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德国文学巨匠歌德为中国学者所了解始于晚清。外交官李凤苞和学者辜鸿铭、王国维、赵必振、鲁迅等人最早写下了有关歌德的介绍。但歌德并非从一开始就以文豪的形象出现在国人视野中。李凤苞日记中的政治家“果次”、辜鸿铭译著中的“名哲俄特”、王国维论文中振兴国运的诗人形象先后出现在中国学人视野中。直至1903年赵必振从日文翻译出《德意志文豪六大家列传》,才使读者对歌德生平及作品有了全面了解.作为“全才”的歌德形象也开始为鲁迅等人所接受。本文通过盘点歌德在中国的早期接受史,对各具特色的“歌德形象”的产生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形象建构背后的深层社会历史原因.同时也指出了以往研究中的一些误区。

  • 标签: 歌德 接受史 形象 辜鸿铭 王国维
  • 简介:明清时期,竹枝词中书写云南少数民族形象的题材、主题呈现出“异域”及族群想象倾向,文人以竹枝词的范式书写了云南少数民族生活细节、文化生态等。在比较文学视域下分析竹枝词中建构的云南少数民族形象,可以了解书写者对异己的书写策略、书写心态与文化认同,并探索竹枝词文人如何运用寓居、游记、追忆的滇地体验书写云南少数民族形象及深层文化意蕴。竹枝词中云南少数民族形象的书写,不仅记录了儒家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同时也彰显了文人借由云南少数民族形象的竹枝词书写.对跨文化交流中的社会集体想象物的构筑,体现了一种自觉的身份认同,可更好地认识异质文化间的少数民族形象

  • 标签: 竹枝词 云南少数民族形象 比较文学形象学 族群想象 社会集体想象物
  • 简介:在对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进行研究时,人们往往会基于直觉将作品中的“异国”当作对现实中异国的真实写照。然而在一些作品中,异国形象很可能是作者虚构出的“空洞”形象,它从作为一个内在自足的符号系统的文学文本中,而不是文学对现实的依附性中获得存在的合法性。凡尔纳小说《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中的中国形象.正是作者基于一种以理性主义为本质的浪漫主义精神的虚构。作品中无论是中国人、中国的历史事件或者文化地理景观,都被消解了其真实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而成为传递作品“理性一非理性”深层叙事结构的能指符号。这种以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研究.可被视为当代形象学在转向研究形象注视者一方时的一种具体方法支撑。

  • 标签: 中国形象 科幻文学 文学形象学 结构主义 符号学 儒勒·凡尔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