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甲状腺瘤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70例甲状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5例,给予常规切口手术方式治疗,研究组35例,给予小切口甲状腺瘤切除术治疗。结果对照组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3%和91.4%,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指标研究组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小切口甲状腺瘤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甲状腺瘤 小切口甲状腺瘤切除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全甲状腺切除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把10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100例患者均为我院收治,收治时间在2013年4月12日至2013年4月12日期间,使用信封抽取法对这100例患者分组,分成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取受131I内照射治疗,实验组采取全甲状腺切除术治疗,并在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及淋巴结清扫率。结果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2.00%,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8.00%(P<0.05);实验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淋巴结清扫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甲状腺切除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有效清除病灶,减少复发情况,但手术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需引起临床关注。

  • 标签: 全甲状腺切除术 分化型 甲状腺癌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110例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采取甲状腺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对照组采取强的松口服治疗,治疗7周后观察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退热时间、疼痛消失时间、肿胀缩小时间及血沉正常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6.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具有显著临床疗效,迅速改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甲状腺 地塞米松 亚急性甲状腺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手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09年8月收治的6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患者,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与病理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记录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患者临床疗效和随访情况。结果63例患者共采用患侧甲状腺腺叶全切除术、峡部切除术、对侧次全切除术、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4种手术方式,治疗有效率93.65%。治疗后1~5年有2例患者复发。结论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治疗效果显著,复发率低,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结节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癌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全切术对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治疗意义与价值。方法将2013年12月-2015年11月之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的入院日期尾数进行分组。47例患者的日期尾数为奇数,纳入甲组范畴;另外44例患者纳入乙组的范畴。甲组患者应用甲状腺全切术进行治疗;而乙组患者应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手术指标及并发症情况予以对比。结果甲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对比乙组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乙组,差异结果显著(P<0.05);甲组患者术后复发率低于乙组,差异结果显著(P<0.05)。结论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疾病的复发率,但是手术并发症症的发生率较高,临床中应根据病情具体选择。

  • 标签: 甲状腺全切术 结节性甲状腺肿 治疗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高频彩超甲状腺结节伴钙化和甲状腺癌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自2014~2016年收治的150例因高频彩超甲状腺结节伴钙化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总结与分析甲状腺癌患者结节钙化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结果甲状腺癌患者中出现微钙化患者数明显多于良性结节患者(P<0.05);良性结节患者与恶性结节患者相比,出现粗钙化、周边钙化及孤立钙化患者数无明显差异(P>0.05);恶性结节患者中出现钙化的总患者数明显多于良性结节患者(P<0.05)。结论高频彩超检查甲状腺结节伴钙化在临床工作中应引起重视。

  • 标签: 高频彩超甲状腺癌 钙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镇康县儿童麻疹IgG抗体浓度水平及消长情况,巩固预防控制麻疹成效。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定量检测8月龄~15岁儿童麻疹IgG抗体浓度,对检测数据进行整理,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镇康县8月龄~15岁儿童麻疹IgG抗体阳性率94.99%,IgG抗体<250IU/L、250IU/L~、800IU/L~、≥3200IU/L浓度下的构成比分别为5.01%、23.61%、50.82%、21.00%。不同年龄组儿童麻疹IgG抗体800IU/L~浓度下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gG抗体<250IU/L、250IU/L~、≥3200IU/L浓度下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乡(镇)儿童<250IU/L、IgG抗体250IU/L~、800IU/L~、≥3200IU/L浓度下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镇康县接种麻疹组份疫苗后抗体阳性率高(94.99%),保护率低(71.82%),抗体消失快,与国内外相关研究证实的麻疹组份疫苗接种后,IgG抗体浓度高、产生抗体持续时间远远大于15年并保持较高浓度的结论存在差异,这可能与我县在工作中存在疫苗接种不及时,疫苗贮存、运输环节中可能存在温度失控,疫苗效价降低,产生抗体浓度不高,导致抗体消失较早,免疫接种人员责任心不强、业务技能较差,接种人员接种质量不高,如接种剂量不足、针水外溢等有关。原发性免疫失败是我县麻疹IgG抗体水平低浓度(<800UI/l)比例较高的主要原因,继发性免疫失败是由于麻疹在低发病率水平时人群通过空气自然感染麻疹病毒的机会减少导致人群抗体下降至消失,二三十年后继性免疫失败和原发性免疫失败会形成一个很大的易感人群,原发性免疫失败和继发性免疫失败是我县消除麻疹和保持无麻疹状态到消灭麻疹的最大挑战;免疫失败及抗体浓度不高可能与疫苗贮存、运输环节温度失控、免疫接种质量有关。为掌握不同年龄段儿童抗体浓度水平及消长情况,对县辖七乡(镇)8月龄~l5岁儿童进行麻疹IgG抗体定量检测分析,现将监测情况报告如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规则抗体在临床输血过程中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12日收治的1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输血前采用盐水法,菠萝酶法和抗球蛋白发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和鉴定,从而判断抗体特异性1。结果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后,筛选出含抗-Lea,可能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和交叉配血不和。结论对患者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能够保证输血安全,降低溶血性输血,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筛选 不规则抗体 疑难配血 输血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抗原夹心法检测HIV抗体的影响因素。方法以双抗原夹心法对HIV抗体进行检测,分析在不同血清、不同孵育方式、不同血清量、不同孵育时间及显色终止后不同时间段比色对测定结果造成的影响。结果对HIV抗体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不同血清量、不同孵育时间及加终止液后不同时间段比色。结论双抗原夹心法检测HIV抗体时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血清量减少、孵育时间缩短及加终止液后的比色时间延长等。

  • 标签: 双抗原夹心法 HIV抗体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输血中不规则抗体检验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取医院临床住院申请输血患者660例,给予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鉴定后以DiaMedIgG卡交叉配血,得出临床配血受阳性检出者的影响。结果经过抗体筛查,24例患者标本被判定为阳性,阳性率3.64%(24/660)。阳性标本鉴定,Rh系统、MNSs系统、抗-A1、Lewis系统、Kell系统分别为58.33%(14/24)、16.67%(4/24)、12.50%(3/24)、8.33%(2/24)、4.17%(1/24)。交叉配血操作,患者无溶血性输血反应出现。结论临床输血中,做好不规则抗体检验工作,对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控制可起到明显作用,有利于临床输血安全的保障,应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

  • 标签: 临床数学 不规则抗体 溶血性输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肺结核患者使用痰涂片与结核抗体两种检验方法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5年7月间在本院就诊的肺结核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法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给予实验组患者结核抗体检验,给予对照组患者痰涂片检验,对两组的检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的阳性检测率(76.32%)高于对照组(28.95%);实验组的检测准确率(71.50%)低于对照组(89.74%),以上指标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核抗体在检验肺结核疾病中效果明显,能够减少误诊与漏诊的情况发生,适合普及使用。

  • 标签: 结合抗体 痰涂片 肺结核 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规则抗体筛查在输血患者内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行门诊与住院的140例预行输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使用凝聚胺方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组70例,使用微柱凝胶方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比较两组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的符合度、阳性检出率。结果对照组经筛查显示假阳性率为57.9%高于实验组的0.0%,对照组与抗人球蛋白法的筛查结果符合度差于实验组,差异显著(P<0.05);血液系统疾病的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内阳性检出率高于其他类型疾病,差异显著(P<0.05)。结论输血前给予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能有效减少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风险,保证输血有效性与安全性。

  • 标签: 不规则抗体筛查 输血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输血过程中应用不规则抗体筛选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1480例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微柱凝胶法筛选患者血浆中的不规则抗体,同时分析筛选结果。结果1480例患者中,不规则抗体筛选结果呈阳性的患者有19例,阳性率为1.28%;其中,非特异性凝集3例,自身免疫性凝集3例,其他系统抗体4例,Rh系统抗体9例。结论临床上进行输血操作之前,应当给予输血患者不规则抗体筛选,在此基础上避免输血反应的发生。

  • 标签: 临床输血 不规则抗体 筛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疾病手术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全年62例甲状腺疾病手术患者的护理工作,总结甲状腺手术患者最为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结果62例患者中1例患者出现甲状旁腺损伤的并发症,经相应治疗护理后恢复健康。

  • 标签: 甲状腺疾病 手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甲状腺癌发病率居头颈部恶性肿瘤之首,早期准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对我院50例甲状腺肿瘤患者超声检查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声像图显示甲状腺腺瘤以单侧多发,病灶周围可见正常甲状腺组织,腺瘤多数伴液化,周边可见晕圈,恶性多为不规则的边缘侵犯边界不清楚,呈现蟹足样或毛刺样改变,内可见微小钙化灶。结论彩色多谱勒超声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超声 特点总结
  • 简介:摘要目的对甲状腺疾病临床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方法采取随机方案选择本院2010年01月~2015年12月接收的甲状腺疾病患者共62例,均予以病理诊断,并对患者诊断结果进行整理和统计。结果研究中,女性患者共有51例(82.26%),男性患者共有11例(17.74%),患者性别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3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占有比56.45%;12例甲状腺瘤患者,占有比19.35%;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占有比14.52%;6例甲状腺滤泡癌患者,占有比9.68%,良性患者与恶性患者间的比例是47/15。结论分析本院甲状腺疾病患者后发现,女性患者总数明显超过男性患者,且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数量最多,疾病以良性为主。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结节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瘤 甲状腺滤泡癌 病理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甲状腺结节的超声诊断检查,提高甲状腺结节的诊断率,更好地辅助临床治疗。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5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观察患者甲状腺结节质地、大小以及内部血流分布情况等。结果甲状腺良性与恶性结节在质地、血流分布、有无周边声晕以及有无钙化灶方面表现不同,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超声检查的诊断与结节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甲状腺结节的诊断需要超声检查的辅助,将临床表现与超声检查有机结合可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 标签: 甲状腺结节 超声检查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