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8 个结果
  • 简介:布尔迪厄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视野,把艺术创作及其社会影响,当成权力关系不断进行运作的动态性场域(lechampenmouvement),同时也把审美品味(legoutesthetique)当做一种可以"共时地"(synchroniquement)结构化和被结构化的生活方式和一种心态,一种被他称为"生存心态"(Habitus)的"秉性体系"(systemedesdispositions),并把审美品味当成行动于特定社会场域中的行动者的心灵、思想、行为和情感的"源发性"("生成性")结构。所以,布尔迪厄的美学思想是以"生存心态"(Habitus)和"品味"(gout)作为两大基本范畴,而对两者的分析,无论如何都不能各自孤立地进行,必须把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行同步的分析;同时,还要把对于两者的分析同对于社会"场域"的分析联系起来。

  • 标签: 生存心态 结构化 被结构化 秉性体系 审美品味 场域
  • 简介:以'乌托邦的力量——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为主题的第五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集中讨论了乌托邦的当代叙事、不同时空中的乌托邦表达形式、文学艺术中的审美乌托邦、科幻文学与乌托邦以及乌托邦与审美的革命等话题。当代世界美学通过对乌托邦的重新思考,尤其是中国学界对乌托邦的中国形式及其审美表达的研究,是具有原创性的理论探索,实现了对中国当代美学学术话语的引领。乌托邦这一现代性追求,在经历乌托邦、'敌托邦'、'女托邦'、'巫托邦'等众多形态后,化为'好托邦',这是当代美学政治哲学转向的必然要求,亦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 标签: 乌托邦 审美表达 审美革命 科幻文学 现代性
  • 简介:赫勒认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现代美学,是资产阶级时代的产物。美学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成为一种普遍哲学,并根据自身的体系推论出来的普遍意识形态和普遍理论的偏爱来评价和阐释'审美领域'、'审美'、'客观化的美'以及在这个框架之内的艺术。在现代社会,美学是必要的和不可改革的。赫勒在总体上肯定现代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不可否定的地位,同时也认识到,美学本身又存在难以根除的悖论:赫勒认为,现代美学的合法性基于一种价值'共通感';然而以'共通感'作为基础的美学却受到质疑——现代社会的'共通感'属于历史哲学范畴,是前设的,不具有绝对普遍性,它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同时也是变动不居的。赫勒承认这是产生美学自身悖论的根源,是不可消除的,但它也不成为取消美学的理由。

  • 标签: 阿格妮丝·赫勒 现代美学 历史哲学美学 共通感 合法性
  • 简介:<正>在中国,讨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建构问题,首先面临的必是一个巨大而明确的意识形态语境问题。70多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从对一种外来思想的传播,到与中国革命的时代要求密切关联的理论雏形初现,再到社会和文化巨变时期由思想解放带来巨大的理论反思热情,整个过程始终处在一种相当自觉的意识形态语境之中。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者们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首先意味着一种意识形态压力,一种现实的制度性存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建构常常不是作为一种理论任务,而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话语的自我陈述而出现。因此,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意识形态话语 理论任务 思想解放 美学界 语境问题
  • 简介:<正>特里·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1943~),英国伯明翰大学英文教授,无疑是一位在英国乃至在西方学界享有国际声誉的西方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美学家和文化理论家。伊格尔顿早年在剑桥读书期间,师从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和文化理论家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Willians),试图在个体与社会、个体生活与社会结构的综合视域内实践文化政治批评。当阿尔都塞将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阐释引进英国,并在英国激进左派知识分子中广泛传播,伊格尔顿深入阿尔都塞对上层建筑的思考尤其是其意识形态理论,出版了《批评与意识形态》和《马

  • 标签: 伊格尔顿 文学批评家 政治批评 美学观 雷蒙德 阿尔都塞
  • 简介: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对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美学思想进行深入的反思,从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知识模式出发,推动着从认识论美学向建构论美学转型。这种转型的重要维度之一则体现为对反映论美学模式的批判与超越,重新确立了文学艺术的人道主义的真理性意义,这对丰富和深化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反映论的研究有所启示。

  • 标签: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反映论 美学
  • 简介:作为一部研究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专题著作,段吉方博士的《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体现出一种穿越理论主义的倾向。这主要表现为如下三种维度:首先,在对话意识主导下,超越以逻辑为皈依的理论崇拜,既呈现伊格尔顿批评理论的得失利弊,又细致阐发研究主体的文学观念;其次,在运思过程中,全面体现鲜明的批判立场,珍视理性、坚守真理;最后,不回避真实的中国经验,既突出这些具体经验的基础意义,又重视伊格尔顿在中国文论建设中的启示意义。总之,作者的美学写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份难得的反理论主义的范例,而且引导我们开启消费主义时代里美学何为的思考,值得重视。

  • 标签: 伊格尔顿 理论主义 意识形态
  • 简介:2018年6月15日至17日,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召开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现状与未来'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对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维方式和具体实践中的理论发展做了认真总结,对当下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面临的西方文论的挑战以及新时代面临的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合的诉求,与会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都有许多真知灼见值得关注。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 审美意识形态 艺术创新
  • 简介:实践存在论美学是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发展的新成果,具有多样性的历史维度。首先,从理论内涵角度看,实践存在论美学继承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性维度,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当代西方美学的历史性联系;其次。从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历史角度看,实践存在论美学克服了传统实践美学在思维方式上的缺陷,从主客对立的反映论美学走向了主客统一的存在论美学;第三,从当代西方美学发展轨迹角度看,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思考方式与其发展进程也是一致的。因此,董学文等人认为实践存在论美学缺乏历史性维度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 标签: 实践观 存在论 历史性 思维方式
  • 简介:<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中国现实的审美经验而构建的理论体系,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理论体系。因为,它不仅要关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形势以及人们的精神状态,也要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艺术现象作出分析与批评。这就决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既要坚持马克思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基本理论分析 现代中国 理论体系 刘纲纪 社会形势
  • 简介:2015年上半年,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师尹庆红博士在英国切斯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从事访问学者研究,在此期间,他有机会和切斯特大学校长惠勒教授进行了一次访谈。他们围绕缇姆·惠勒教授的教育背景、英国的心理学美学传统、艺术形式与文化传统的关系以及审美教育在当代大学教育中的作用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 标签: 心理学美学 交流 文化传统 审美教育
  • 简介:被2011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学术刊全文转载的综合性期刊有596种,约占《复印报刊资料》全年涉及期刊总数(1543种)的38.6%,共被转载全文总数4648篇,约占《复印报刊资料》学术刊转载期刊论文总量(12854篇,不舍报纸和集刊被转载论文)的36.2%,

  • 标签: 《复印报刊资料》 综合性期刊 学术论文 转载 期刊论文 报纸
  • 简介:该系统被转载全文375篇,涉及党政干部院校72家,转载量约占全年《复印报刊资料》学术期刊全文转载总量(13325篇)的2.8%。本次对论文转载3篇之上的党政干部院校进行转载量和综合指数计算并选取前10名进行排序。

  • 标签: 《复印报刊资料》 党政干部 学术论文 转载量 院校 学术期刊
  • 简介:阿多诺的辩证法展现了万事万物——从最平凡的日常生活到人类历史上最恶劣的罪行——是如何被关联到这个遍布全球的、令人沮丧的、充满暴力的资本主义体系中来的。正是通过这种方法,他才看清楚大屠杀和帝国主义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内在特性而非偶然事件。阿多诺为后殖民研究所上的最后一课就是:当艺术作品对于观众习惯性的自满具有足够的冲击力、启发性和挑战性,并使得我们能够集中关注苦难,能够采取行动阻止苦难延续的时候,它就获得了存在的权利,而不再是用以转移对社会不公的关注。

  • 标签: 阿多诺 帝国主义 现代性 艺术
  • 简介:全面和谐社会是根据当代中国现实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理想诉求,它不是子无虚有的乌托邦梦想,而是可以通过全体社会成员努力奋斗就能实现的绿洲沃野。全面和谐社会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审美原则,其实现也必然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审美理想的实现。全面和谐社会的创建使马克思主义美学无论从社会物质基础上还是从精神文化的指向上都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进一步发展创建了新的生长点。

  • 标签: “全面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 美学 审美原则
  • 简介:在古典文学领域,《诗经》学是第一部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成功完成转型的著作。在众多文学作品、文学流派中,最为古老的《诗经》能够捷足先登,主要是其本身天然具备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相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艺术真实性,二是艺术审美发生论,即劳动创造美基础上的个体本能情感活动,三是唯物史观。因为《诗经》与马克思主义美学有此三方面的天然共通性,所以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中国,《诗经》学便迅速接受其影响,重新建立起一套新的研究模式和解诗体系,影响深远。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诗经》学 20世纪早期
  • 简介:<正>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从容应对国内外各种思潮的冲击与挑战,如何科学解释美学与文艺领域中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马克思主义美学作出新的探索,并由此不断发展自己、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文艺领域 湖北大学 西方美学 刘纲纪 朱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