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单纯性脑桥梗死的危险因素、病因分型和临床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连续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资料,选择发病2周内、MRI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有阳性发现的病例,排除同时存在前后循环梗死或同时存在脑桥与其他脑干部位的梗死,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血管病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和体征,并进行病因分型;将单纯性脑桥梗死作为病例组,前循环脑梗死为对照组,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单纯脑桥梗死的危险因素、病因分型和临床表现特征.结果与单纯桥脑梗死相关的危险因素有高糖化血红蛋白(OR1.183,95%CI1.007~1.389,P=0.041).病因分型中,与单纯桥脑梗死相关的为穿支动脉疾病(OR2.343,95%CI1.086~5.057,P=0.030).与单纯桥脑梗死相关的症状有头晕/眩晕(OR1.827,,95%CI1.024~3.259,P=0.041)、恶心呕吐(OR2.631,95%CI1.267~5.464,P=0.009)、复视(OR5.103,95%CI1.342-19.404,P=0.017)、耳鸣(OR10.512,95%CI1.119~98.714,P=0.040)、行走不稳(OR2.547,95%CI1.328~4.884,P=0.005).与单纯脑桥梗死相关的体征为眼球震颤(OR9.368,95%CI3.251~26.991,P=0.000)、单侧肢体感觉障碍(OR3.145,95%CI1.051~9.412,P=0.041).结论单纯脑桥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病因分型与前循环梗死不同,危险因素中的高糖化血红蛋白、病因分型中的穿支动脉疾病、临床表现中的头晕/眩晕、恶心呕吐、复视、行走不稳、眼球震颤、耳鸣和单肢感觉障碍更为突出.

  • 标签: 脑桥梗死 前循环梗死 临床特征 危险因素 病因分型
  • 简介:目的:调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素养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上海市3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180例门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中文版心力衰竭特异性健康素养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素养得分为(28.72±9.36)分,批判性健康素养维度条目均分最低为(2.08±0.85)分;分层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居住地、学历、心功能分级以及社会支持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素养及各维度的影响因素。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素养尤其是批判性健康素养有待提高;加强社会支持可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对年龄较大、农村、学历较低以及心功能较差的患者应重点关注。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健康素养 社会支持
  • 简介:目的筛选影响破裂颅内动脉瘤预后的相关因素,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07年石家庄市7家医院共794例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病例资料,对794例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病情分级、动脉瘤的部位、动脉瘤是否多发、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是否合并高血压以及吸烟等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ASV8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处理,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然后进行多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筛选得到对预后有显著意义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Hunt-Hess病情分级(P〈0.0001)、年龄(P〈0.0001)、是否合并高血压(P=0.0226)这三项临床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法筛选变量,病情Hunt-Hess分级(P〈0.0001,OR=34.854)、患者年龄(P〈0.0001,OR=1.779)、是否合并高血压(P=0.0057,OR=1.413)等是影响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年龄和是否合并高血压病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越高、年龄越大以及合并高血压时其临床预后越差。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预后 流行病学 多因素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多元筛查方法,并建立应激诱发心理危机和应对缓解心理危机的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学生生活应激调查”(SLSI)、“抑郁发作诊断指标”(DEP)和“危机应对方式”(WCW)检测大学生13154例,对样本作多元层次筛查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经4层次筛查检出具有“高生活应激、严重障碍、抑郁发作和自杀倾向”核心因素的大学生心理危机38例(0.3%),并筛出无此4项核心因素的1835例(14.0%)为对照组;大学生生活应激源(挫折、压力、变化)和应激反应(生理反应、行为反应)是诱发心理危机的危险因素(P〈0.05);危机应对积极方式(处理问题、控制情绪)是缓解心理危机的保护因素(P〈0.01),应对消极方式(期望、逃避)则是处理心理危机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心理危机4项核心因素是多元筛查的主要鉴别依据;大学生生活应激或应对方式对心理危机具有诱发或缓解效应;本预测模型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多元检测筛查和预测干预提供了研究参数。

  • 标签: 大学生 心理危机 生活应激 应对方式 预测 LOGISTIC模型
  • 简介:顽固性高血压(resistanthypertension),又称难治性高血压,指足量且合理应用3种或3种以上的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血压仍未达到目标水平。高血压是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在中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然而,中国高血压的知晓率、诊断率、治疗率及达标率均相对较低,高血压的达标率仅为6%。顽固性高血压为何如此"顽固"?主要原因有哪些?

  • 标签: 顽固性高血压 危险因素 卒中 预防 难治性高血压 降压药物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继发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54例动脉瘤性SAH病人的临床资料,判定脑血管痉挛程度,统计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Fisher分级Ⅲ-Ⅳ级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7014%,19/27)明显高于Fisher分级Ⅰ-Ⅱ级者(4414%,12/27)(P〈0.01);Hunt—Hess分级Ⅲ-Ⅴ级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75.0%,21/28)明显高于Hunt—Hess分级Ⅰ-Ⅱ级者(38.5%,10/26)(P〈0.05);3d后手术患者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70.0%,21/30)明显高于3d内手术患者(41.7%,10/24)(P〈0.05)。结论SAH的Fisher分级〉Ⅱ级和Hunt—Hess分级〉Ⅱ级是颅内动脉瘤继发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早期手术能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颅内动脉瘤 相关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脑梗死患者的基线情况与其静脉溶栓早期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行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以静脉溶栓后24h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溶栓前减少≥4分或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完全消失视为有效,比较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房颤、吸烟,发病至溶栓的间隔时间,溶栓前平均动脉压、溶栓前血糖、溶栓前纤维蛋白原、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药物类型,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与溶栓早期治疗效果有关的因素。结果静脉溶栓早期有效率为40.8%(29/71)。有效组在3h内接受溶栓的患者比率高于无效组(55.2%vs21.4%,P=0.003),而心房颤动的比率低于无效组(6.9%vs26.2%,P=0.03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3h)与早期神经功能障碍改善独立相关(OR=0.161,95%CI:0.148—0.533,P=0.003),而心房颤动则是其危险因素(OR=8.666,95%CI:1.482~50.688,P=0.017)。结论脑梗死急性期静脉溶栓早期治疗效果与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及是否伴心房颤动相关。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溶栓治疗 早期疗效 心房颤动
  • 简介:目的:调查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容量管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CAPD患者容量管理量表及身高标化细胞外液(ECW/h),对146例规律门诊随访的CAPD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本组患者容量管理总分为(17.38±3.79)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性别、教育程度和是否在职是容量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本组CAPD患者容量管理能力尚有待提高。护士应针对不同性别、教育程度和工作状态的患者,予以差异化的容量管理教育,提高其容量管理能力。

  • 标签: 腹膜透析 持续非卧床 容量管理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了解护理本科生的就业倾向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110名护理专业本科四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70.9%的学生选择毕业后从事护理相关工作",工作性质稳定"(75.6%)和"病人康复有成就感"(70.5%)为主要原因;29.1%的学生不愿在护理领域工作,职业地位低(90.6%)、工作强度大(78.2%)、付出与回报不符(78.1%)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结论:护理本科生毕业后从事护理工作倾向降低,其影响因素值得护理管理者和教育者进一步思考。

  • 标签: 护理 本科生 就业倾向 相关因素
  • 简介:目的:了解湖南省农村留守老人的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及一般情况调查表等对566名湖南农村留守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湖南省农村留守老年人睡眠质量总平均分为(7.50±3.81)分,睡眠质量差者占42.1%。女性、近2周患病、低生活能力为农村留守老人睡眠质量的危险因素;男性、子女返乡天数、高社会支持为农村留守老人睡眠质量的保护因素。结论:湖南省农村留守老年人睡眠质量较差,受生理及心理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应采取多种方式对农村留守老人进行干预,以提高睡眠质量。

  • 标签: 农村卫生 留守老年人 睡眠质量 睡眠障碍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颅内多发囊性动脉瘤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8年1月到2009年12月间的35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完整资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按实施治疗方案分手术、介入、手术加介入三组。术前患者评估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动脉瘤数量、部位、侧别、大小、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术后评估则以出院时GOS术后评分为准。单因素分析术前各因素、治疗方案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治疗效果与术前各因素、治疗方案的关系。结果按GOS术后评分良好(4-5分)24例,差(1-2)11例。三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统计学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术前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与预后具有显著相关性(P〈0.30,参考相关文献)。而多因素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术前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有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患者年龄、术前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是影响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术后疗效的关键因素,合理的治疗方案是提高颅内多发囊性动脉瘤疗效的关键。

  • 标签: 颅内多发动脉瘤 预后 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小鼠脑缺血再灌注线栓模型建立的影响因素.方法小鼠90只,根据不同种系、体重等分为三组,经颈总动脉插入线段,将其头端送至左侧大脑中动脉起始部,2h后拔出线栓,实现再灌注,术后22h的脑组织切片经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计算梗死灶的大小.结果种系、体重的差异均影响到模型的建立.结论建立小鼠缺血再灌注模型时必须严格控制以上因素,以适应实验要求.

  • 标签: 小鼠 缺血再灌注 动物模型 线栓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脑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在本院接受开颅手术治疗的170例脑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近期预后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70例脑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死亡9例(5.29%),植物生存10例(5.88%),重度残疾19例(11.18%),不良预后总发生率为22.35%(38/170)。单因素分析得出不良预后发生率在年龄、瞳孔改变、受伤后距离手术时间、术前GCS评分、血肿量、手术方式、合并颅内其它损伤、并发症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年龄≥60岁、瞳孔改变、受伤后距离手术时间≥12h、合并颅内其它损伤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术前GCS评分≥9分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OR=1.507,P〈0.05)。结论高龄、瞳孔发生变化、受伤后距离手术时间超过12h、术前GCS评分偏低、合并有其它颅内损伤均会增加脑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患者术后残疾或死亡的发生风险。

  • 标签: 脑外伤 硬膜外血肿 预后 影响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 简介:目的:研究与分析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肥城矿业中心医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睡眠障碍发生率进行统计,比较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社会支持程度、居住地、职业情况、病程、合并慢性基础疾病及抑郁程度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并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上述因素与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的关系。结果:150例抑郁症患者中睡眠障碍者为118例,发生率为78.67%,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及居住地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社会支持程度、职业情况、病程、合并慢性基础疾病及抑郁程度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社会支持程度、职业情况、病程、合并慢性基础疾病及抑郁程度均是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结论: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且其影响因素涉及面较广,应重视对存在上述影响因素的干预。

  • 标签: 抑郁症 睡眠障碍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延髓海绵状血管畸形临床特征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延髓海绵状血管畸形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手术切除病灶,KPS评分对术前、术后及随访状况进行评估,统计分析影响呼吸、吞咽功能和预后KPS评分的相关因素。结果手术全切除16例,术后平均KPS评分(57.5±15.3)。随访16例,时间3~169.3个月,平均45.2个月,随访平均KPS评分(68.8±30.7),均无再次出血。高位延髓病灶较低位延髓病灶者呼吸功能差(P=0.034),而年龄≥40岁者较年龄〈40岁者呼吸功能差(P=0.008);病灶偏中线一侧较病灶位于或接近中线者吞咽功能差(P=0.034);年龄≥40岁者较年龄〈40岁者随访KPS低(P=0.036)。结论延髓海绵状血管畸形手术预后较好。对于年龄较大、高位延髓或位置偏中线一侧的病灶应加强围手术期治疗。

  • 标签: 血管畸形 中枢神经系统 延髓 血管外科手术 预后
  • 简介:目的观察脑梗死合并胰岛素抵抗患者内脏脂肪堆积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收集病程在2h至3d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3例,随机分为胰岛素抵抗组45例和非胰岛素抵抗组41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总动脉的内中膜厚度及其斑块以及内脏脂肪厚度.结果两组患者相比内脏脂肪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脏脂肪厚度分别与腰臀比(r=0.361,P=0.000)、空腹胰岛素(r=0.291,P=0.005)、胰岛素抵抗指数(r=0.326,P=0.001)、三酰甘油(r=0.319,P=0.002)、内中膜厚度(r=0.433,P=0.000)、空腹血糖(r=0.215,P=0.039)、2h血浆葡萄糖浓度(r=0.243,P=0.019)、腹壁脂肪厚度(r=0.220,P=0.034)呈正相关.结论脑梗死患者合并胰岛素抵抗时内脏脂肪堆积程度明显增高,且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提示,胰岛素抵抗时存在内脏脂肪堆积,并且可以加重动脉硬化的程度.

  • 标签: 胰岛素抵抗 脑梗死 内脏脂肪 颈总动脉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内科治疗预后的因素及预后预测因子.方法对158例SAH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8例SAH首次出血死亡18例,再出血死亡22例,迟发性脑血管痉挛致死4例,年龄、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与SAH预后的关系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再出血及首次出血是影响SAH预后的主要因素;年龄、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均是预测SAH预后的重要指标;采取手术夹闭或血管内栓塞动脉瘤则是降低SAH病死率的根本手段.

  • 标签: 内科治疗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预后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前、后循环系统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1年期预后的差异。方法以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为数据来源,根据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方法将脑梗死患者进行分型。对比分析前、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探讨其1年期全因死亡、预后不良[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Scale,mRS)≥3分]和卒中复发的差异。结果共8099例新发脑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前循环(anteriorcirculationinfarct,ACI)梗死6415例,后循环(posteriorcirculationinfarct,PCI)梗死1684例。ACI组患者年龄、心房颤动发生率、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NIHSS)评分高于PCI组(均P〈0.001)。PCI组男性居多,糖尿病、高血压发生率更高(均P〈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CI组在出院时[优势比(oddsratio,OR)0.53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0.396~0.718,P〈0.001]、3个月(OR0.592,95%CI0.472~0.744,P〈0.001)、6个月(OR0.636,95%CI0.516~0.785,P〈0.001)、1年(OR0.719,95%CI0.591~0.876,P=0.001)的死亡风险均低于PCI组。ACI组在出院时预后不良的风险高于PCI组(OR1.272,95%CI1.075~1.505,P=0.005),但两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时的预后不良的风险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在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的卒中复发风险无显著差异。结论在1年内,后循环梗死患者的全因死亡率高于前循环梗死,而在出院后卒中所致预后不良和卒中复发方面,两者风险相似。

  • 标签: 脑梗死 前循环 后循环 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急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患者继发性脑水肿的相关因素及对ICH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收集发病24h内的ICH住院患者51例。患者到院时收集临床基线信息、完成实验室检查和常规头颅平扫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以评价基线脑水肿情况。发病(12±2)d行常规头颅平扫CT及CT血管成像一站式检查,以完成高峰期水肿情况及脑血管系统评价。分别在就诊、出院和发病后90d进行神经功能评价。结果在51例入组患者中,基底节区出血56例,丘脑出血7例,脑叶出血8例。本研究发现初始水肿体积(V初始水肿)与初始血肿体积(V初始血肿)正相关(r=0.799,P〈0.001);初始水肿指数(EI初始)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负相关(r=-2.456,P=0.014)。高峰期水肿体积(V自峰水肿)与V初始水肿(r=0.720,P〈0.001)、V初始水肿(r=0.779,P〈0.001)和高峰期血肿体积(V高峰血肿)(r=0.788,P〈0.001)呈正相关;高峰期水肿指数(EI高峰)与EI初始正相关(r=0.357,P=0.010)。本组患者中V自**8十与就诊ICHsX7能预后量表(FunctionalOutcomeafterICH,FUNC)评分(r=-0.355,P=0.011)、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ComaScale,GCS)评分(r=-0.419,P=0.002)、原始脑出血量表(theOriginalICHScale,olCH)评分(r=0.364,P=0.009)、出院(r=0.520,P〈0.001)及发病后90d(r=0.481,P〈0.001)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Scale,roBS)评分以及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rrokeScale,NIHSS)评分(r=0.526,P〈0.001)相关;V高峰水肿与就诊时NIHSS评分(r=0.455,P=0.001)、FUNC评分(r=-0.527,P=0.019)、GCS评分(r=-0.436,P-0.001)、出院(r=0.564,P〈0.001)及发病后90d(,=O.590,P〈O.

  • 标签: 脑出血 脑水肿 预测因子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肢端肥大症合并甲状腺疾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93例初诊初治的肢端肥大症病人,均行甲状腺超声检查,诊断标准使用TI-RADS评价系统。临床资料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危险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72例(77.4%)合并甲状腺疾病设为甲状腺异常组,其中良性69例,恶性3例;余21例设为甲状腺正常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甲状腺体积与生长激素随机值(P=0.002)、生长激素谷值(P=0.005)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值(P=0.004)均呈线性相关;T3水平与IGF-1值呈正相关关系(P〈0.05)。甲状腺异常组比甲状腺正常组具有更高的GH负荷水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是肢端肥大症病人合并甲状腺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2)。结论与正常人群相比,肢端肥大症病人合并甲状腺良、恶性疾病的风险均显著提高,且年龄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甲状腺体积、功能与异常升高的生长激素、IGF-1密切相关。临床医师应做好肢端肥大症合并症的早期评估和规范化诊疗,重视术后的内分泌学治愈。

  • 标签: 肢端肥大症 垂体肿瘤 生长激素 甲状腺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