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紫茎泽兰是一种世界性恶性入侵杂草,侵入我国后迅速扩散至多个省市,严重阻碍了当地农、林、牧业发展。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对紫茎泽兰生长和繁殖影响,解析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在紫茎泽兰入侵、传播和扩散过程中作用,能为开展紫茎泽兰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盆栽实验,测定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紫茎泽兰株高、叶片数、总叶面积、节间距、地径,并统计单株花序数、单花序种子量、种子量、种子千粒重、含水率、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等。【结果】丛枝菌根真菌对紫茎泽兰株高、地径有极显著影响(P<0.01),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后,紫茎泽兰单株花序数、单花序种子数、总种子量分别增加了5.03、1.51、7.64倍;种子长度、宽度、含水率、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分别增加了15.24%、23.08%、19.46%、29.22%、391.01%、183.56%(P<0.05)。【结论】丛枝菌根真菌可显著促进紫茎泽兰生长,控制丛枝菌根真菌数量可有效抑制紫茎泽兰生长,并抑制紫茎泽兰花序数、种子量及种子生命力,降低其扩散蔓延速度。

  • 标签: 紫茎泽兰 丛枝菌根真菌 生长 繁殖
  • 简介:[目的]蜡蚧轮枝菌是一种防治植物病原物和害虫生防菌,弄清其致病分子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IlluminaHiSeq技术测序蜡蚧轮枝菌cDNA文库,并进行RNA-Seq序列拼接和功能注释。[结果]共获得1634670条高品质reads,碱基GC含量48.50%。14856条Unigene经组装拼接后,在Nr、Swiss-Prot、COG和KEGG数据库中分别比对得到1467、9379、6518和4188条Unigenes。采用GO分类工具将21403条Unigenes分成24个功能组,主要包含在细胞组成(1369)、分子功能(1679)和生物学过程(1928)3个大类里,在COG数据库注释基础上,把6518条Unigenes分成38个功能组,通过GO和COG丰度识别分类,聚类主要是一般功能预测、次生代谢产物合成、运输和分解代谢以及信号转导机制起作用独立基因。能与KEGG路径匹配108条Unigenes中大部分和新陈代谢途径及次生代谢产物合成有关。[结论]这些结果将有助于找寻蜡蚧轮枝菌致病因子,从而丰富其致病机理。

  • 标签: 蜡蚧轮枝菌 RNA-SEQ 转录组
  • 简介:[背景]烟蚜茧蜂是控制烟蚜田间种群重要寄生蜂.施用化学杀虫剂防治烟蚜及其他害虫时,也会对烟蚜茧蜂产生毒性,影响对烟蚜种群自然控制效果.了解杀虫剂对烟蚜茧蜂不同发育阶段毒性,可为田间选择合理施药时间提供参考.[方法]在室内用试管药膜法和饲喂法测定了5%阿维菌素、5%啶虫脒、10%顺式氯氰菊酯和10%吡虫啉对烟蚜茧蜂成蜂毒性,并在烟蚜茧蜂各虫期使用亚致死浓度药剂处理,研究这些杀虫剂对其羽化影响.[结果]阿维菌素触杀和胃毒作用最强,烟蚜茧蜂24h死亡率分别为87.78%和94.44%;吡虫啉触杀和胃毒作用最弱,烟蚜茧蜂24h死亡率分别为41.11%和61.11%;啶虫脒(烟蚜茧蜂24h死亡率分别为81.11%和86.66%)、顺式氯氰菊酯(烟蚜茧蜂24h死亡率分别为64.44%和67.78%)触杀和胃毒作用居中.在寄生蜂卵期用药,阿维菌素和啶虫脒可显著降低当代成蜂羽化率;在幼虫期用药,4种杀虫剂均显著降低了成蜂羽化率;在蛹期用药,4种杀虫剂对成蜂羽化率均没有显著影响.在寄生蜂幼虫期使用阿维菌素会使雌蜂比例显著高于对照,其余3种杀虫剂对雌蜂比例均无显著影响.[结论与意义]在烟蚜茧蜂成虫期使用这些杀虫剂,死亡率均较高,因此在成蜂较多时应禁止使用杀虫剂.

  • 标签: 杀虫剂 烟蚜茧蜂 虫期 毒性
  • 简介:自然界中蚂蚁与蚁运植物互惠关系是一种普遍现象。蚁运植物种子油质体是两者发生联系纽带,它能为蚂蚁提供营养物质,且蚂蚁在消耗油质体同时,搬运并散布了种子。红火蚁是近年来在华南地区严重发生一种入侵性蚂蚁,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优势种,造成人侵地生物多样性降低和生态单一化,是世界范围内最具危险社会性昆虫之一。由于该入侵蚂蚁极具侵略性、觅食能力强、种群庞大等特点,对蚁运植物具有深远影响。为了深入、全面地了解红火蚁对蚁运植物种子影响,本文综述了红火蚁对蚁运植物种子油质体喜好及搬运行为,以及对蚁运植物种子直接影响(搬运、取食、划痕或毁坏)及间接影响(排挤本地蚂蚁),最后展望了未来红火蚁对蚁运植物影响研究方向。

  • 标签: 红火蚁 蚁运植物 种子 互惠共生 生物入侵
  • 简介:硫丹在茶叶中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茶叶中残留量随着施用剂量增加而增加。硫丹在乌龙茶中消解速率显著低于绿茶,同一环境下,35%硫丹乳油500倍、1000倍、1500倍、2000倍液处理在乌龙茶和绿茶中半衰期分别为2.15-2.84d和1.65-1.98d,药后7d残留量分别为4.21mg/kg-12.04mg/kg和2.81mg/kg~8.98mg/kg。同时,由于气候差异,同一浓度处理残留量和半衰期不同地区间差异也较大。不同茶区,无论乌龙茶或绿茶品种,药后7d,1000倍、1500倍、2000倍液处理残留量均在10.0mg/kg以下,而500倍个别超过10.0mg/kg,但在20.0mg/kg以下,所以,按欧盟最高限量30.0mg/kg标准计,目前茶园施用该药安全间隔期为7d是合理。本分析方法采用微型层析柱法净化,具有操作时间短,试剂用量省、净化效果好优点,最低检出量为0.0006ng,最小检出浓度为0.0064g/g,该技术指标完全满足残留分析要求。

  • 标签: 硫丹 茶叶 残留 安全性评价
  • 简介:【背景】齿裂大戟原产于北美,是近年来入侵我国一种检疫性杂草。目前,该杂草已在我国华北、华东和西南建立种群,并呈扩散蔓延趋势。由于该入侵植物具有极强繁殖能力,一旦大面积扩散势必造成极大损失,急需通过风险评估明确其未来扩散趋势,进而制定早期预警措施。【方法】使用MAXNET模型,运用齿裂大戟在原产地和中国已知分布数据及筛选后环境变量,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及其生活史特征和环境适应特性,直观和定量地预测了该原产北美的植物在中国适生范围,并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operatorcharacteristiccurve,ROC)分析方法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齿裂大戟在我国有较为广阔潜在分布区,其中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地处33°~40°N,109°~119°E北京、天津、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东中北部、山西南部和陕西西安等地。【结论与意义】结合齿裂大戟在我国分布现状和传入扩散特性,划定了其在我国潜在高风险区域,为制定预防和控制入侵植物进一步传入和扩散早期预警和监测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齿裂大戟 最大熵模型 入侵植物 生态位 潜在分布区预测
  • 简介:【背景】不同烟草品种会影响B型烟粉虱取食选择性,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刺吸电波图(EPG)技术是研究刺吸式昆虫对寄主植物取食选择性重要手段,通过烟粉虱取食产生电信号,可以分析其对不同烟草品种取食差异。【方法】应用EPG技术对B型烟粉虱雌成虫在6个烟草品种(翠碧1号、K326、闽烟7号、云烟85、云烟87、红花大金元)上取食行为进行比较研究。【结果】6个烟草品种上有效记录雌成虫数均为18头,在翠碧1号、K326、闽烟7号、云烟87、云烟85和红花大金元叶片上能够到达韧皮部个体数分别为15、15、12、13、15和15头,能够持续吸食个体数分别为13、14、8、12、14和15头。烟粉虱雌成虫在6个烟草品种上非刺探(np)波所占比例差异显著,在红花大金元上所占比例最小,显著低于其他5个品种。雌成虫在红花大金元和K326上E1波总持续时间显著短于闽烟7号和云烟87。雌成虫在红花大金元上E2波总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其他5个品种,而在闽烟7号、云烟87和云烟85上显著短于其他3个品种。【结论与意义】在6个烟草品种中,B型烟粉虱雌成虫最喜食红花大金元,最不喜食闽烟7号和云烟87。因此,在福建省B型烟粉虱发生区,选择烟草品种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减少红花大金元种植,增多闽烟7号和云烟87等抗B型烟粉虱品种种植。

  • 标签: B型烟粉虱 雌成虫 取食行为 刺吸电波图 烟草品种
  • 简介:【背景】扶桑绵粉蚧是近年来入侵我国重要害虫,食物是影响其生长发育及种群发展重要因素。【方法】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对扶桑绵粉蚧不同龄期若虫和初羽化雌成虫存活率和雌成虫产卵量影响。【结果】扶桑绵粉蚧不同虫态在饥饿条件下存活时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雌成虫〉2龄若虫=3龄若虫〉1龄若虫。扶桑绵粉蚧各龄若虫和雌成虫随着饥饿时间延长,存活率逐渐下降。其中,雌成虫存活率下降速度较慢,完全饥饿8d后存活率仍有50%左右;2、3龄若虫50%个体死亡需要饥饿时间约为6d,1龄若虫约需5.5d。饥饿会显著降低1龄若虫存活率,但对2、3龄若虫没有显著影响。扶桑绵粉蚧雌成虫饥饿4d对其产卵前期、平均每头雌虫一生产卵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寿命显著低于对照。【结论与意义】扶桑绵粉蚧耐饥力较强,这有助于它在野外建立种群。该结果为进一步评价扶桑绵粉蚧入侵潜能提供了依据。

  • 标签: 扶桑绵粉蚧 存活 繁殖 寿命 入侵潜能
  • 简介:【背景】鱼藤酮和茶皂素均为典型植物源药剂,而两者混配对棕榈害虫防治效果还未见报道。【方法】采用室内毒力测定方法研究了鱼藤酮和茶皂素以不同比例混配对槟榔红脉穗螟联合毒力。【结果】鱼藤酮和茶皂素对红脉穗螟3龄幼虫LC50分别为19.06和35.07mg·L-1。鱼藤酮和茶皂素以有效成分1∶1、5∶1、1∶2和1∶5混配后,对红脉穗螟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以1∶5混配处理组共毒系数最高,达327.26;1∶2混配处理组次之,共毒系数为298.16。【结论与意义】鱼藤酮和茶皂素以合理比例混配,对红脉穗螟具有增效作用。

  • 标签: 鱼藤酮 茶皂素 红脉穗螟 增效作用
  • 简介:[目的]烟粉虱是茄果类蔬菜上重要害虫,已对常用化学农药产生了较强抗药性。目前,利用非嗜好植物对烟粉虱驱避作用和嗜好植物诱集作用控制烟粉虱则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方法]选择芹菜、韭菜、茼蒿、香菜、葱、蒜等6种烟粉虱弱选择性寄主蔬菜,测定烟粉虱对供试蔬菜嗅觉和视觉反应。在此基础上,筛选出非嗜性相对更强3种蔬菜进行田间烟粉虱驱虫性测定。[结果]在室内寄主选择性测定中,烟粉虱对供试6种蔬菜选择性均较小,其中对芹菜选择率最低,韭菜次之,其余4种蔬菜选择率为茼蒿〉香菜〉葱〉蒜;采用嗅觉选择性测定方法测定烟粉虱对供试蔬菜相对选择性,发现烟粉虱对芹菜选择率最低(13.0%),韭菜次之(25.5%),其余各蔬菜选择率大小为茼蒿(47.8%)〉香菜(40.2%)〉葱(38.5%)〉蒜(37.0%);烟粉虱对6种供试蔬菜颜色选择性也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烟粉虱对芹菜和韭菜选择率相对较低。在室内筛选基础上,选择芹菜、韭菜、葱等3种蔬菜在辣椒田里进行间作驱虫实验,发现芹菜对田间辣椒上烟粉虱驱避效果最好,驱避率达90.6%,韭菜次之(86.5%),葱驱避效果一般。[结论]芹菜和韭菜对烟粉虱驱避效果较好,该结论为烟粉虱绿色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 标签: 烟粉虱 弱选择性蔬菜 驱避作用
  • 简介:【目的】蝇蛹俑小蜂是很多双翅目害虫蛹寄生蜂.了解温度对寄生蜂寄生效能影响是利用寄生蜂控制害虫重要前提.【方法】实验室条件下设置温度为21、24、27、30、33尤,测定温度对蝇蛹俑小蜂雌蜂寄生瓜实蝇蛹功能反应影响.蝇蛹俑小蜂对瓜实蝇蛹功能反应用Mkhaelis-Menten-n型功能反应模型Na=AN/(f+W)进行拟合.【结果】不同温度下蝇蛹俑小蜂寄生潜能(4)和寄主半饱和密度(F)不同.当温度在27尤时,其寄生潜能最大;而寄主半饱和密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结论】瓜实蝇在瓜地盛发期栖境温度适宜蝇蛹俑小蜂寄生.

  • 标签: 蝇蛹俑小蜂 瓜实蝇 温度 寄生潜能
  • 简介:【目的】小瓜虫病是澳洲龙纹斑苗种阶段危害巨大寄生虫病。探究小瓜虫在澳洲龙纹斑鳃器官上分布及其影响可以丰富小瓜虫致病性及病理学方面的研究内容,也可以为渔业生产中小瓜虫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光镜及扫描电镜技术确定病原,并观察小瓜虫在澳洲龙纹斑鳃丝、鳃小片及鳃盖上分布情况及这些器官变化情况。【结果】小瓜虫侵染澳洲龙纹斑鳃器官后,分布在鳃丝、鳃小片及鳃盖表面,上皮细胞之下及鳃小片之间,或是包裹在黏液细胞里,但侵染后期在鳃丝及鳃小片上数量明显少于鳃盖。侵染后期,鳃丝、鳃小片及鳃盖出现一定程度膨胀变形,黏液细胞分泌增多,鳃小片末端膨大变形甚至黏连融合,顶端充血呈球状或棒状。【结论】对于鳃部而言,侵染后期小瓜虫主要分布在澳洲龙纹斑鳃盖上。小瓜虫主要通过侵染引发澳洲龙纹斑鳃部器官变形膨大,使其丧失正常功能,造成血液循环受阻、渗透压调节失衡,最终导致鱼体缺氧死亡。

  • 标签: 小瓜虫 澳洲龙纹斑 鳃盖 扫描电镜
  • 简介:【背景】莲草直胸跳甲是外来入侵杂草空心莲子草专一性天敌,其田间种群密度直接影响对空心莲子草控制效果。研究莲草直胸跳甲种群动态和扩散速度对于适时和适量投放莲草直胸跳甲防治空心莲子草具有重要意义。【方法】2008年5月底,在湿地环境空心莲子草上释放不同密度莲草直胸跳甲后,对其进行了持续至12月种群动态调查。【结果】莲草直胸跳甲种群在6~7月和10~11月分别出现2个明显高峰期。在湿地、旱地和水田3种生境空心莲子草上释放莲草直胸跳甲后扩散动态调查表明,莲草直胸跳甲在旱地扩散能力强于湿地和水田,放虫后18d,距释放中心点6m处,旱地生境种群数目大于湿地生境和水田生境。【结论与意义】应用莲草直胸跳甲防治空心莲子草释放适期为早春5~6月,在不同生境进行释放时,需根据其扩散能力确定适宜释放点密度和释放量。

  • 标签: 莲草直胸跳甲 密度 种群动态 扩散
  • 简介:【背景】三裂叶豚草是我国重要外来入侵植物之一,其传播速度快,已给我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近年来发现三裂叶豚草锈菌是一种对其具有生物防治潜力病原菌。【方法】本文利用显微技术研究了三裂叶豚草锈菌侵染过程及其对寄主结构影响。【结果】三裂叶豚草锈菌菌丝可从多处侵入同一个叶肉细胞,胞间菌丝与叶肉细胞相接触可使部分细胞壁增厚。锈菌侵染使三裂叶豚草叶脉末梢导管分枝增多,造成三裂叶豚草水分代谢失调;叶片细胞内膜系统破碎化,细胞器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导致细胞内膜系统紊乱,细胞器结构稳定性降低。【结论与意义】豚草锈菌侵染破坏了三裂叶豚草叶片细胞结构。本研究为深入研究豚草锈菌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 标签: 三裂叶豚草 锈菌 侵染过程 显微观察
  • 简介:【目的】随着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热带型(简称FocTR4))在云南入侵、传播和蔓延,对云南香蕉产业产生严重威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蕉园定植香蕉后7个月内土壤中枯萎病病原菌TR4含量动态变化,明确不同香蕉品种大田抗性表现以及不同肥料防控效果,为枯萎病防控提供技术参考。【方法】选用巴西蕉、桂蕉1号、南天黄和自主选育云蕉1号为供试品种开展田间试验,设置虾肽有机肥+虾肽特护+虾肽果叶康(简称:虾肽有机肥处理)、常规有机肥+微生物制剂(简称:微生物处理)和常规有机肥(简称:对照)3个处理,调查4个品种在4个时间段枯萎病发病率和3种肥料防治效果。【结果】在月平均枯萎病病原菌TR4含量均超过2000拷贝土壤条件下,4个品种发病率在3个施肥处理中均表现出差异性,南天黄、云蕉1号发病率与其他2个主栽感病品种发病率差异达显著水平;3种施肥处理间发病率达显著差异,发病率从高到低表现为对照>虾肽有机肥处理>微生物处理。【结论】施用微生物制剂对降低枯萎病发病率起一定作用。南天黄抗病性较强,云蕉1号也表现出较强抗性,但还有待进一步改良和提高抗性。

  • 标签: 香蕉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热带型 发病率 品种 微生物制剂
  • 简介:【目的】椰子织蛾是近期人侵中国棕榈植物重要害虫,研究其天敌寄生蜂,能为椰子织蛾进一步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海南岛收集鉴定了椰子织蛾天敌寄生蜂,观察记录寄生蜂发育历期、雌雄性比、成虫寿命等基础生物学特性。【结果】经形态及分子鉴定,收集到椰子织蛾寄生蜂有幼虫期寄生蜂麦蛾柔茧蜂、蛹期寄生蜂金刚钻大腿小蜂和周氏啮小蜂。在温度(26±2)尤、湿度(75±10)%RH、以椰子织蛾为寄主条件下,麦蛾柔茧蜂、金刚钻大腿小蜂和周氏啮小蜂发育历期分别为11.8、19.6和20.6d;每头寄主出蜂量分别为10.1、1.0和81.5头;雌蜂占比分别为26.6%、40.6%和89.8%;每种寄生蜂雌蜂寿命均长于雄蜂。【结论】保护和利用椰子织蛾3种本地寄生蜂,将有助于椰子织蛾防控。

  • 标签: 椰子织蛾 麦蛾柔茧蜂 金刚钻大腿小蜂 周氏啮小蜂 生物学
  • 简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范围不断扩大,无意引进入侵种对我国农林生产和生态安全威胁进一步加大,但至今鲜有关于我国外来入侵种类群组成、原产地结构及其变化趋势系统报道。因此,本文对我国234种无意引进外来入侵种进行研究,以期为口岸检疫与监测提供参考。结果发现,这些物种属于7界16门27纲65目122科。昆虫纲和木兰纲入侵种分别占总数28.2%和33.3%。原产于美洲和欧洲入侵种分别占总数51.7%和24.4%。1969~2008年,昆虫纲入侵种每10年增加数量及其在每10年新增所有入侵种中所占比例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分别从1969~1978年2种和12.5%增加到1999~2008年17种和77.3%。1899~2008年,原产于美洲入侵种在每10年新增所有入侵种中所占比例基本稳定在55%~65%。1959~2008年,每10年新增原产于美洲入侵种中,昆虫所占比例明显增加,从1959~1969年0增加到1999~2008年81.8%。这表明昆虫已成为我国外来入侵种中最主要类群之一,美洲仍是其最主要原产地之一。

  • 标签: 生物入侵 外来种 无意引进 首次发现 原产地 变化趋势
  • 简介:[背景]红火蚁是我国重要外来入侵害虫。利用其相互清洁和交哺行为等社会性昆虫特有的生活习性,使杀虫剂在巢群内传导,可以达到全巢药剂控制目的。然而,有关茚虫威在红火蚁巢群内传导效应尚未见有详细报道。[方法]采用供药蚁/受药蚁模型,研究了药剂剂量、供药蚁—受药蚁比例、处理时间对茚虫威在红火蚁工蚁间横向传毒影响。[结果]剂量越高,受药蚁死亡率越高,25ng·头-1处理组受药蚁死亡率为14.1%~70.0%,而50ng·头-1处理组受药蚁死亡率最高可达100%;供药蚁—受药蚁比例显著影响茚虫威传毒,比例为1∶1时,50、100、250、500ng·头-1处理组受药蚁死亡率可达100%;随着时间延长,受药蚁死亡率升高,但在12h后,供药蚁死亡率最高仅为8.0%,表明茚虫威具缓效特性。[结论与意义]本研究明确了在红火蚁工蚁间茚虫威横向传毒剂量、时间和供药蚁—受药蚁比例效应,为应用该药剂提供了依据。

  • 标签: 红火蚁 茚虫威 横向传毒
  • 简介:[背景]气象因子是制约害虫种群动态重要因素,也是昆虫觅食活动影响因子。【方法】通过系统田间调查分析了红火蚁在华南地区觅食活动年变动规律及其与气象因子关系。[结果]红火蚁在12和1月份时觅食活动最弱,3—6月出现一个觅食高峰,在下半年9—11月出现另一个高峰,7、8月份受高温影响觅食活动有一定程度回落现象。红火蚁工蚁觅食活动年变化规律又因不同生境类型呈现一定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红火蚁觅食工蚁数与降水量、月平均气温、月最低气温、月最高气温、月最小相对湿度呈正相关,而与月平均气压呈负相关,且各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月平均气温、日照时数、月最低气温综合影响红火蚁觅食活动变化。其中,月平均气温可以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直接影响红火蚁觅食活动参数。对荔枝园内全年红火蚁觅食活动进行分级,对方程进行求导得到红火蚁在荔枝园中觅食活动5个活动级别所对应月平均温度、日照时数和月平均最低气温实际临界值。[结论与意义]气象因子与红火蚁觅食活动存在密切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红火蚁监测与控制提供依据。

  • 标签: 红火蚁 觅食活动 等级 气象因子
  • 简介:[目的]柑橘黄龙病是世界柑橘生产上毁灭性病害。探明广东省橘园黄龙病发生与危害影响因素,可为该病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在广东省惠州、肇庆、云浮、江门、阳江、清远、韶关等柑橘产区,调查了不同柑橘品种、不同气候和地理条件、不同种植模式和不同管理水平果园黄龙病发病率,并以常规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样品进行了分子检测。[结果]不同柑橘栽培品种发病率:红江橙为78.05%,马水橘为76.04%,砂糖橘为73.20%,贡柑为69.30%,年橘为63.00%,沙田柚为58.68%,柠檬为56.96%;砧木品种发病率:酸橘为15.30%,枳壳为6.57%,柠檬为4.43%;低纬、高温、多台风地区果园黄龙病发病率较高;山地果园黄龙病发病率低于平地果园;连片种植果园黄龙病发病率高于零散种植果园;管理不善果园中黄龙病发病率高于管理较好果园。[结论]除了自然因素(低纬、高温、多台风、平原地形)外,聚集种植和管理不善等因素也有利于黄龙病发生与流行。因此,有针对性地安排果园布局和加强果园管理可以减轻黄龙病危害。

  • 标签: 黄龙病 发病率 流行规律 柑橘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