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文章从四个方面讨论名词重叠AABB:1)A与B的结构关系;2)A与B的语义关系;3)AABB的语义类型;4)AABB的句法功能.重点指出该格式的基本意义是表示"多量",此外还有六种附加意义:表每一;表泛指;表夹杂;表相继;表遍布;表描写.这些附加意义在具体的句子中往往表现为核心意义.

  • 标签: 名词重叠AABB式 基本意义 附加意义 核心意义
  • 简介:“S+V起来+AP/VP”构是汉语"中动句"的基本构造类型,其构意义为:S在实施V的情况下,具有或呈现某种性质或特征。该构中前两个成分之间存在多种语义关系,“V起来”后面的成分也具有多种结构方式,该构的复杂性远高于人们现有的认识程度。汉语的中动句萌生于清代,它在句法上的直接来源是“V起来”作插入语的句子,引发其产生并发展的机制是“扩展”。

  • 标签: “S+V起来+AP/VP”构式 中动句 扩展
  • 简介:“你这(个)NP”作为标记性构,语用功能倾向于表负向评价,评价功能的获得在于该构形成两层套叠的“参照体-目标”构。在短语层面,“你这(个)NP”构成同位短语,用“这(个)NP”明示“你”的身份、性别、职业、属性等,构成“参照体-目标”构,直接表示评价;在语篇层面,“你这(个)NP”作为话题结构,与其后的命题或从句组成更大的“参照体-目标”构,共同实现主观评价功能。“你这个NP”有多个变体,形式尚未完全固化,仍处于语法化的进程中,语法化的认知理椐是语境吸收和交互主观性。

  • 标签: “你这(个)NP” 负向评价 “参照体-目标”构式 构式语法化
  • 简介:重叠是语言类型学普遍研究的一种语言现象。在孤立语如越南语、汉语,重叠是一种重要的构词方式。ABB形容词重叠是在日常生活与文学作品中常见的重叠方式。然而这种结构尚未得到越语学界的关注。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对比了越汉ABB状态形容词,揭示了越、汉语中这种结构在构词、语音、语义方面的异同。

  • 标签: 越南语 汉语 对比 ABB式形容词 重叠
  • 简介:前人对汉语移就辞格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界定、分类、语义特征、心理基础和美学价值等方面,很少从认知角度来解析移就辞格,故笔者试图运用构语法理论和关联理论对汉语移就辞格做出相关阐释和论证。通过分析研究发现:移就构是词汇之间语义压制的结果,且具有不可推导性;构不仅存在于词汇层面还存在于句法层面;认知语境是影响汉语移就辞格使用的主要因子,移就辞格和其他话语表达结构都包含着交际意图。

  • 标签: 移就 构式 语义压制 认知语境
  • 简介:一、知人论世。揣摩“红色”意图《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新的阅读理念同时又认为,文本的解读是多元的。从阅读的基本规律看,这种多元主要体现为三个层次:一是文本的作者意义(主观意义),二是文本的社会意义(历史意义),三是文本的读者意义(个性意义)。

  • 标签: 诗歌阅读教学 红色文化 沁园春 个性化行为 主观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
  • 简介:'仿'字入手,习作是优秀思想的传承;'想'字落实,习作是个体意志的表达;'赏'字提升,习作是创意智慧的迸发。

  • 标签: 主题式 习作思维
  • 简介:话题化结构限制在生成语法中一直未能得到令人满意的解释。信息结构假设(BCI)认为提取难度与提取所在构的背景化程度或认知激活程度有关。汉语中的复杂名词短语、属格语位于句首位置时,容易成为关注焦点,因此这些构中的成分比较容易提取,从而形成所谓主宾不对称现象。双宾构、及物性构中宾语能否话题化由事件参与者在语言加工者认知中的激活程度来决定,而认知激活程度又由动词词汇义和构义共同决定。汉语话题结构中的提取限制主要由构的信息结构特征决定。

  • 标签: 话题化 提取 信息结构 移位限制
  • 简介:当助词“着”依附于动词后表示动作持续义时,“在+L+VP着”隶属于构“在+L+VP”,“着”只是动词VP的内在变体;当助词“着”表示状态持续义时,构“在+L+VP着”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本文试图从构的理据形成、构意义、构组件VP的特征、构对构论元的选择等方面论证该类“在+L+VP着”作为构存在的独立性。

  • 标签: 状态构式 在+处所 VP着
  • 简介:<正>《春秋·僖公16年》:“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公羊传》注:“曷为先言陨在而后言石?陨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又云:“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鹢?六鹢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鹢,徐而察之,则退飞。”由这一组材料可以看出,上古人造句与理解句子不是按固有的语法形式来进行,而是按人的直观所感知的形象序列来进行的。就是说,上古汉语的语法是一种“隐形语法”,它隐藏在形象

  • 标签: 上古汉语 语句 现代汉语 陨石 汉宁 洪迈
  • 简介:汉语主谓复合词有着极强的成词规律性,但其滋生成词的能力却极低。文章尝试借助非宾格动词假设并结合词例,从动词语义与句法、词法之间的关系讨论主谓复合词的成词机制与构成类型。主谓复合词成词受到动词的“非宾格性”的影响,其名素的语义角色为客体,且具无生命、无自主意愿控制、被动存在等语义特征,动素仅为非宾格动词中的一小部分。

  • 标签: 主谓式构词 论元结构 非宾格动词假设 语义特征
  • 简介:连动中“了、着、过”的单用和连用李铁根本文考察连动中“了、着、过”的单用和连用情况及其时态功能①。限于篇幅,这里只讨论二项连动。“V1”代表前项动词语,“V2”代表后项动词语。一、“了”、“着”、“过”的单用1.1“V1”中的“了、着、过”“V...

  • 标签: “着” 连动式 “了” 述宾短语 “过” 述补短语
  • 简介:“为+名1/代+名2”是上古汉语中一种常见的句法形式,前人和时人对它多有研究和争议。本文认为,这个“为”字格式在表层上兼容了“为”字单宾、双宾和述补三种结构,而从中分化出来的“为·之·名”则只能是双宾语结构。文章从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两方丽论证了这几种结构形成的不同条件以及对它们进行鉴别的具体办法,同时从理论和方法上对“为”字格式研究的是非作出了分析。

  • 标签: 上古汉语 句法形式 双宾语结构 语义关系 结构关系 格式
  • 简介:提出了词汇型致使的定义特征,把构概念融入事件结构理论,详细描写了词汇型致使在四字成语中的构成方式,研究了汉语词汇型致使的构类型,分析了四字成语中词汇型致使构表征的因果关系事件的构成要素。词汇型致使成语构的组合特点表明:在有限、固定的语言形式的规约下,词汇型致使四字成语构中,通过语言明确提及、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致使动词(原因和结果)、受事对象、以及事件之间的关系这三个事件结构要素。词汇型致使成语构对事件结构的编码体现了人的普遍认知机制:语言和认知中存在注意力认知系统以及图式-例示组织原则。

  • 标签: 词汇型致使 四字成语 构式 事件结构
  • 简介:《玉堂闲话》重叠副词与原式在语用上有差别,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语义轻重不同,重叠要比原式语义更重一些,体现为频率更快、程度更深、情态更切。二是语气强弱不同,重叠要比原武语气更强。三是语境文白不同,原式较多地带有文言色彩,重叠较多地带有口语色彩。

  • 标签: 《玉堂闲话》 副词 重叠式 语用特色
  • 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种“动词+宾语+补语”的述补结构,其中又可分为四小类:(A)“打头破”(及物动词+宾语+结果补语)。(B)“还主人竟”(非持续动词+宾语+动相补语)。(C)“读偈不得”(及物动词+宾语+能性补语)。(D)“哭城颓”。(不及物动词+宾语+结果补语)。文章讨论了它们的结构特点及其来源,重点讨论了(A)(B)两类。(A)类不是兼语;从语法系统和概念表达方式的演变来看,这种述补结构只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B)类的“还主人竟”和“读书竟”有区别,“读”是持续动词,所以“读书竟”是主谓结构;“还”是非持续动词,所以“还主人竟”是述补结构。这四类述补结构中的补语後来都移到了宾语之前。文章把认知和语言结构内部的演变结合起来,对补语前移的原因作了解释。

  • 标签: 魏晋南北朝时期 “述宾补”式 述补结构 语言结构 语法 兼语式
  • 简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语言技能和知识教学向语言与内容结合的方向转变。CLIL作为语言与内容融合的教学模式,提出课目知识与语言学习同步进行,实现知识学习和语言能力提高的双重目标。这一模式符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通过探讨CLIL教学模式的理论内涵,提出在4Cs原则的框架内,认知互动参与对于知识内容学习、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性以及语言在交际环境中通过使用才得到提高的工具性特征。对理论内涵的分析对长期面临职业发展困境的大学英语教师的自我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标签: CLIL 大学英语教学 认知参与 语言应用 教师发展
  • 简介:国际汉语热和汉语国际推广的迅猛发展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以符合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要求。文章对X大学的部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提升当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堂教学能力的一些建议和对策。

  • 标签: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课堂教学能力 培养
  • 简介:汉语习语构属于形义结合具有整体性、多用于日常交际、带有一定评价或倾向性立场的规约性构。形式上可分为实体型和图式型,语义上可分为半透明型和不透明型,语用上可分为功能单一型和功能多样型。习语构在日常话语中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特征,如口语倾向和主观性特征、所在结构的两重性与习语构用法的浮现性特征、透明度与整合度特征、经济性与非经济性特征。

  • 标签: 习语构式 规约化 主观性 浮现
  • 简介:本文以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为基础,对外国留学生在使用汉语的介词性框结构时产生的偏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其中既有句法结构方面的偏误,又有语义方面的偏误。前者主要表现为:框结构不完整,该用框结构的却没用,不该用框结构的却用了,框结构的句法位置错误;后者主要表现为:框结构误代,框结构的前置部分和后置部分配合错误,框结构出现冗余成分,框内成分的句法语义错误。针对上述偏误,文章从五个方面说明了其产生的原因:对"框"的结构特征了解不充分,对框结构""的特征把握不到位,中介语可渗透性特点的影响,中介语发生的认知基础,教学材料和教学过程中语言知识说明的失误。最后,文章还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 标签: 汉语中介语 介词性框式结构 偏误分析 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