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在小儿腹泻防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体检的儿童纳入研究,根据口服轮状病毒疫苗的情况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儿童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对照组患儿未口服轮状病毒疫苗,比较两组儿童在一年内的腹泻情况、机体炎症指标。结果观察组患儿发生腹泻的例数、每日腹泻次数、腹泻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IL-1、IL-6、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结论口服轮状病毒疫苗有助于预防小儿腹泻、缩短腹泻时间、减少腹泻次数、控制机体炎症水平,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腹泻 轮状病毒疫苗 炎症水平
  • 简介:目的探讨维生素D佐治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8例病毒性肺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利巴韦林(10mg/kg.dbid)抗病毒治疗及积极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入院当晚即开始服用维生素D滴剂,两组患者均以1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25-(OH)D3与IgA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表现有不同程度升高,但治疗组升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达到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9.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D佐治病毒性肺炎临床疗效满意,具有一定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维生素D 病毒性肺炎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使用葡萄糖酸锌进行治疗,并研究其临床价值。方法在2017年2月-2019年1月间,选取我院收治的116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成两组,即应用常规治疗方式的患儿为常规组(n=58例)与应用葡萄糖酸锌治疗方式的患儿为研究组(n=58例),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患儿的,两组数据对比(P<0.05)。结论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应用葡萄糖酸锌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 葡萄糖酸锌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复制水平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从而预防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减少肝癌的发生。方法选取2007年6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并初次确诊且从未经过抗病毒治疗的1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检测HBV感染和HCV感染的血清标志物,并行HBV-DNA定量检测,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水平与原发性肝癌发生的相关性。结果1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单纯HBV感染96例(80%),单纯HCV感染11例(9.2%),非肝炎病毒感染13例(10.8%)。单纯HBV感染的9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HBeAg阳性31例(32.3%),HBeAg阴性65例(67.7%)。96例单纯HBV感染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中,HBV-DNA阳性82例(85.4%),HBV-DNA阴性14例(14.6%)。结论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与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有极大地相关性,应及早予以抗病毒治疗,预防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 标签: 肝炎病毒 乙型 DNA 病毒 原发性肝癌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肝病毒基因型与临床相关性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2年3月份到2013年7月份收治的475例乙肝病毒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HBV基因型检测,并对基因型与临床相关性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基因型一共分为C基因型、B基因型以及D混合基因型三种,其中C基因型有327例,B基因型有130例,D混合基因型有7例,不确定有11例。在性别上以及年龄上,基因分型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耐药性上,基因分型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乙肝病毒感染者中,基因分型与性别和年龄存在一定联系,与耐药性则不存在关系。

  • 标签: 乙肝病毒 基因型 临床相关性
  • 简介: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疗法临床意义。方法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从产前3个月开始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每月一次,总共3次。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15d再注射一次。同时与乙肝疫苗联合应用,接种乙肝疫苗10μg/次,采用0、1、6月方案。结果母婴联合免疫阻断治疗后,婴儿免疫成功率91%。结论母婴联合免疫阻断疗法可使HBsAg的滴度下降,减少和阻断HBsAg进入胎儿体内,有效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

  • 标签: 乙肝病毒 母婴传播 阻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西结合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效果进行讨论。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间54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痊愈的16例,好转的11例,总有效率为96.3%;对照组痊愈的9例,好转的12例,总有效率为77.8%,两组患者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效果非常显著。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单纯疱疹 病毒性角膜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于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病例选自我科室门诊2013年1月~2015年3月接受孕期检查的HBV携带的132例孕妇,大三阳和小三阳的孕妇于孕24周开始接受HBIG注射治疗,携带者孕妇于孕28周开始接受HBIG注射。结果孕24周与分娩前的乙肝标志物与HBV-DNA检查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HBIG阻断HBV母婴传播疗效,总有效率为75.71%。而HBIG阻断HBV疗效大三阳孕妇较携带者和小三阳孕妇疗效不佳,存在明显差异。新生儿接受疫苗接种和HBIG注射后12个月,HBsAb(+)率为86.43%,与新生儿出生时HBsAb(+)率75.71%相比,有较大改善。结论对HBV感染的孕妇在孕24周后注射HBIG,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效果明显,新生儿出生后采用HBIG和HBV疫苗联合阻断HBV母婴传播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病毒 母婴传播
  • 简介:1986年,当叠氮胸苷(AZT,ZDV)作为第一种抗艾滋病病毒(HIV-1)药物应用于临床时,显示出可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1)感染者和病人(以下称HIV/AIDS)CD4淋巴细胞上升[1].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发现其不能有效地阻断HIV感染者发展成AIDS,并存在着严重的不良反应.1989年就发现HIV对AZT的抗药性,其出现取决于用药时间的长短与疾病所处的阶段[2].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的基础上,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研制成功并试用于临床,但这类药物单独使用极易产生耐药,使临床应用受限.研究发现二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联合治疗可提高HIV/AIDSCD4水平并可使血清HIV-1RNA水平下降[3].

  • 标签: HIV/AIDS immunodeficiency 抗病毒治疗 耐药机制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0世纪90年代
  • 简介:目的调查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对2001年7月-2004年7月间189例住院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9例慢性HCV感染患者医院感染率为21.69%;感染部位以腹腔(41.46%)和呼吸道(26.83%)为主;慢性丙型重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率为58.14%,慢性丙型重、中、轻度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率分别为21.57%,7.55%,2.38%;导尿和腹水蛋白≤10g/L是其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结论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率高,且病程越长,病情越重,处于危险因素中,医院感染率越高。

  • 标签: 肝炎 丙型 慢性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观察环鄱阳湖地区外环境禽流感病毒感染情况,为当地开展禽流感风险评估和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环鄱阳湖地区选取县区为研究地点,在每个县区中选取地理位置临近鄱阳湖的自然村作为采样点,分别于2014年9月和2015年3月期间,采集禽类粪便、禽类饮用水、禽类羽毛、笼具表面擦拭物和蛋表面擦拭物等标本,并对标本进行鸡胚接种后进行禽流感检测。结果2014年9月和2015年3月期间,两次采集环鄱阳湖地区外环境标本均为2500份,秋季采集标本的阳性率(9.04%)显著高于春季(3.96%);两次采集的活禽市场的阳性率(41.80%和26.33%)均高于养殖户(3.96%和9.09%);笼具表面擦拭物的阳性率(9.43%)高于其他类型标本的阳性率。结论秋冬季节环鄱阳湖地区禽流感疫情发生危险增高,要重视秋冬季节禽流感外环境和高危职业人群的监测工作。

  • 标签: 禽流感病毒 外环境 监测 鄱阳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流行病毒感染介导引起的免疫病理性损伤进行研究。方法对病毒感染小鼠的感染细胞凋亡情况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进行观察,并采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对感染的小鼠脾淋巴细胞CTL杀伤活性以及NK活性。结果小鼠因缺乏穿孔素可使流感病毒在其肺部进行大量繁殖,并增加患者的病毒清除时间,感染的病毒细胞因缺乏穿孔素引起细胞凋亡周期延长。检测小鼠脾脏细胞中的CTL杀伤活性以及NK活性均发生明显降低。结论流感病毒感染介导应用的穿孔素对初次病毒感染具有显著的效果,能够快速的清除感染的病毒,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流行病毒感染 介导治疗 穿孔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研究血脂水平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9.1-2020.1期间本院收治的105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当作研究对象,且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抗病毒治疗。分析不同HCV-RNA水平患者的血脂情况。结果 随着HCV-RNA水平的增高,总胆固醇水平、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及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均呈降低趋势,而甘油三酯水平呈上升趋势(P<0.05)。结论 血脂水平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疗效之间存在紧密关联,可有效可反应出患者的抗病毒疗效情况,从而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血脂水平 慢性丙型肝炎 抗病毒疗效 关系
  • 简介:【摘要】 目的 更昔洛韦治疗成人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成人病毒性脑炎患者共80例,根据用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各40例。参照组应用阿昔洛韦,观察组应用更昔洛韦。对比80例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结果 两组有效率比对存在差异,观察组高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两组症状缓解时间比对存在差异,观察组优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更昔洛韦治疗成人病毒性脑炎疗效确切,且能缩短患者症状缓解时间,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更昔洛韦 阿昔洛韦 成人病毒性脑炎
  • 简介:摘要:艾滋病病毒(HIV)可采用免疫学抗体抗原检测、分子生物学核酸检测。免疫学抗体抗原检测是以检测HIV感染因子为目的,包括HIV抗体检测、HIV抗原检测,HIV抗体检测能够早期筛查和确认HIV感染者,HIV抗原检测能够评估HIV感染者的疾病发展、抗病毒治疗效果。分子生物学核酸检测是判断HIV感染情况、监控病程的监测方法。本文将对艾滋病病毒实验室检验方法作一综述。

  • 标签: 艾滋病毒 实验室 检验方法
  • 简介:     摘要:(目的)为了研究轮状病毒性肠炎对心肌酶的影响,本文开展了系列临床实验研究。(方法) 本文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大荔县妇幼保健院的轮状病毒性肠炎7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中度脱水组(35例)、轻度脱水组(40例)。另选择同期非轮状病毒性肠炎的腹泻病患儿的42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心肌酶谱相关指标如肌酸激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Myoki- nase isoenzyme,CK-MB)、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 genase, LDH)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检测轻度、中度脱水组治疗5d后CK、CKMB、LDH和cTnI水平。(结果)轻度、中度脱水组CK、CKMB、LDH 和cTnI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中度脱水组患儿经补液和保护心肌治疗5d后,CK、CKMB、LDH和cTnI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CK、CKMB基本降至正常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脱水组与中度脱水组LDH和cTnI 水平降低程度无明显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可以导致心肌细胞的损伤,早期、及时进行补液和保护心肌治疗能够有助于受损心肌细胞的康复。

  • 标签: 轮状病毒性肠炎 心肌酶 心肌细胞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型肠道病毒感染手足口病儿童的病毒临床特点比较。方法:将 2014年 5月至 2015年 7月之间我院儿科接收的 154名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型肠道病毒感染将 154名患儿平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柯萨奇病毒 A16 型, Cox A16)和实验组(肠道病毒 71 型, EV 71),对比两组患儿的口腔疱疹分布、生命体征指标以及手、足部皮疹等内容 [1]。结果:实验组患儿上颚、咽峡部、颊粘膜发生口腔溃疡比例低于对照组患儿;实验组患儿的生命体征情况好于对照组患儿;实验组患儿手、足部皮疹的分布率低于对照组患儿。以上所有数据对比后产生的差距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照组患儿容易发生咳嗽、口腔溃疡等症状;实验组患儿的手足口病虽然不易察觉,但容易发生嗜睡、呕吐、肌肉痉挛等症状,生命体征较差。由于不同型肠道病毒感染所引发的临床表现不同,所以在治疗时要区别对待,使用针对性的治疗方式。

  • 标签: 不同型肠道病毒感染 手足口病 儿童 病毒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索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前后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分布特点。方法 收集2019年4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期间与井研县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就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对象均进行呼吸道病毒检测,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微小病毒B19,柯萨奇病毒B组,腺病毒以及腮腺炎病毒,分析疫情前后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变化与特点。结果 本研究总计纳入研究对象239例,其中2019年34例,2020年75例,2020年130例,三年来,患者的呼吸道病毒的感染率逐渐下降,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χ =10.71,P<0.05),在进一步的分析中发现,微小病毒B19、柯萨奇病毒B以及腺病毒感染比例均成下降趋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值均<0,P值均<0.05)。结论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措施实施,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趋势逐渐下降。

  • 标签: [] 呼吸道病毒 儿童 新型冠状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