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整理冠心病颈动脉硬化患者的检查资料,探讨超声检查对冠心病颈动脉硬化的检查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66例冠心病颈动脉硬化患者,将其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66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相同的超声检查,比较两组的检验结果。结果研究组斑块检出率98.48%,对照组斑块检出率84.84%,两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稳定斑块49.23%,稳定斑块50.77%,对照组不稳定斑块50.00%,不稳定斑块50.00%,两组斑块稳定性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扁平斑18例,软斑20例,硬斑10例,混合斑17例,对照组扁平斑10例,软斑15例,硬斑13例,混合斑18例,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诊断能够有效观察到患者冠心病颈动脉斑块的种类,对治疗起到指导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冠心病 颈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检查 硬化斑块 诊断效果
  • 简介:颈动脉管腔狭窄率一直作为评估动脉硬化进展程度的指标,并依据颈动脉狭窄率来判断是否需要临床干预[1]。然而,国外学者证实,发生缺血性事件主要取决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即决定颈动脉硬化患者预后的因素是斑块的质而不是量[2,3]。目前,针对斑块易损性的研究仍无统一的客观标准。

  • 标签: 颈动脉狭窄率 动脉管腔狭窄 纤维帽 活化的巨噬细胞 脂质核心 狭窄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MRI与CT评估颈动脉狭窄和硬化斑块特征方面的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2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进行MRI和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颈动脉狭窄和硬化斑块的诊断结果的差异性。结果MRI诊断血管平均狭窄程度为28±0.7%,CT为27±1.1%,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471,P>0.05)。CT检查发现钙化63处,MRI发现47处;MRI检查可疑钙化但Ct未检出14处,CT检查可疑钙化但MRI未显示26处。CT和MRI检查成像质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CT未显示出斑块内的出血情况,MRI发现7处斑块内有出血点。结论MRI和CT检查均能够对颈动脉发生病变的管腔的狭窄程度进行诊断,但MRI在分析颈动脉硬化斑块特征方面更加准确和可靠,可以根据其对斑块的稳定性进行评判。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粥样硬化 MRI CT
  • 简介:摘要高血压的存在会对患者的心脏、血管中的血液运输产生较大的阻碍,严重者会出现血管破裂、脑溢血、脑血栓等病患。为了探讨高血压对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具体影响情况,我院特地随机选取了260位来我院接受高血压治疗的患者,对其采取颈动脉超声检查,运用统计学原理实时检测硬化斑块的形成情况与发病几率。通过我们的检测发现,高血压的存在会直接导致颈动脉状硬化斑块的行程,并且其发病率与年龄呈现正相关态势。

  • 标签: 高血压 颈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彩色超声造影对颈动脉硬化斑块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在2011年2月~2014年8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120例作为治疗组,同期选择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2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常规超声与彩色超声造影检测,对比与观察两组的常规超声与彩色超声造影参数。结果治疗组的IMT值为(1.06±0.32)mm,对照组为(0.75±0.15)m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EDV值明显低于对照组,R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彩色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硬化斑块诊断中能有效显示血流情况与造影变化,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彩色超声造影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纵切面、横切面两种超声造影方法评价颈动脉硬化斑块性质的临床价值。方法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患者40例,47个斑块,分别通过纵切面、横切面两种切面方法超声造影分析斑块内增强程度及斑块面积、最大厚度,探讨两种超声造影方法的临床价值。结果47个斑块中43个斑块超声造影表现为增强。纵切面超声造影显示斑块内增强程度:Ⅰ级4个、Ⅱ级11个、Ⅲ级19个、Ⅳ级5个。在纵切面超声造影基础上结合横切面超声造影后,斑块内增强程度显示为Ⅰ级4个、Ⅱ级11个、Ⅲ级21个、Ⅳ级10个。其中斑块增强程度从Ⅱ级提高为Ⅲ级3个(6.4%),斑块增强程度从Ⅲ级提高为Ⅳ级5个(10.6%)。超声造影时纵切面和横切面两种方法对颈动脉斑块的评价一致性较好(Kappa=0.743,P〈0.05)。结论颈动脉硬化斑块超声造影时纵切和横切两种切面可从不同角度反映斑块性质,但两种切面方法相结合有助于更好地反映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及斑块形态学特征,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超声检查 造影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高频彩超,探讨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58例患者进行颈动脉血管检查,了解血管的形态结构、血流的频谱形态及血流参数情况。结果1258例患者颈动脉彩超检查,有924例有动脉斑块,占检查者73.45%。结论彩超检查评价动脉壁病变的发病情况,应成为动脉硬化性疾病防治预测的首选方法。

  • 标签: 高频超声检查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内中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窗技术对动脉硬化早期斑块诊断的影响。方法高脂喂养新西兰大白兔,后行CT血管造影,选取3只经病理证实为动脉硬化,且斑块呈弥漫性分布的大白兔横断面图900幅,窗位设定为200HU,选取200HU-600HU不同窗宽进行观察。结果窗宽、窗位设定在(250HU,200HU)的情况下,动脉硬化早期斑块显示率可达最高,为96.11%;(200HU,200HU)的情况下,显示率为91.56%;在窗位固定为200HU不变的情况下,窗宽设定为300HU及以上,显示率呈逐渐下降趋势;且在窗宽为500HU、550HU、600HU时,显示率为0。结论窗位为200HU情况下,窗宽设定为250HU、200HU时,动脉硬化早期斑块显示率更高。

  • 标签: CT窗技术 动脉粥样硬化 早期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研究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100例高血压患者,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颈动脉硬化患者僵硬度、膨大指数、弹性膜量、脉搏波传导速度较无硬化斑块组明显增高、顺应性明显减小。硬斑组较软斑组、扁平斑组明显增高。结论血管回声跟踪技术简便、易行,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血管弹性和功能检测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颈动脉硬化 粥样硬化斑块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立普妥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效果。方法脑梗死患者13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5例,两组都给予积极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20mg立普妥治疗,治疗周期为4周。结果两组治疗后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面积对都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同时治疗后治疗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面积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值都明显下降,同时治疗后治疗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立普妥治疗脑梗死患者能有效改善颈动脉硬化斑块状况,促进血脂的降低,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立普妥 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脂
  • 简介:摘要目的对颈动脉硬化斑块类型与脑梗塞的相关性予以分析和探讨。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脑梗塞患者36例作为观察组,非脑梗塞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彩超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硬化斑块类型。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彩超的检查,我们发现,脑梗塞患者的病情与颈动脉硬化斑块有相关性,颈动脉硬化斑块性质越恶劣,引发脑梗塞的几率越高,脑梗塞的程度越高,通过彩超对颈动脉进行检查,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及早进行治疗,可以很好的预防脑梗塞的发生,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 标签: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脑梗塞 相关性
  • 简介: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3月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脑梗死住院患者中经超声证实存在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患者135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0例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1日1次、口服,对照组65患者给予辛伐他汀20mg、1日1次、口服,比较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末2组患者最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相应斑块面积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2个月末,治疗组患者最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2.07±0.86)mmvs.(1.19±0.74)mm]、相应斑块面积[(20.45±1.91)mm-2vs.(11.23±1.69)mm-2],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明显优于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最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59±0.77)mm]、相应斑块面积[(15.24±1.72)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服用瑞舒伐他汀可逆转颈动脉硬化斑块

  • 标签: 瑞舒伐他汀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老年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诊断方法、声像图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0例老年患者进行颈动脉检测,并探讨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机理与性质。结果颈动脉硬化斑块比较好发于分叉处和颈内动脉起始部,病变处动脉血管管腔不同程度狭窄。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一种简便、无创、安全、经济的检查手段,能对早期动脉硬化斑块患者进行准确的检出和监测,对于有效采取各项预防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老年人 颈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诊断 方法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能谱CTA与超声对颈动脉硬化斑块评价的对照分析情况。方法选择30例颈动脉硬化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超声和能谱CTA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颈动脉斑块位置和数量情况和患者斑块内三种不同成分能谱曲线情况。结果患者共存在68硬化斑块。从位置检出率上来看,能谱CTA检查检出率稍好于超声检查,但组间数据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脂质成分主要呈现为背向上上升曲线,能量上升,增高幅度越大。CT值也随之上升;纤维和斑块内出血表现为衰减曲线,能量上升,CT值下降,脂质成分主要呈现为背向上上升曲线,能量上升,增高幅度越大。CT值也随之上升;纤维和斑块内出血表现为衰减曲线,能量上升,CT值下降,和后者相比,前者的下降幅度显著较大,两两比较有效原子序数和曲线斜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种检查方式均适合对颈动脉硬化斑块进行评价,超声适合初筛,能谱CTA可以准确检测出硬化斑块中的脂质成分,纤维基质和斑块内出血情况,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量化性数据。

  • 标签: 能谱CTA 超声检查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价值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尿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3-2014-05我院收治的45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发生颈动脉硬化分为脑梗死无颈动脉硬化组(n=85)与有颈动脉硬化组(n=366),组间进行血清尿酸水平比较;根据有无形成动脉硬化和硬化大小分为脑梗死无颈动脉硬化组(n=85)、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n=46)、颈动脉斑块形成组(n=320),组间进行血清尿酸水平比较;根据有无形成颈动脉斑块和稳定性程度分为脑梗死无颈动脉斑块组(n=120)、稳定颈动脉斑块组(n=146)、不稳定颈动脉斑块组(n=185),组间进行血清尿酸水平比较;按有无形成颈动脉斑块分为有颈动脉斑块组(n=331)和无颈动脉斑块组(n=120),组间进行一般资料比较;按尿酸水平分为正常尿酸血症组(n=66)、高尿酸血症组(n=385),组间进行颈动脉斑块发生情况比较;按尿酸水平的四分位数分为4个数组,组间进行颈动脉斑块发生情况比较。结果:脑梗死有颈动脉硬化组的血清尿酸水平显著高于脑梗死无颈动脉硬化组(P〈0.05);脑梗死无颈动脉硬化组、内中膜增厚组及斑块形成组血清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梗死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的血清尿酸水平显著低于不稳定斑块组(P〈0.05);脑梗死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间血清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颈动脉斑块组和无颈动脉斑块组尿酸、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年龄、糖化血红蛋白、脂蛋白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尿酸血症组和高尿酸血症组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酸水平的四分位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血清尿酸水平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关性