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背景:跟骨为不规则骨,具有复杂的立体结构,过往多基于X射线平片进行测量研究,利用螺旋CT成像技术进行跟骨相关解剖测量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与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报道较少。目的:利用螺旋CT重建测量国人跟骨的解剖数据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00例成人正常跟骨CT扫描数据,男50例,女50例,将其重建后进一步测量跟骨长、宽、高及Bohler’s角及Gissane’s角,将测量数据与西方人数据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中国男性组跟骨长、宽及高分别为(74.60±5.06),(29.71±2.93),(45.23±4.46)mm;女性组为(71.48±5.36),(26.65±3.01),(42.23±4.49)mm,男性组显著大于女性组(P0.05)。男性组Bohler’s角为(35.98±4.34)°,女性组为(38.31±4.43)°,男性组显著小于女性组(P0.05)。提示中国女性成人跟骨长、宽、高较男性小,跟骨Bohler’s角明显大于男性,不同性别间Gissane’s角无明显差异。与西方人相关数据比较,中国成人的跟骨长、宽、高明显偏小,跟骨Bohler’s角及Gissane’s角则无明显差异。

  • 标签: 组织构建 骨组织工程 跟骨 螺旋CT 三维成像 数据测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CT重建图像下整复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一次性成功率。方法120例分为两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CT重建图像下整复,对照组X线下整复。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一次性及复位成功98.3%,治愈率100%,对照组一次性及复位成功率70%,治愈率9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重建图像下整复肱骨髁上骨折,一次性及复位成功率,疗效确定,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CT三维重建 手法复位 肱骨髁上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的CT重建和测量,为该病的诊断和鉴别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纳入我院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期间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的患者共计60例。分析患者的CT成像情况,并对CT各指标进行分析,以了解其影像学特征。结果纳入的60例患者均表现为典型的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特征,CT检查的主要特征为眼球突出、眼外肌肥大。其中眶内脂肪改变75(62.5%)、眼球突出112(93.3%)、累及内直肌86眼(71.7%)、下直肌88眼(73.3%)、上直肌62眼(51.7%)、外直肌30眼(20.0%),视神经增粗12眼(10.0%),眶间密度增高20眼(16.7%),泪腺增大6眼(5.0%),眼上静脉增粗12眼(10%),斑点状高密度58眼(48.3%)。结论通过CT检查可发现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的影像学特征,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信息与依据。

  • 标签: 甲状腺 眼部疾患 CT三维重 诊断 鉴别
  • 简介:摘要螺旋CT重建可提高临床对胸部外伤的诊断水平,较直观地了解胸部外伤骨折在立体空间的实际大小、形态、位置及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螺旋CT重建的胸廓显示完整,普通X线不能显示的骨折也能很好的显示,且较直观清晰。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影像诊断依据,在严重胸部外伤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三维重建胸部外伤影像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CT重建在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就诊于我院门诊SPN患者29例,64排螺旋CT胸部平扫后重建,并与常规胸部CT平扫对比分析。结果:29例患者中良性结节11例,恶性16例,排除诊断2例。毛刺和血管集束征的检出率在胸部CT重建中均高于普通胸部CT平扫(均P〈0.05)。结论:胸部CT重建在观察SPN形态学方面优于普通胸部CT平扫,对SPN的良恶性鉴别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孤立性肺结节 CT三维重建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成像(MPR,SSD)在上颈椎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总结我院64排螺旋CT对24例上颈椎损伤的患者,进行后处理MPR及SSD重建,从各个方向显示病变的立体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并评价重建技术的优势。结果检查正常4例,寰椎侧块骨折6例,枢椎椎体骨折6例(其中4例伴寰齿关节脱位),齿状突骨折6例,寰椎旋转脱位2例。结论上颈椎损伤的螺旋CT扫描和重建,其能直观、清楚的显示病变的立体形态,在骨折的畸形表现的空间关系上具有优势

  • 标签: 上颈椎损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颌面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48例颌面部骨折患者均行螺旋CT平扫加多平面重建(reformat)及容积重建(VR)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患者颌面部骨折均较清楚地显示,并能立体地显示骨折地形态、部位及移位情况。结论影像能清晰显示颌面部的空间解剖关系,能显示骨折的全貌及骨块的厚度,从而提高颌面部骨折的诊断、分型及手术治疗方法的准确性,为颌面部骨折较完善的检查手段。

  • 标签: 颌面部 骨折 多层螺旋CT 三维及多平面重建
  • 简介:摘要螺旋CT的出现,特别是多层螺旋CT在临床应用以来,它一改昔日CT主要靠断层图像诊断的单一模式,增加了信息量,拓宽了CT的诊断范围和能力。螺旋CT重建技术能够立体、直观、清晰、多角度地展示骨关节的解剖结构以及病变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很大帮助,其应用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 标签: 多层螺旋 计算机 断层扫描 骨关节 三维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旋转DSA重建技术用于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从2019年11月开始,至2021年2月为止,通过电脑随机抽选的方式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肝癌介入治疗的患者35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入组成员,对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成员均通过传统DSA技术以及旋转DSA重建技术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方式的最终效果。结果:旋转DSA重建技术的影像甲级片率高于传统DSA技术(P<0.05);旋转DSA重建技术进行检测过程中动脉以及病灶情况检测率显示率高于传统DSA技术,(P<0.05)。结论:对于进行肝癌介入治疗的患者,通过使用旋转DSA重建技术进行相应的检测,能够有效对诊断准确度进行提升,更加有利于临床上所进行的精准治疗,对于患者更加有利于其获得最理想的治疗效果,有必要在临床进行使用与推广。

  • 标签: 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 肝癌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肋骨骨折的法医学临床鉴定,提出螺旋CT重建的应用价值。该技术不仅可以提高鉴定的准确性和图像的清晰度,而且可以为后续医疗手段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信息支持,本文将分析螺旋CT重建在肋骨骨折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我国医疗体系的优化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

  • 标签: 螺旋CT三维重建 肋骨骨折 法医临床鉴定 运用
  • 简介:摘要: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物成为城市的主体结构,作为一个多功能复杂系统,建筑物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和价值,并深刻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本论文主要介绍了一种基于激光雷达的建筑物重建技术。利用激光雷达在对目标建筑进行概略扫描之后,选用点云处理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与计算,在点云分割、配准、过滤、重建等方面展开研究,并通过实验验证其可行性和效果。

  • 标签: 激光雷达 建筑物 三维重建 点云处理 数据计算
  • 简介:摘要: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加快发展,多视角影像重建技术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它具有操作简单、建模效率高、建模成本低的特点。本文通过采集古建筑多视角影像,利用ContextCapture实景建模软件对文星阁进行模型重建,对古建筑的保护和数字化存档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 标签: 多源数据 古建筑 三维重建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法医在对肋骨骨折进行鉴定过程中,若优先显著螺旋CT重建技术对其鉴定准确性影响。方法:实验对象50例为肋骨骨折患者,行不同检查方式,如螺旋CT重建、CT扫描和X线摄片,研究起止时间为2020年1月-2024年1月。结果:50例患者中肋骨骨折共239根,通过X线、普通CT以及螺旋CT重建检查后期检出率依次为81.59%、96.65%、99.16%,普通CT以及CT重建检查后期检出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普通CT及CT重建较X线图像质量更优,其中普通CT及CT重建图像质量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法医在对肋骨骨折进行鉴定过程中,若优先显著螺旋CT重建技术,不仅拥有显著诊断效果,还能清晰显示立体图像,同时对于周围组织结构进行消除,促使肋骨骨折情况能够单独被观察。

  • 标签: 螺旋CT三维重建 诊断 肋骨骨折 法医
  • 简介:目的探讨多层CT(MSCT)重建技术(3D)及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在骨关节创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0例全身各部位骨关节创伤患者,行MSCT薄层横断面扫描,将扫描数据经3D及MPR技术,部分病例行CT内窥镜(CTVE)观察,综合分析各种重建方法对骨折和脱位的应用价值。结果50例骨折图像中。3D可以显示骨折和脱位的立体形态,但对微小骨折的显示不如横断面图像,1例鼻骨微小骨折未见显示;MPR图像可行任意方向、任意角度重建,以最佳视角显示骨折及周围软组织情况;CTVE可以很好显示骨折片后移造成椎管狭窄程度。结论MSCT3D及MPR图像结合横断面图像可以提高骨关节创伤的诊断准确率,同时.CTVE以内窥镜角度观察椎管狭窄程度,为临床判断伤势及手术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

  • 标签: 三维重建 多平面重建骨关节创伤 CT内窥镜
  • 简介:摘要:重建作为计算机视觉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其本质是从一堆二图像中恢复物体的结构,并进行渲染,最终在计算机中进行客观世界的虚拟现实表达。近年来得益于深度学习的快速发展,重建取得了不少成就。本文从模型的表示方式和分类出发,论述了模型重建的相关流程,并对基于视觉重建和深度学习的重建方法进行概述,希望为重建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

  • 标签: 三维重建 计算机视觉 三维可视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疾病特点,评价256排螺旋CT重建+支气管腔内超声非实时引导下经气管镜肺活检(endobronchial ultrasound transbronchial lung biopsy using guide sheath,EBUS-GS-TBLB)诊断SPN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3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SPN疾病患者,总计80例,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与家属知情同意参与。均行胸部CT平扫、CT重建+EBUS-GS-TBLB诊断,比较胸部CT平扫、CT重建显示SPN特征以及胸部CT重建、CT重建+EBUS-GS-TBLB的恶性检出率情况。结果:SPN特征方面,胸部CT平扫、CT重建后的血管集束征、分叶征、胸膜凹陷征、细支气管气象、空泡征方面差异显著,P

  • 标签: 256排螺旋CT EBUS-GS-TBLB 孤立性肺结节 疾病特征 恶性病变
  • 简介:目的探讨旋转DSA重建数字减影血管成像(3DDSA)对观察血管空间解剖关系的价值。方法69例患者同时进行了常规DSA和3DDSA检查。常规DSA后进行旋转DSA检查,对旋转DSA采集的数据进行容积重建。由2位工作经验丰富的阅片者采用双盲法对2DDSA和3DDSA的图像进行分析。结果69例患者中,常规DSA诊断阳性病例65例(阳性率94.20%),3DDSA诊断阳性病例62例(阳性率为89.86%)。在常规DSA和3DDSA中,分别有44例(67.69%)阳性病例和62例(100%)阳性病例病变周围血管关系显示清晰满意。结论3DDSA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血管及其与相邻血管间的关系,尤其对血管性病变具有重要价值,是对常规血管造影的重要补充。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放射学 介入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基于CT重建提取的中心曲线与常规CT重建在测量喉气管狭窄长度和严重程度上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6年3月就诊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35例喉气管狭窄患者(包括非气管切开19例、气管切开16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1~73岁,中位年龄40.5岁;以及同期纳入的20名正常人的CT资料,其中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20~63岁,中位年龄37.0岁。利用Mimics中心曲线测量方法,获取垂直于中心曲线的管腔全段连续截面面积,与常规CT重建方法测量的甲状软骨上切迹、声门等平面的间断截面面积进行比较;比较两种测量方法在颈段气管长度、喉气管狭窄长度以及最小面积等参数的测量差异;采用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法分析两种测量方法评估喉气管狭窄程度差异的影响因素。选取其中3例喉气管狭窄患者,将测量的狭窄长度与手术标本相比较,以评价两种测量方法的准确性。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正常人中,与常规CT重建方法相比,Mimics中心曲线法测量的甲状软骨切迹、声门、甲状软骨下缘、环状软骨下缘、胸骨上切迹平面的截面面积更小(t甲状软骨切迹=4.685、t声门=3.791、t甲状软骨下缘=5.621、t环状软骨下缘=6.312、t胸骨上切迹=6.436,P值均<0.05),甲状软骨下缘至胸骨上切迹的道长度更长(t=9.79,P<0.001)。在喉气管狭窄患者中,非气管切开组,用Mimics中心曲线法测量的最小气面积比常规CT重建方法测量的面积更小,狭窄长度更长(t最小气面积=2.562、t狭窄长度=5.240,P值均<0.05)。气管切开组中,用Mimics中心曲线法测量的狭窄长度比常规CT重建方法测量的长度更长(t=2.854,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不同CT层厚对两种方法测量狭窄长度差异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b=-5.370,t=-3.306,P=0.004),不同气管前倾角度对两种方法测量最小气面积差异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b=-0.419,t=-2.208,P=0.040)。对比术中标本,Mimics测量长度与标本差值不足0.5 mm。结论基于CT重建提取的中心曲线法能精确地反映喉气管形态,可以更精准地测量喉气管狭窄的长度和严重程度。

  • 标签: 喉气管狭窄 三维重建 中心曲线 Mimics软件
  • 简介:摘要肾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病多发病。采用微创技术治疗肾结石,首先必须熟悉肾集合系统解剖特征,准确掌握肾集合系统解剖特征是安全、高效地完成结石治疗的必要条件。随着CT重建与3D打印、全息数字化影像技术等在医学领域的普及与应用,人们发现既往的肾集合系统分类并不能真实地反映术中所见的情况,使术前评估结果出现偏差,降低了其在治疗指导中的价值。因此,使用先进技术对肾集合系统的形态结构进行重新定义与分类是肾结石微创治疗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本文对肾集合系统的分类与特殊解剖参数进行系统的综述,并结合全息可视化技术、3D重建技术、人工智能化等前沿技术,展望大数据模型在未来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肾结石 成像,三维 肾集合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