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对颈动脉硬化斑块的评价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和OCT检查的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比较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人口统计学、基线临床资料以及DSA和OCT影像学资料。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有症状颈动脉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9例患者,有症状组21例,无症状组18例。有症状组纤维斑块检出率显著低于无症状组(38.1%对77.78%;P=0.023),而斑块破裂(38.1%对5.56%;P=0.023)和巨噬细胞浸润(42.86%对11.11%;P=0.037)检出率显著高于无症状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斑块破裂(优势比6.982,95%置信区间1.068~45.660;P=0.043)和巨噬细胞浸润(优势比6.480,95%置信区间1.009~41.625;P=0.049)与有症状颈动脉硬化性狭窄存在显著独立相关性。结论OCT对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斑块特征具有评价价值。斑块破裂和巨噬细胞浸润为有症状颈动脉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易损斑块破裂是导致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巨噬细胞是易损斑块中主要的炎性细胞,与易损斑块的发生、发展及破裂密切相关。对易损斑块的早期诊断及干预能降低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而分子影像的发展为早期成像提供了可能。文章对易损斑块中与巨噬细胞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及目前用于巨噬细胞靶向成像的分子探针进行了综述。

  • 标签: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分子显像 巨噬细胞 发展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颈动脉超声评估颈动脉硬化斑块易损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选取50例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以及同期选取40例自主来院体检健康者进行对比分析,全部人群均予以颈动脉超声检测,对比两组检查效果。结果实验组PI(0.30±0.01)等指数均较对照组低;实验组达峰指标(0.30±0.08)s以及增强密度指标(3.50±0.30)db/cm2均对照组优,患者肩部出现增强斑块的比率显著高于尾部、基底部(P<0.05)。结论将颈动脉超声应用于颈动脉硬化易损性斑块患者中,能够早期评定其新生血管血流以及微灌注状况,诊断效果佳,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颈动脉超声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易损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普罗布考对颈动脉硬化斑块改善程度的临床效果。方法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利用阿托伐他汀进行过治疗,观察组联用普罗布考,分别在住院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间检测血脂、颈动脉IMT。结果观察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水平、内膜斑块面积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结论普罗布考对颈动脉硬化斑块改善程度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进一步在临床应用及推广。

  • 标签: 普罗布考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脂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及血脂的影响。方法将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的14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给予阿伐他汀20mg/d,治疗6个月。对照组采用饮食控制或服非他汀类药物。分别于入院时、治疗后检测两组斑块大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血脂、纤维蛋白原、肝肾功能、肌酸磷酸激酶。结果80例患者经阿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硬化斑块的IMT由1.87±0.25降为1.32±0.22mm,下降幅度为29.9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TC、TG、LDL与用药前明显下降。结论阿伐他汀通过降低LDL-C、拮抗炎症反应等,可稳定、逆转颈动脉硬化斑块,减少脑卒中的发生及再发。

  • 标签: 阿伐他汀 颈动脉粥样斑块 稳定性 脑梗死Study of atorvastatin on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plaque stability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老年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诊断方法、声像图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0例老年患者进行颈动脉检测,并探讨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机理与性质。结果颈动脉硬化斑块比较好发于分叉处和颈内动脉起始部,病变处动脉血管管腔不同程度狭窄。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一种简便、无创、安全、经济的检查手段,能对早期动脉硬化斑块患者进行准确的检出和监测,对于有效采取各项预防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老年人 颈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诊断 方法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B超与高分辨MRI诊断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颈动脉硬化患者90例,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经由B超检查与高分辨MRI诊断,比较B超检查与高分辨MRI检查的准确率。结果以DSA检查结果为对照,高分辨MRI检查出的斑块个数明显多于B超检查,两者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特征中纤维帽破裂、纤维帽形态、斑块内是否出血或血栓等与是否发生临床事件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高分辨MRI较B超检测颈动脉硬化斑块准确性更高,且能够准确分析斑块的成分及稳定性,对临床治疗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 标签: B超 高分辨MRI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学指标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非靶血管斑块进展的影响。方法入选在解放军总医院成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于5个月后回院复查的冠心病患者,共纳入30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0.17±11.37)岁。采用QAngioXA‘7.2分析软件行冠状动脉定量分析,非靶血管的狭窄程度较前加重20%以上定义为斑块进展。发生斑块进展者60例,无进展者240例。患者于两次冠状动脉造影前测定血脂、尿酸以及总胆红素水平。结果60例斑块进展患者中非靶血管狭窄程度由(24.15±11.89)%加重至(53.75±12.91)%。斑块进展组和无进展组首次造影时总胆红素(11.00±6.67)μmol/L/)8(13.88±5.95)μmol/L,复查造影时总胆固醇(4.29±0.94)mmol/Lvs(3.80±0.86)mmol/L、三酰甘油水平(1_97±1.18)mmol/LUS(1.59±0.87)mmol/L、低密度脂蛋白水平(2.45±0.62)mmol/L口s(2.09±O.74)mmol/L、高尿酸血症40.0%口s21.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水平总胆红素是PCI术后非靶血管斑块进展的危险因素。结论低水平总胆红素是PCI术后非靶血管动脉硬化斑块进展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进展 总胆红素 高尿酸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主动脉起始部斑块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比观察141例冠心病病人和107例非心血管病病人的主动脉起始部斑块情况,评价其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结果141例冠心病人有97例出现不同的斑块,107例非心血管病人群中仅有21例出现不同的斑块。结论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主动脉起始部斑块情况,结合其他彩色多普勒检查手段能够提高对冠心病的诊断。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冠心病 起始 升主动脉 主动脉弓 粥样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进展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将4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纳入观察组,将另外40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颈动脉硬化斑块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分析斑块发生和脑梗死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动脉硬化发生率95.0%高于对照组45.0%,观察组硬斑和软斑的发生率分别为55.0%和20.0%,均高于对照组的25.0%和7.5%;两组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满足P<0.0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呈正相关,因此对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情况进行检查后可反应患者脑梗死情况,便于临床及时实施治疗。

  • 标签: 进展性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一种载硫酸葡聚糖(dextran sulfate,DS)的靶向清道夫受体A(scavenger receptor A,SR-A)的磁共振/光声双模态分子探针,研究其体外多模态成像及靶向性。材料与方法采用双乳化法和静电吸附法制备纳米粒[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Fe3O4-DS,检测纳米粒的理化性质,研究其体外磁共振成像和光声成像情况,评估分子探针对活化巨噬细胞的靶向性。结果制备的PLGA-Fe3O4-DS纳米粒形状规则,大小均匀,分散性好,平均粒径为(263.93±21.38) nm,表面电位为(-20.63±2.61) mV,DS的连接率为90.06%。纳米粒对磁共振成像具有很好的负性增强作用,随着其浓度的增加,光声信号也逐渐增强。纳米粒与活化的巨噬细胞共孵育后,与非靶向组(PLGA-Fe3O4)相比,PLGA-Fe3O4-DS纳米粒大量聚集在细胞核周围。结论本研究制备的PLGA-Fe3O4-DS纳米粒具备良好的磁共振成像和光声成像能力,对SR-A有较高的亲和力,有望在分子水平分析受体在动脉硬化斑块发展过程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标签: 硫酸葡聚糖 清道夫受体A 磁共振成像 光声成像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为了观察分析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硬化斑块易损性评价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本文从我院2017年度收治的56例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超声造影技术进行检查,观察不同斑块类型的内造影剂的增强情况,观察超声增强斑块的超声增强部位,观察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来对斑块的峰值强度(PI)、增强密度(DE)和达峰时间(TTP)。结果显示软斑块共有31例,超声增强率为100%,混合斑块共有20例,超声增强率为90%,但是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超声增强斑块增强部位以肩部增强发生概率最高(69.4%),以尾部增强发生概率最低(8.2%),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软斑块和混合斑块在达峰时间(TTP)和峰值强度(PI)数据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斑块的增强密度(DE)为(3.56±0.28)db/cm2,混合斑块的增强密度(DE)为(1.77±0.12)db/c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采用超声造影技术可以有效显示颈部动脉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对于斑块的易损性评价具有指导价值。

  • 标签: 超声造影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易损性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多普勒超声(DUS)在诊断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0年第1期)、MEDLINE、CNKI和WANFANGDATA,并手工检索相关中文杂志,查找有关应用DUS诊断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临床对照研究(检索年限均为近十年)。由2名评价者独立对纳入临床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和提取资料后,采用RevMan5.0.0软件对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个研究,共664例受试者。在各Meta分析中,观察组的颈内动脉舒张期末流速(ICAEDV)、颈总动脉内-中膜(CCAIMT)、颈内动脉阻力指数(ICARI)厚度均明显高于正常组,有统计学意义(SMD=16.84;95%CI13.53-20.14;SMD=0.55;95%CI0.48-0.63;SMD=0.12;95%CI0.08-0.15)。结论DUS在诊断颈动脉硬化斑块有一定的价值,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但应注意超声指标的应用条件,注意各个参数的适用范围及局限性。

  • 标签: 多普勒超声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Meta分析 系统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能谱CTA与超声对颈动脉硬化斑块评价的对照分析情况。方法选择30例颈动脉硬化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超声和能谱CTA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颈动脉斑块位置和数量情况和患者斑块内三种不同成分能谱曲线情况。结果患者共存在68硬化斑块。从位置检出率上来看,能谱CTA检查检出率稍好于超声检查,但组间数据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脂质成分主要呈现为背向上上升曲线,能量上升,增高幅度越大。CT值也随之上升;纤维和斑块内出血表现为衰减曲线,能量上升,CT值下降,脂质成分主要呈现为背向上上升曲线,能量上升,增高幅度越大。CT值也随之上升;纤维和斑块内出血表现为衰减曲线,能量上升,CT值下降,和后者相比,前者的下降幅度显著较大,两两比较有效原子序数和曲线斜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种检查方式均适合对颈动脉硬化斑块进行评价,超声适合初筛,能谱CTA可以准确检测出硬化斑块中的脂质成分,纤维基质和斑块内出血情况,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量化性数据。

  • 标签: 能谱CTA 超声检查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补肾活血对动脉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和血脂的影响。方法将200例动脉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0例,对照组口服用辛伐他汀和氯吡格雷,实验组加服补肾活血方剂,均治疗12周;比较观察两组颈动脉斑块和血脂的变化。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颈动脉斑块和血脂的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补肾活血法治疗动脉硬化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补肾活血法 血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对颈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高频彩超对我院56例40岁以上且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其中一项或以上的住院患者进行常规颈动脉扫查,对所有检查出的斑块进行局部放大、聚焦以及多切面扫查测量。结果56例颈动脉中发现斑块40例,其中软斑20个,硬斑36个,混合斑12个。结论高频彩超诊断颈动脉硬化其及斑块的超声表现具有特征性,有较大的诊断价值,指导临床治疗,已广范应用于临床。

  • 标签: 高频彩超 动脉硬化 斑块
  • 简介:目的分析和研究动脉硬化(AS)斑块在MRI影像显示的信号特征,并分析斑块内部的病理学特点,为诊断和治疗动脉硬化作价值参考。方法抽取自2013年7月。2014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6例AS患者(30块斑块)作为本次研究标本,对所有标本行MRI影像检测,再行病理检查,对比观察两组检查结果。结果以病理为参照标准,在对斑块的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占比和斑块病变的危险系数上MRI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较高,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RI和病理检查诊断AS的一致性较好,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高,是诊断AS的具有前途性的影像学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MRI 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彩超对评价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5月—2012年2月收治的120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我院的1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颈动脉彩超检查,并比较分析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斑块总检出率为85.0%高于对照组的25.8%,其中颈总动脉分叉处的斑块数量显著高于其他部位,且观察组的PSV和EDV分别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采用颈动脉彩超检查对脑梗死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彩超 颈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