肿瘤,临床预后较差。目前国际通用术前腹膜癌指数来评估其转移程度,选择合适患者采用综合治疗新策略(CRS+HIPEC)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并降低死亡率,因此术前合理准确的影像学评估就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腹膜转移癌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常用的MSCT、DWI及PET-CT3种影像检查技术在腹膜转移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 标签: 腹膜肿瘤 肿瘤 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弥散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 简介:目的总结胃癌腹膜转移CT检查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8例胃癌伴腹膜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行全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图像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观察指标:(1)胃癌原发灶的CT检查影像学表现。(2)胃癌腹膜转移的CT检查诊断准确性及影像学表现。(3)淋巴结及其他腹腔脏器转移的CT检查影像学表现。(4)治疗及随访情况。根据患者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结果和患者意愿综合选择治疗方案。采用门诊、电话及信函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为患者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患者生存时间为治疗后至死亡或随访截止时间。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12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范围)表示。结果(1)胃癌原发灶的CT检查影像学表现:78例胃癌患者原发肿瘤部位:胃窦40例、广泛皮革胃11例、胃底贲门9例、胃小弯9例、胃窦体5例、胃大弯4例。78例胃癌均为T4期,其中T4a期43例,T4b期35例。(2)胃癌腹膜转移的CT检查诊断准确性及影像学表现:78例胃癌患者中,57例化疗前CT检查发现腹膜转移,15例行剖腹探查或开腹手术发现腹膜转移,6例为胃癌切除术后随访复查CT发现腹膜转移。CT检查诊断胃癌伴腹膜转移患者72例,最终确诊78例,CT检查漏诊9例、过度诊断3例。CT检查诊断胃癌伴腹膜转移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7%、88.5%、99.6%、95.8%、98.9%。78例患者胃癌腹膜转移的部位及表现:①腹腔积液:71例伴有腹腔积液,其中少量腹腔积液21例,中等至大量腹腔积液50例。②大网膜增厚:59例表现为大网膜呈片絮状及结节状增厚,增厚呈包块状、网膜饼样改变。③�

  • 标签: 胃肿瘤 腹膜腔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胃癌属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每年约新增病例近100万;在我国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居前列,分别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三与第二位[1-2];严重影响国人的健康。我国胃癌病例众多,但早期胃癌仅占10%左右,少数胃癌临床中心达到20%~25%,仍远低于日本、韩国50%~70%的水平。

  • 标签: 胃癌 转化治疗 腹膜转移
  • 简介: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腹膜种植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南方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873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研究结直肠癌腹膜种植转移与临床和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873例患者中,腹膜种植转移97例(11.1%).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P=0.032)、肿瘤大小(P=0.001)、肿瘤分化程度(P=0.008)、肠壁浸润深度(P=0.000)、淋巴结转移(P=0.000)、术前CEA(P=0.003)和血清糖链抗原19-9(CA19-9)水平(P=0.009)与结直肠癌腹膜种植转移有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肠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术前CEA和CA19-9水平与结直肠癌腹膜种植转移有关(均P<0.05).结论肠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术前CEA及CA19-9水平是影响结直肠癌腹膜种植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腹膜种植转移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胃肠道癌腹膜转移是目前临床治疗的最大难题,解决该难题的根本之道在于临床医生准确把握胃肠道癌腹膜转移的核心细胞病理学机制,基本掌握分子病理学机制,并融会贯通地运用到每一例患者诊治的临床决策过程中,做到"防""治"并举,积极预防、主动治疗。与临床治疗决策密切相关的胃肠道癌腹膜转移的核心细胞病理学机制有4点:(1)腹腔游离癌细胞或微癌灶定植于腹膜,对腹膜间皮细胞造成不可逆病理性损害;(2)定植的癌细胞进一步侵袭腹膜特定结构乳斑,启动加速侵袭性生长过程;(3)腹膜间质纤维化过程加重腹膜的结构性破坏;(4)癌细胞与乳斑中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形成促进腹膜转移癌生长的容受性免疫微环境。这4条核心细胞病理学机制互为因果,相互促进,构成腹膜转移发展的恶性循环。临床医生只要准确把握这4点,就有可能掌握临床诊治决策先机,将应对性被动治疗变为预防性主动治疗,改善胃肠道癌腹膜转移临床诊治现状。

  • 标签: 胃肠肿瘤 腹膜转移 病理机制 乳斑 间皮细胞 容受性免疫微环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阑尾肿瘤发生腹膜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9年1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就诊的71例原发性阑尾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原发性阑尾肿瘤腹膜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71例患者中,腹膜转移(腹膜转移组)33例,无腹膜转移(无腹膜转移组)38例。腹膜转移组患者术前癌胚抗原(CEA)升高21例,无腹膜转移组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腹膜转移组术前糖类抗原199升高16例,无腹膜转移组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腹膜转移组病理类型为腺癌(包括黏液腺癌和结肠型腺癌)30例,无腹膜转移组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腹膜转移组淋巴结转移12例,无腹膜转移组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术前CEA升高、病理类型为腺癌为阑尾肿瘤发生腹膜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原发性阑尾肿瘤发生腹膜转移的概率高且预后差,术前CEA升高、病理类型为腺癌的阑尾肿瘤更有可能发生腹膜转移

  • 标签: 原发性阑尾肿瘤 阑尾腺癌 腹膜转移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阑尾肿瘤发生腹膜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9年1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就诊的71例原发性阑尾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原发性阑尾肿瘤腹膜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71例患者中,腹膜转移(腹膜转移组)33例,无腹膜转移(无腹膜转移组)38例。腹膜转移组患者术前癌胚抗原(CEA)升高21例,无腹膜转移组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腹膜转移组术前糖类抗原199升高16例,无腹膜转移组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腹膜转移组病理类型为腺癌(包括黏液腺癌和结肠型腺癌)30例,无腹膜转移组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腹膜转移组淋巴结转移12例,无腹膜转移组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术前CEA升高、病理类型为腺癌为阑尾肿瘤发生腹膜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原发性阑尾肿瘤发生腹膜转移的概率高且预后差,术前CEA升高、病理类型为腺癌的阑尾肿瘤更有可能发生腹膜转移

  • 标签: 原发性阑尾肿瘤 阑尾腺癌 腹膜转移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腹膜转移是晚期胃癌的主要转移方式之一,关于胃癌腹膜转移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种子土壤"学说是较被认可的腹膜转移理论。腹腔内多种细胞成分、细胞外基质以及腹腔积液共同构成腹腔微环境,可为胃癌细胞种植、浸润、生长以及转移提供适宜的生存条件。充分认识腹腔微环境,有利于早期判别胃癌腹膜转移的发生与肿瘤复发,并能够为未来寻找靶向腹腔微环境的药物提供理论依据。笔者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就参与构成腹腔微环境的主要细胞成分、腹腔积液以及免疫微环境进行综述,探讨腹腔微环境与胃癌腹膜转移的关系。

  • 标签: 胃肿瘤 腹膜转移 腹腔微环境 研究 进展
  • 简介:乳腺癌作为威胁我国女性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主要通过淋巴系统转移,而血行转移作为第二途径,多以骨、肺、肝转移常见,发生妇科器官转移者相对较少。本文报道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乳腺外科2017年3月收治的一例双侧乳腺小叶癌术后发生宫颈及腹膜转移的病例,从病理、诊治方面进行分析。

  • 标签: 乳腺癌 浸润性小叶癌 宫颈转移 腹膜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介入性超声对卵巢癌腹膜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80例卵巢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之按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超声诊断,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予以介入性超声诊断。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灵敏性、特异度和准确率进行客观分析比较,并对两组患者的腹水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数据相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灵敏性、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64.00%、93.33%和75.00%均高于对照组的40.00%、81.25%和57.50%,差异显著(P<0.05)。腹水的情况对卵巢癌腹膜转移的诊断影响较大,影响明显。结论使用介入性超声对卵巢癌腹膜转移具有高度诊断价值,能够较为清晰准确的把握病理进程,为卵巢癌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辅助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介入性超声 卵巢癌 腹膜转移
  • 简介:HIFU治疗后疼痛无明显改善4例,每例患者接受5~12次HIFU治疗,3例肝转移有2例分别于HIFU治疗后5~12个月内死亡

  • 标签: 临床疗效 治疗腹膜 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