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6 个结果
  • 简介:通过问卷调查和对语料库的封闭性检索,运用计量分析手段,调查分析了广州话动词完成体的变异。结果表明完成体形式的发展趋势在广州人和香港人里面都呈现一致。通过动词的变调来表示完成(V[L]),这一形式的常用度远远不及动词后加体标记的形式(V+咗)。“V+咗”的常用度跟使用者的文化水平呈正相关,文化水平高的人,更倾向使用共同语的标准形式体标记来表示完成体,教育是共同语向方言渗透的一个重要途径,教育影响人们的语言使用。动词用于“V“’的常用度的高低与动词个体相关,与动词的声调关系不大;高频动词用于“V*”的机会可能会大些。

  • 标签: 广州话 完成体 变异 问卷调查 语料库
  • 简介:动后趋向动词性质研究述评陈昌来"上、下、进、出、起来、下去、上来、出去"等二十多个趋向动词用在句中主要动词之后时,语法学界对它们的性质、意义及功能的认识很不一致,有时同一学者在不同著作或同一著作中看法也有出入。这些差异,既体现了人们对这类语言单位研究...

  • 标签: 趋向动词 性质研究 《新著国语文法》 帮助动词 同一性 趋向意义
  • 简介:动宾式动词“放手”等带宾语举例崔山佳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10月)中有这样一句话:①黑娃仍然没有放手焦振国回乡。(第34章)"放手"是动词,是动宾式动词,又带了宾语,这种用法比较特殊。对此种语言现象,詹开第先生在《(骆...

  • 标签: 动宾式动词 带宾语 语言现象 北京口语 《白鹿原》 近代汉语
  • 简介:本文主要从上/下的两个基本的义点出发,分析上/下由歧变原则而演化出的繁多的意义和其复杂的用法。并试图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解释上/下意义和用法的对称与不对称性。希望通过对上下词义的梳理,以有助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的教学。

  • 标签: 上/下 认知 演化 不对称性
  • 简介:文章遵循广义形态观,将形态分为词法形态(重叠、附加词缀、语音屈折)和句法形态(词序先后、功能词),对现代汉语核心词类动词的词法形态和句法形态及其所表示的语法意义进行了总体梳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和其他语言动词形态的比较,揭示了现代汉语动词形态的特点。

  • 标签: 现代汉语动词 词法形态 句法形态 语法意义 特点
  • 简介:充当主语、宾语的动词是有条件的,不同的条件和语言环境,会呈现动态或静态的动作状态.文章从谓语动词的性质、修饰语、主语宾语的状态类别和谓语的状态指向逐一进行探索.

  • 标签: 主语 宾语 动词 词性 语言环境 谓语
  • 简介:英语中有很多介词具有动词性语义,在把它们译为汉语时应该用动词表示,这是因为英语介词使用较多,汉语中该用动词表达的动作,在英语中却用介词短语表示。例如:

  • 标签: 动词性 语式 SUGGESTION 参考书目 习惯表达 doing
  • 简介:也许是受西方情态研究的影响,汉语学界有人认为汉语的同类情态词也都有“可能性”“必然性”梯度上的差别,这种认识无法解释为何汉语同类情态词存在大量的连用现象,而且它们既不是语义上的重复,也没有梯度上的矛盾。本文从维向的角度解释认识情态动词的连用现象。认识情态可细分为四个维向:“单纯标示对命题真值的确信度(一定、应该、可能)”、“凸显命题的程度性结果(得)”、“根据经验判断命题(会)”、“根据变化趋势判断命题(要)”。文章提出“只有维向差异的情态动词才能连用”的假设,根据这条假设,我们预测认识情态动词连用的可能组合。语料库中的连用实际情况,基本符合我们的预测。

  • 标签: 认识情态动词 连用 维向 梯度
  • 简介:本文分析了日汉语中路径移动动词在表达动作、变化、状态时的用法的同时,揭示了二者的异同,并进一步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探讨了日语和汉语的不同特征。当移动物本身具有内在原动力,无需借助人为外力移动时,汉语同日语一样,可以直接使用路径移动动词表达,这时汉语呈现出动词框架型语言的特征;当移动物不具有内在原动力,需要借助人为外力移动时,日语仍然可以用路径移动动词表达,汉语则要使用及物动词或动补结构(即〈表方式·原因的动词+表路径的动词〉)的形式表达,后者呈现卫星框架型语言的特征。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スル型语言和ナル型语言的不同。

  • 标签: 日汉对比 移动动词 动作 变化 状态
  • 简介:佐洛托娃在《俄语交际语法》的第三章第四节“动词与非动词对行为报导的对应”中,

  • 标签: 现代俄语 无动词句 对应
  • 简介:<正>“使、让、叫、令”等动词是现代汉语动词中较为独特的一种类型:它既不表示任何心理活动,也不表示存在、能愿或趋向,又不表示明显的行为动作。它们词义模糊,使用范围固定,只在现代汉语的兼语短语或兼语句中充当第一述语,起着致使它们后面的表示人或事物的名词性的词或者短语具有某种动作或行为的作用,如:

  • 标签: 现代汉语 动作动词 兼语短语 兼语句 动作行为动词 使令
  • 简介:零位动词句问题和句子中动词人称形式的“缺位”及“复原”有着密切关联。因此,苏联语言学界往往将这个问题归于不完全句的范畴。有的语言学者也将这个问题划入简略句范畴。零位动词句的名称繁多,这说明各家学派在确定零位动词句时所采用的标准不同。

  • 标签: 不完全句 动词词组 语言学者 次要成分 陈述式 搭配能力
  • 简介:文章时表示空间运动意义的动词“上”、“下”的用法进行了多视角的、贯穿古今的系统化的描写。共分四段:一、导言。着重指出“上”、“下”的用法都与它们的最初引申义“升”、“降”与“优”、“劣”密切相关。二、空间的客观因素决定“上”、“下”的使用。从高低、方位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着重揭示出古人观念以南为上、北为下(恰与个相反),因而在二词的使用上与今人相参差的现象。三、心理的主观因素决定“上”、“下”的使用。主要论证了“高攀”用“上”、“低就”用“下”的规律,阐发了“上农村锻炼去”与“下农村锻炼去”之类(短语)语义略同而心理前提有异的语言深层次问题。四、语言习惯决定“上”、“下”的使用。主要论列二词使用的不整齐局面。比如:“下饭店”可说,而”“下商店”不可说;“上车间”与“下车间”虽表示相同的运运趋势,但二者的(优劣)背景不同;“东行曰下”,但只可说“上东方”而不可说““下东方”,等等。最后,还就“下扬州”与“上扬州”等例提及语体色彩的古今雅俗对于二词使用的影响。

  • 标签: “上” 空间因素 处所宾语 语言习惯 专有名词 心理因素
  • 简介:词汇的变化和发展、词汇多义问题一直是语义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更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尝试借助莫斯科语义学派的集成描写理论和认知语义分析方法,对动词多义的语义变化问题所涉及的语义游移、句法变化乃及交际、语用方面的变化等问题进行多向位阐释。

  • 标签: 动词语义变化 集成描写理论 语义游移
  • 简介:本文通过调查一个儿童芊芊从1岁4个月到3岁3个月自然语言产出的语料,研究汉语动力型情态动词的早期习得过程及其背后的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芊芊从1岁8个月到2岁6个月期间开始习得动力型情态动词,“会”最早习得,“敢”、“能”、“要”、“可以”和“肯”随后习得,情态动词的习得顺序与其使用频率之间存在部分相关性;(2)芊芊最早习得动力型情态“能力”意义,然后逐渐习得了“勇气”、“意愿”等意义,但却没有习得“善于做某事”和“有把握做某种判断”的意义,此外,早习得的情态意义的使用频率也比较高;(3)情态句的句型呈现逐渐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句法结构呈现逐渐复杂化的发展趋势;(4)影响动力型情态动词早期习得的因素,除了动力型情态动词自身的特征外,还与看护者的语言输入特征以及儿童心理理论水平有关。

  • 标签: 汉语动力型情态动词 早期习得 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