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呼吸内科患者进行抗菌药物的应用,并进行选择和合理管理。方法:通过选取参与时间在2020年1月到2020年12月间的100份病例,通过对患者的年龄、用药以及相关天数进行比较。通过成立调查小组,采用回顾性分析方式对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用药情况以及用药种类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关调查。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抗菌药物的种类分析,总体抗菌药物种类高达20种以上,主要抗菌药物为以下几种。经比较,其中头孢他啶、头孢哌酮、阿奇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呋辛、青霉素钠整体比例分别为25%、14%、12%、11%、10%、 10%。在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的同时,其中患者应用一种抗菌药物、两种抗菌药物、三种抗菌药物、四种抗菌药物所占比例分别为21%、38%、21%、20%。结论:在呼吸内科抗菌药物应用的过程中,通过进行合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抗菌类西药阿莫西林的药理药性以及合理用药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期间,在本院疾病治疗中应用阿莫西林接受抗菌治疗的300例患者临床资料作为观察对象,给所选取的临床资料开展回顾性分析,调研观察抗菌类西药阿莫西林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用药后所出现的不良反应、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以及阿莫西林对药理药性的影响。结果:阿莫西林在患者的抗菌治疗过程中,发挥了较好的抗菌效果,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了解到,应用阿莫西林进行抗菌治疗过程中,有24例患者出现了用药不良反应问题,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其中, 抗菌类药物用药中,出现了41例患者临床资料记录中存在不合理用药的情况,不合理用药率占比为13.67%。结论:在对患者进行开展抗菌治疗中,合理的选用抗菌类药物是关键,并且,不合理的应用抗菌类药物会诱发患者发生不良用药反应,影响其药理药性的作用的有效发生。因此,强化对抗菌类西药药理药性的分析,有利于抗菌类用药的合理性应用,进而提高提高临床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用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抗菌类西药 阿莫西林 药理药性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 呼吸内科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的临床分析。方法 于本次呼吸内科住院治疗患者中选取100例纳入本次研究,收集期限在2020年1月-2021年1月。对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中,应用率最高的药物为比酮酸类、头孢菌素类及大环内脂类,典型药物为左氧氟沙星、头孢呋辛及阿奇霉素。单独用药35.00%,二联用药者60.00%,三联用药者5.00%。接受病原学检查总计24例。结论 呼吸内科抗菌药物使用量大,多采取联合用药,但是样本送检率较低,临床中需要重视,综合考虑患者情况,必要时接受病原学检查,提高用药准确性及有效性。

  • 标签: 呼吸内科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肾内科患者采用抗菌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以期提供更加合理的抗菌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方法:选取近三年肾内科收治的98例感染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药物联合头孢克肟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也就是治疗总有效率、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过抗菌药物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细菌清除率为95.00%,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2%,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血清肌酐水平、尿蛋白水平以及血尿素氮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抗菌药物在肾内科感染性疾病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可有效清除细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临床医生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注意药物的选用、剂量和疗程,以降低耐药性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肾内科 抗菌药物治疗 临床效果 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基因芯片检测应用在分枝杆菌菌种的鉴定以及结核耐药基因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采集的158例痰涂片检测为阳性的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资料,将采集的患者痰液标本进行基因芯片检测鉴定以及使用全自动分枝杆菌检测系统(BD BACTEC MGIT 960,以下简称“MGIT-960”)培养,并实施耐药性检测分析。对比不同方法的一致性。 结果:RFP检测中,124例患者样本内通过基因芯片法与培养法结果相同均为115例:以MGIT-960培养为参考,基因芯片法准确定为92.7%、灵敏度为79.3%、特异性为96.8%、Kappa为0.790;INH的检测中,124例患者样本内通过基因芯片法与培养法结果相同均为98例,基因芯片法准确定为88.3%、灵敏度为78.1%、特异性为92.4%、Kappa为0.71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 结论:利用基因芯片检测能够精准地鉴定出菌种类型以及耐药基因检测,且与MGIT-960培养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基因芯片 分枝杆菌 菌种鉴定 耐药基因 肺结核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检测状况。 方法:本研究中所使用的200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自我院2018年6月-2019年5月住院患者送检样本,主要为患者气管分泌物、脓液、患处血液、穿刺液、排泄物等。菌株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依据2019年CLSI标准执行,所采用的方法为纸片扩散法;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力基因、耐药基因检测采用PCR法。 结果:本次研究在样本中共分离出200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气管分泌物中样本构成占比61.5%、脓液中样本构成占比12.5%、患处血液中样本构成占比12.0%、其它分泌物中样本构成占比6.5%、患者穿刺液中样本构成占比4.0%、排泄物中样本构成比为3.5%;200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头孢曲松、庆大霉素、亚胺培南、四环素以及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100.0%、85.71%、73.68%、62.41%、51.13%、42.86%,而对于万古霉素耐药率则为0%;fnbA、Pvl、clfA、tst、sec、sasX的阳性率分别为60.0%、88.5%、42.0%、7.5%、4.5%、0.0%;依据DNA标志物(DL-2000):fnbA基因为642bp、pvl基因为939bp、clfA基因为292bp、tst基因为594bp、sec基为325bp。 结论:本研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具有完全耐药性,分析原因可能是菌株的生物膜形成及毒力的下降具有一定的联系;菌株的毒力因子呈现不同的分布状态可能是由于其分离标本、遗传因素具有一定的差异。

  • 标签: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毒力基因 耐药基因 基因分型
  • 简介:目的探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患者ABO、Rh血型的转变在血液病移植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例非血源关系的供、受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基因分型与血清学方法检测移植前后ABO、Rh血型的表达,追踪移植后患者血型基因型与抗原的转变.结果2例患者分别在移植后第7天与第10天检测到供者的A、Rh(c)基因,第7天与第15天不同程度地表达供者的ABO、Rh血型抗原.结论观察ABO与Rh血型的转变可作为植入证明的检测方法之一,且直观、迅速.

  • 标签: 异基因 造血干细胞 移植 基因型 抗原 转变
  • 简介:目的调查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菌株问的亲缘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住院患者痰标本中分离的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分析3种与耐药相关的看家基因(carO、gyrA、parC)和54种水平转移获得与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以及12种接合性质粒、转座子、插入序列、整合子等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再对检测结果作样本分析。结果20株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共检出3种与耐药相关的看家基因carO、gyrA、parC突变,6种获得性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TEM-1、PER、ADC-30、ADC-58、ADC-59、OXA-23),5种获得性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c(3)-Ⅰ、aac(6’)-Ⅰb、ant(3”)-Ⅰ、aph(3’)-I、armA),2种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adeB、qacE△1),7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记(intⅠ1、tnpU、tnp513、IS26、IS903、ISabal、ISabag)。样本聚类分析提示,20株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可分为A与B二个簇,A簇为多耐药鲍曼不动杆菌,B簇为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结论A簇1,2,13,17,20号株与10,14,16号株之间亲缘关系较近;B簇4-6-8-9-15-19号株为同一克隆,即为克隆传播。获得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对院内感染实时监测和控制院内感染意义重大。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Β-内酰胺类 氨基糖苷类 喹诺酮类 菌株亲缘性 样本聚类分析
  • 简介: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是指不同个体间在基因水平上的单核苷酸变异,平均每1000对碱基出现一个SNP,两个无关个体间大约有300万个SNP。SNP可影响个体用药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同个体因SNP的不同,可能会造成对同一药物反应的差异。有时由于这种个体间遗传学上的差别,同一药物在不同个体内的效果和毒副作用的差异可以达到300倍之多。在SNP分析基础上的个体化用药可以指导患者安全和有效用药,减少医疗成本。

  • 标签: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药物基因组学 个体化用药 基因水平 药物反应 遗传学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因芯片在胃癌及肿瘤球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筛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有血清培养液的条件下、无血清培养液的条件下,分别进行人胃癌细胞HCG-27的培养,进行总RNA的提取、纯化、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处理,采集芯片图像,读取和分析相关数据。结果:应用DMEM培养基,在有血清培养液培养的过程中,可见胃癌细胞HCG-27均匀生长。应用DMEM/F12培养基,在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过程中,可见致密状态肿瘤球形成。在总RNA提取后,应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试验。经过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采集芯片图像以及读取、校正和数据,对照胃癌细胞HCG-27和肿瘤球细胞,存在差异表达基因 924条。

  • 标签: 基因芯片 胃癌 肿瘤球细胞 基因表达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抗菌药物在肾内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进行应用情况的评价及总结。方法 从本院肾内科肾病患者中,随机选择260名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使用抗菌药物种类、药物应用目的、患者感染病原菌类型等数据的统计,以及药物使用合理性评价等,确定肾内科抗菌药物实际的应用情况。结果 在不同种类抗菌药物使用率方面,头孢菌素类使用率49.23%,青霉素类20.38%,喹诺酮类10.76%;应用目的方面,治疗40.0%,预防53.46%,“治疗+预防”6.54%;使用合理性评价方面,合理用药50.38%,基本合理用药31.92%,不合理用药17.69%。结论 抗菌药物在肾内科肾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切实做到了对症用药,抗菌治疗整体效果显著,但仍然存在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需要在临床治疗中加大应用的管控力度,进一步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安全水平与合理水平。

  • 标签: 抗菌药物 肾内科 抗菌药物应用
  • 简介:  摘要:目的:分析肾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特点。方法:选择医院肾内科住院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对照、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相应治疗病症药物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抗菌药物进行相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细菌学分布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肾内科 抗菌药物 肾小球肾炎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抗菌药物处方点评模式的建立以及药师作用对我院用药安全的临床效果及影响。方法 在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期间,我经过随机抽选,选取了我院所开具的含抗菌药门诊和急诊处方共200份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为了确保研究的可比性,将2021年7月至12月期间未建立处方点评模式及药师审核制度时的100份抗菌药处方设定为对照组;同时,在2022年1月至6月期间建立了抗菌药物处方点评模式及药师审核制度后,也选择了100份抗菌药处方作为研究组。通过进行对比性研究,系统地分析并比较了两组中各类型不合理处方的占比。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的各类型不合理处方类型占比均明显降低,P值小于0.05。 结论 抗菌药物处方点评模式的建立能够提升患者治疗的安全性以及医院药师的工作质量,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抗菌药物处方 处方点评 药师指导
  • 简介:目的;综述莫西沙星近年来的临床应用。方法:对莫西沙星药代动力学,抗菌作用和临床应用等进行分析。结果:莫西沙星有广谱和快速杀菌作用,病原菌不易产生耐药。结论:新型氟喹诺酮类抗菌药-莫西沙星临床使用具有疗效好,抗菌谱广,不良反应少,药物依赖性较低等特点。

  • 标签: 氟喹诺酮 抗菌药 莫西沙星 新药
  • 简介:摘要抗菌类西药是临床上用于对多种感染性疾病进行预防及治疗的一种药物,及其广泛,其不合理的应用给患者带来诸多影响,如不同程度的过敏、变态反应、毒性反应、耐药性和二重感染等。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临床疗效、细菌耐药性以及传播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如何合理的应用抗菌类西药是临床工作的首要问题。鉴于此,本文通过对阿莫西林的药理药性以及合理应用展开分析。

  • 标签: 抗菌类西药 药理药性 合理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菌类西药的药理药性及合理应用效果。方法:我院于2018年1月开始实施加强抗菌类西药的合理应用措施,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采取抗菌类西药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2018年2月~2019年1月期间实施抗菌类西药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实验组,对比临床医生用药知识评分以及西药应用效果及安全性。结果:实验组医生在对症用药、抗菌药物用量用法、药物配伍、不良反应等知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临床医生用药知识评分对比差异较大则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的抗菌类西药用药合理性高于对照组,不合理用药及不良反应率等均低于对照组,因此实验组患者的抗菌类西药的合理用药及用药安全性相比对照组有极大改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结论:抗菌类西药具有抗菌的效果,采取加强抗菌类药物合理应用措施后,能够降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率,降低用药不良反应率,提高用药的安全性,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 标签: 抗菌类西药 药性药理 合理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从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5月门急诊处方中每月随机抽取500张,共计11500张。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药品说明书以及《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进行不合理用药处方点评和不合理用药分析。结果不合理处方255张,其中适应症不适宜、诊断不全、用法用量不适宜等比较常见,分别占不合理处方的43.5%、25.5%、23.1%。结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对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和不合理用药分析,促进抗菌药物的应用更加规范、更加合理。

  • 标签: 处方点评 不合理用药分析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5-02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