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9 个结果
  • 简介:近日在南京重洽会文化产业招商项目推介会上,金陵大报恩琉璃塔遗迹公园复建项目第六次未“嫁”出去。由于该项目拆迁资金大,投资周期长、回报缓慢,故受到投资商冷落。虽复建项目受挫,但对南京大报恩寺的历史研究却方兴未艾,著作颇多。这是因为大报恩寺塔是在明初国力强盛时,由伟大航海家、建筑学家郑和历经十九年方建成。它是中世纪世界七大建筑奇观之一,并一度成为古城的标志。

  • 标签: 报恩 南京 项目推介 发现 拓片 建筑学家
  • 简介:在日本漫长的侵华史上,今井武夫是个很有名的角色,他曾直接策动汪精卫叛国,1945年,又代表侵华日军向中国政府乞降。在他的回忆录中,提到过国民党将领钮先铭。据今井简单的记载,钮先铭的经历特别具有传奇色彩,他作为国民党教导总队的营长,在部队被冲散后,遁入幕府山永清

  • 标签: 南京大屠杀 传奇经历 汪精卫叛国 国民党将领 八卦洲 侵华日军
  • 简介:1997年12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60周年纪念日前夕,新华社发布了一条举世瞩目的讯息;记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行的珍贵历史资料《贝德士文献》被发现。据称,这份资料是迄今数量最大、最完整的南京大屠杀原始文件。《贝德士文献》的主人公贝德士,1897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23岁时获牛津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随后受美国教会派遣来到中国,并长期执教于金陵大学。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在南京开始了那场惨无人道的血腥屠杀,其时作为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的贝德士积极参与了难民救助工作,并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向世界揭露了日军的暴行。战后,贝德士作为证人出席东京审判,坐实了主要战犯的罪责。殚精竭虑 救助难民1937

  • 标签: 贝德士 南京大屠杀 历史见证人 侵华日军 金陵大学 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
  • 简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不仅各派军阀拥兵自重,就是国民党的中央军内部也派系林立,难以统一。如何统帅这样一支松散且庞大的军队,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者关心的问题。设置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军委会),便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受蒋介石军事独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军委会从创建至抗日战争爆发,发展曲折,不时受到冲击,甚至曾一度被裁撤,未能很好地起到最高军事统帅部的作用。抗战爆发后,军委会在民族危亡的压力下,第一次切实实现了军令的统一,并经过及时调整,迅速完成了向战时领导体制的转变,阶段性地适应了战争的需要。军委会的创建推原其始,南京国民政府的军委会源于广东国民政府时期创建的军委会。1925年6月24日

  • 标签: 南京国民政府 蒋介石 军事委员会 国民革命 军委 国民党
  • 简介:这部分名录系根据我馆馆藏档案中所载有关南京大屠杀受难者材料整理汇集而成,按其遇难地点分别集中统计排列,文中所载受难者姓名仅为档案史料中之一小部份,因限篇幅,难以逐人刊出,但仅这一部分名录中我们即可验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之残酷。“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侵华日军的罪恶行径不容否认。

  • 标签: 南京大屠杀 南京城 侵华日军 遇难同胞 档案史料 小贩
  • 简介: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往湖南长沙,1938年4月又迁往昆明办学,称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正式开学。由原三校校长组成常务委员会领导,梅贻琦任常务委员会主席。设文、理、工、法商、师范等5个学院26个系,3000余名学生。拥有教授190余名,不少均是国内第一流的专家学者。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教职员工以孔子“饱受波折,东奔西跑,栖栖惶惶,被困于蔡,绝粮于陈,但对教育事业始终如一”的事迹自勉和共勉,为抗战教育尽心出力。从1938年至1946年间西南联大共毕业学生2522人,吴健雄、杨振宁等均出自于该校。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于1946年解散,三校复员回原址。西南联大在抗战的

  • 标签: 西南联大 西南联合大学 教职员工 中国教育史 抗战教育 梅贻琦
  • 简介:2005年是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纪念,南京又是郑和生活了37年和下西洋的决策地与始发地。为了纪念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2004年5月6日,“2004中国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压轴戏之一的“郑和文化论坛”在

  • 标签: 郑和下西洋 南京市 民族文化 海洋文化
  • 简介:审计作为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自西周以来,国家“审计伴随着历代王朝的盛衰,生产经济的起落,维系着财经地位的时上时下,在波浪起伏的历史进程中,迂回、曲折、步履维艰,进展迟缓”。而到民国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国家政体组织形式的引入,我国国家审计体制进行了较大的改良”。近期以来,随着中国市……

  • 标签: 审计制度 行政模式 司法模式 南京国民政府 审计模式
  • 简介:明妮·魏特琳(MinnieVautrin),1886年9月27日生于美国伊利诺州司考尔镇,家中世代务农。6岁那年,其母去世。魏特琳过早地承担起繁重的家务与田间劳动。但这并没有影响她对读书求学的兴趣。由于她出生贫苦,常靠打工维持学业,深知求学之艰难,因而立志献身教育事业,魏特琳先进入伊利诺师范学校,毕业后靠打工积攒了学费,1903年又考入伊利诺州立大学学习。4年后毕业,做了一段时间的中学教师。不久,她又考入位于香槟城的伊利诺大学攻读教育学,仍是边打工边学习,直至191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由于美国社会环境的影响,魏特琳自小就信奉基督教。在大学期间,她对基督教的海外传教工作与办学工作兴趣日增,

  • 标签: 魏特琳 金女大 南京大屠杀 难民收容所 见证人 大使馆
  • 简介: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蔡元培等,试图改革中国的教育管理制度,他们提出并试验了“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改革方案,其原意是欲改官僚化的教育部、教育厅为学术化的大学院、大学区。但是,在官僚制度下,“学术化”的大学院和大学区,也不免陷于“官僚化”的泥淖,结果导致一片混乱,以失败而告终。所谓大学院,是将全国依省份划为若干大学区,按北伐进军的次序,命名为第一中山大学(广东),第二中山大学(湖北),第三中山大学(浙江),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在中央则不设教育部而成立“中华民国大学院”,统管全国的学术和教育行政,在省则撤销省政府教育厅,而由各中山大学院统管全省的学术和教

  • 标签: 大学区制 大学院 民国时期 国民政府教育 教育行政 蔡元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